APP下载

探究台湾“沉浸式”休闲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2020-03-31张临涛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沉浸式翻转休闲农业

【摘 要】 本文概述了世界休闲农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台湾“沉浸式”休闲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社区住民参与学习与培训教育;增加经营业态转型发展乡村轻旅游;健全社区组织完善运行,深耕在地多元形式旅游;发展在地产业、文创产品助力社区成长。

【关键词】 休闲农业;沉浸式;翻转;产业;发展

一、世界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在1980年之前,农业是台湾最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大量农产品得以出口换取外汇以及台湾“以农业培养工业”政策的推行,农业方面剩余资金和劳动力为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台湾农业发展的“黄金后期”,农业经历了衰退与负增长,农业发展潜力与环境日益恶化。在面对1980年代后国际化与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影响下,依靠农产品外销市场保持经济活力的发展方式,在面对各国竞争时,逐渐处于弱势地位。

随着全球一体化国际浪潮的兴起,工业化的资本和技术取代了传统农业的劳力及土地,农作物复种指数大幅下降;农业生产占台湾地区生产净额降低至3.5%,远远落后于工业及服务业。台湾高科技电子代工产业利润微乎其微,必须寻找另一支撑主体产业来推动日后的经济增长。处在日益恶化的总体经济环境下,农业、农村及农民衍生的负面问题层出不穷,三农问题频繁爆发,传统的以生产为目的的农地利用,已经无法让农民群体维持生活生存下去,必须转变思维另辟蹊径来彻底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源问题。

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欧洲发达国家,瑞士、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针对当时各自国内环境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所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措施。随之而至的“假日农庄”(holiday farm),主旨就是鼓励农场主提升多元经营方式,将农场开放给城市人来观光体验农村生活环境、参与农耕农事民俗风情、品尝农特产品、提供餐饮住宿、导游解说服务等,让城市人放松身心感受农村。农业、文化、旅游等紧密的结合开启了日后流行的“欧陆住宿与早餐”(bed and breakfast)度假旅游新模式。德国则倡导创意式的环保农业,主要是休闲农庄与市民公园,充分发挥了对大自然的尊重爱护,其对户外绿带森林进行了蓄水、防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科普和环保教育理念深入人民内心,拥有其世界最好的自然生态与生活品质。而在荷兰,农业作为高科技项目发展成举世皆知而令人羡慕的创意农业,其在发达的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基础上、集约生产高附加值温室、园艺作物,拥有完整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花卉产业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并掌控世界花卉市场的定价权;改变了旅游单一的选择性,开启了消费新模式。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城乡矛盾日益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冲击加剧,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及地方政府直接税税收入减少,导致人口减少、产业萎缩、文化失传等重大危机出现,加剧了由三农问题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与不安。日本中央政府鑒于农村出现的病兆与衰败,自此改革和发展内政民生政策,农村成为今后重点发展方向。

1961年,日本《农业基本法》施行以来,围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一长期目标,统筹各方诉求,先后采取了政策措施,以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三种不同视角的政策体系,推进乡村振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的乡村振兴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得到了修复,取得了城乡近趋平衡的成绩,城乡一体化的真正进展带动了乡村总体发展的活力,更缩小了城乡的差距。

亚洲临近日本的国家、地区长期致力于追求“城市化”,对其世界排名提升不遗余力,而忽略对广大乡村的未来注入资源来发展,导致资源长期倾斜在城市化进程发展一端。日本政府对乡村修建与三农问题的引导,取得了丰富成果,城乡差距较小。藉由日本的发展模式,给了东亚地区以启示,“农村定位发展”、“乡村振兴”成为科学发展观中重要的一点共识。

到90年代,台湾引入日本乡村修建理念发展本土的乡村振兴,即“休闲农业”多维产业的方向目标被确定:具体培养地方农村社区经营自主性、文化创意的深耕、乡建艺术的实践、自然生态的修复、环保理念的根深植入、社区营造下的体验环境、社区共享经济体、扶贫助力偏远山区社区扶持、生活美学的开枝散叶和地方特色的彰显效果等。休闲农业是生命与生活结合的产业,它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可以塑造农村社区的共同意识,维护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它的核心是人的参与营造而不是物品装置摆设,它阐述的是人类群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不是以人类为绝对中心的观点,肆意对大自然予以开发破坏。解构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初衷是导引农村激发活力,寻找与农业相符的替代性新产业,帮助低收入农民、家庭、偏远山区村落“扶贫脱贫”过上小康富足的美好生活,破除农村贫穷衰败的现象。它在台湾乡村的经营落地生根,走过近30年的光阴岁月成功导入,带来了今日台湾各地乡村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的村容村貌,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

二、台湾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与产业的焕发新机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从萌芽草创初期的农业主义转变经营思维,以农业多元化产业来提供游客体验乡村新农业,这也是由纯粹生产型农业转型到休闲农业新产业的开始;进入到中期宣扬倡导阶段,得益于周休二日的实施,休闲体验的假日模式,使得大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业者积累了财富。农业转型成功,证明改革模式与道路对农村经济景貌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休闲业者对日后经营与发展深具信心。到了2007年以后休闲农业已进入稳定时期,台湾居民每年在消费休闲农业的花销比重稳步增长,这种现象助长了休闲农业者更倾力投入建设全面多元化的经营。但好景不长,受全球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景气影响,台湾也未能幸免于难,连带影响岛内整体经济环境,出现了商铺关门歇业、企业裁员或倒闭、个人失业(中年失业危机)、餐饮、旅馆服务业的消费紧缩等等,比比皆是的不景气的社会现象。但这波国际金融危机对休闲农业没有带来太大冲击,行业保持继续发展的活力与势头,并为下岗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从侧面印证了发展休闲农业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休闲农业在这不安定的大环境中,展现了产业良好发展势头,接纳了很多二次就业的人员再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循环的造血机制,成为解决社会不安定的稳定力量。它的广阔发展空间让很多人(包括失业再就业人员)对农村未来重新审视,从“定位”、“策划战略”、“包装”、“参与”、“建设”、“营销”环节,这些人在农村找到再造价值,即人际关系经营与人格涵养形成、自然原始的景观与现代农耕场所、乡村文化创意与现代新产业的融合营造等,这些多项功能的汇合熏陶,展现出生机、活力、创新、循环、永续经营的新生活氛围,沉浸式和谐自然美好的新田园休闲文化使得农村成为吸引人流、资金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1]

在多方公务部门汇集整合理念后,再与民间各界团体、休闲农业业者探讨创意融入在休闲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线路,其“社区文化创新创意”与“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开发”一直是支撑打造台湾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成功再造方法,并且成为亚洲地区乡村振兴“翻转农业”思维趋势的另类模式,而且也是周围近邻国家地区研究学习的具体对象。研究台湾发展休闲农业轨迹,其实是他们(从业者)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土地的情感、自然的尊重,将内心的愿景化为创作动力实践回馈在休闲农业这块领域。他们是一批有文化知识、教育程度高、有理想抱负又具有海外背景的海归人士,乡贤士绅、现代农业经营者、创意无限的青年人等等,共同打造新农村休闲农业,塑造新产业的诞生,所以才有今日缤纷多彩、各具特色景观的“一乡一产,一村一景”的沉浸式休闲农业营造经营。

探究台湾转变思路倾力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今日的成就是有迹可循的。台湾当局于1990 年代战略性提出建设“富丽新农村”的构思,旨在把“三农”(发展农业、照顾农民、建设农村)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起来。地区政府先行推动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推广发展休闲农业到全台各地乡镇、村镇的理念植入,从初始阶段的抗拒与接受不力到思维转变全面接受,各地乡镇、村镇居民确实有得到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红利的分红,改善了广大乡村地区个人、家庭、社会(农村型县市)的生活,提高了全面的综合性生活品质。在改善广大农民团体们朝着美好生活的蓝图迈进同时,人们的消费理念此刻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休闲农业产业出现发展停滞,经济增长指数下滑现象。究其深层原因,是台湾整体民众的旅游观光消费水平上升,过去传统简单的纯观光旅游的消费模式已满足不了庞大消费族群的需求改变,显然这是危机又是转机,藉由此事的发生,是一个检讨与改进的机会,更是休闲农业产业审视与检验自身发展问题的关键。事情处理得当,实现农业内容与内涵翻转,[2]以新的创意理念使得产业升级换代,为提振台湾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成长,以往提供简单填鸭式的观光旅游项目已不适用现今的发展趋势。很多经营业者忽略了休闲农业产业是多元叠加经营无限衍生的产业链,更是个整体完整的过程,只是简单地用一些粗制滥造的民俗文化商业产品来吸引观光游客,忽视用深层精美的创新产品设计去表达园区的经营理念来传达文化观。这并不能触发旅游观光者内心的感动,让城镇消费者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而获得共鸣感通,因此很多园区都缺乏回头率、吸引力,无法让大家再度光临。

针对休闲农业前阶段产业疲乏的病兆表现,结合产官学研各界团体达成一致共识做出了调整性结构工程,跳脱了旧有发展思维、摆脱历史羁绊与推陈出新第一阶段休闲式农业的新发展定位,即告别过去较单一性地提供休闲服务活动转向多元面向体验式的分享活动,即第二阶段的体验式新农业产业。它是结合农业生产与休闲服务的新产业业态,由传统农业生产、农耕生活、田園景观的服务功能到提供更健全多方位优质情感服务的经营。商家开启多元服务经营主体专业系统性的营销模式,即多面向的创新开发。如:在地性文化挖掘、承办风情民俗活动、融入在地生活美学、发展品牌创意连锁经营、提供单独群体个性化服务。

台湾农村当地的社区民众直接参与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长时期的经营推动与执行,透过农村再生计划,推动了正确的农村社区产业模式发展道路。并对在地性农业把脉号诊后对症下药,提出了应对方案设计,以发展全新的沉浸式休闲农业新业态,为农村激活多元产业、文化创意的根深发展与转型夯实了基础。

三、文化创意与多元产业交融活络休闲农业发展

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为主,辅以文化创意及多元化营销为助力推手,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离不开它在社区营造框架下的“文化创新”、“多元产业交融”这两方面的长期重点营造,如著名的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生态村”就是成功案例,它从名不见经传破落贫穷的农业村庄转变为声名远播的经典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区。它位于著名观光旅游带日月潭风景区的必经之路,方圆面积达1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170人。它历经台湾史上最大自然灾害,百年地震的侵蚀破坏而变得满目疮痍百业待兴需要重建,灾后由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介入与帮扶,帮助灾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首先教导当地社区居民学习和培训,从家乡所在社区了解其文化历史、村庄居民的组成、邻里居民认识、社区环境认知、找寻适宜产业发展等等,开办社区发展愿景说明会制定目标方向,透过课程教学设计让社区居民老中青三代人人都是主角参与课程而扎根社区,课程内容包括社区乡村生态调查、农业和农事体验、社区餐饮特色餐、环保理念根深、生态环境塑造、导览社区实务等等项目。政府还组织各项计划来推动各种专业课程及研习营(社区生态景观课程、农产品的粗、深加工、食品安全)。

将休闲农业与自然生态联结,向社区农民传播无毒有机的理念,善待土地营造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开办有机推肥、天然酵素制作,拒绝使用化学产品污染环境;提倡友善耕作环境的观念推广深入到农业中,转变农夫传统耕作方式方法;学习无毒有机新方式耕作,掌握内化步骤及要领讲解深耕农村。社区重点活动的举办——生态萤火虫观光季,整合了社区各单位各部门串连组织,从人车分离进入社区的动线引导,导览员对游客的宣导解说,生态萤火虫的认识,公车接驳,观光人数总量管制,门票收费管理等。此活动的长期举办,拉近了村民彼此的情感,发挥了对社区的认同归属感,起到了民心相通的效果。

桃米生态村社区一系列的动作是为了建构更全面的教育,打造成集观光旅游+有机农业+自然生态+文化创意+多元产业的沉浸式休闲农业文化,沿着走精致化永续发展与和谐生活的脉络(图一),把社区闲置住宅系统性的整理与改造成各具风格(自然生态、景观视野、田园风光等)的创意民宿,使来观光的游客沉浸在这种田园文化氛围内而流连忘返。这是台湾旅游产业与农业多元化产业融合形成的新发展趋势,即台湾农业产业已经发展到了由休闲式农业过渡到体验式农业目前升级到沉浸式农业的第三阶段初期。沉浸式农业产业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给予了游客全方位新的角色扮演体验,满足了游客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截至2015年底,社区民宿已有32家。民宿业者的理念是不分彼此,商家整合成一个经营共同体,不违反社区生态环境原则,以合作替代竞争,彼此合作,相互介绍与支援的模式,并且需达到“卫生、干净、好客、友善、安全”的服务品质,才能是一家符合标准规范的民宿。民宿业者长时间的高标准服务品质来要求自己,注重与房客亲切互动、社区导览解说服务、温馨热情的体贴关怀、当地文化创意产品与产业的详述介绍等内容,“好客民宿”民宿品牌建立已被觀光消费者认可和深具吸引力。开办地方特色餐厅也是在地一大亮点,召集社区妇女妈妈们开发特色美食,以选择在地食材为优先进行研发创意料理,代表桃米特色餐,特色餐厅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截至2015年底,其大型小型餐厅拥有营业执照的就多达14家。其中最具风味料理特色餐的代表有“蝴蝶创意美食12道”、“茭白笋创意料理12道”、“麻竹笋创意料理12道”。

桃米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日渐完善,在地方村民积极的动员筹组下,依法立案成立了“南投县桃米休闲农业区推展协会”,接收地方整体业务发展及执行工作。

首要工作就是改善社区农业、观光产业、生态环境各项软硬体设施之间的联合与培训相关专业从事人员,整合社区各产业、农业、景观、人文、生态、教育、学校资源的融合与相互连结帮扶,并结合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学校教育机构、民间社团组织、社区所有居民共同参与合作,形成休闲农业体系共同体联合运作经营(图二)。桃米休闲农业区带动了地方的整体发展,整合完善了各项资源、人才储备、增加就业机会、稳固地方发展与运营效能、串连区域内商家营运利益,推动深度体验沉浸式旅游行程,使消费者分享与扮演农村事务角色,仔细品味三农(农村、农民、农业),翻转了人们对新农业形态的理解。

生态环境的维护与保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议题,桃米休闲农业区也本着低碳循环、简约生活的宗旨目标来打造经营,为减少空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排放,园区安排骑行电动自行车观光走读桃米社区,以20人为一团经营小众旅游赏玩园区,再配上社区向导员沿途解说导览参观游览路线,使一路上充满快乐享受的氛围与环保健康的环境,进而提升到寓教于乐的多重效果。平时园区辅以农业教育的导览解说外,还与周边大学、中学、初中、国小等各级学校交流合作进行环境教育宣导开发,体验参访的深度户外教学活动、社会各界工商企业团体的户外研习、举办会议的多重基地研习营。业者对于自身专业素养的养成,也是不遗余力地完善自己。如:定期举办出国考察交流学习、到外县市参观访问、培训相关专业技能、进修大学相关学系专业知识的补充。人人严格要求自己自动自发地学习充电,强化自我专业的全面养成。

桃米休闲农业区一路走来不忘初衷,秉持创业初心“生态、低碳、养生”愿景,在康老养生方面也是重点发展方向,它所提倡的养生并不是“银发族”享有的专利,已跳脱一般世俗观念定义;它所倡导的是从小培养注重无毒安全的环境,从食物种植、生产、采收、清洗、包装、运输、超市、购买、厨房、菜肴、消费者口腹,这一系列食物旅游的过程,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还是保持着食物新鲜完好,犹如刚从菜园采摘到手上的鲜度,食物在当地达到“自产自销”,减少了运输过程所带来的污染并维持了保鲜度。“鱼菜共生、芳邻菜圃”是园区近年推出的计划方案,透过政府计划支持和自筹经费,在园区一隅栽植,将鱼类、蔬菜和水果结合,其整个生长的环境与设施,可以结合中、小学的户外生态教学观摩,水池环境监测、生态农事体验等等活动的参与了解,根生在小朋友的内在心灵,即从小养成尊重自然生态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

“社区公共菜圃”诞生,提供了居民、业者相互交流种菜心得的平台,拉近彼此内心世界的距离。更让居民、业者们对着这片土地充满感恩并合理运用每一分土地。桃米休闲农业区获得巨大成功离不开它的经营模式,与其说它所打造的是景,不如说是重塑了来到这里的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游客、居民、外来务工者)、景观、自然生态、生产场域沉浸在一个氛围中,形成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而区域内的团体组织强调协同合作,避免各自的单打独斗并放大格局,实现点、线、面的团队合作化经营。

桃米的品牌建构是历经时间与岁月的双向积累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呈现今日的多项成果。2014年荣获台湾“行政院”授予“全台优等休闲农业区”的封号,鼓舞了它朝向更严苛国际化的农业园区标准努力的目标。为台湾休闲农业在国际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在2016年又获得“交通部”观光局“优良产业团体奖”的荣誉。其实台湾在休闲农业产业群中,不是仅有桃米一枝独秀取得佳绩,还有许许多多的休闲农业从业者也有优秀表现,其中不乏著名品牌知名业者经营,如:“卓也小屋”、“台一生态农产”、“头城农场”等,其经营业者秉持对休闲农业的热爱与内心美好农庄的蓝图建构,倾尽心力打造梦想农业园。因此,造就了台湾式的亮丽缤纷的休闲农业园。其建构方式为以下诸点:

1、社区住民参与学习与培训教育

首先从认识故乡开始,分别从村镇社区的历史文化、社区居民、环境、产业等发展,从头了解重新认识土生土长的家乡环境;教育居民栽种新苗树种,茂密绿植植被、恢复天然氧吧原生态森林,不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提升个人教育充电养成主动学习,培养居民学习氛围落实在所有社区住民参与。

2、增加经营业态转型发展乡村轻旅游

利用社区闲置住宅整理变身为个性化乡村民宿的经营,以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选项。特色风味餐厅的设立,以社区妈妈家庭主妇为经营主体,利用在地作物农产品发挥创意,开发独一无二的社区特色料理。

3、健全社区组织完善运行,深耕在地多元形式旅游

成立社区组织协会,健全各项事务顺畅进行,展开社区事务正常落地化运作,推动可持续操作运转社区整体作业经营模式。

4、发展在地产业、文创产品助力社区成长

遵行低碳旅游方式,保护社区自然生态环境。推行小众旅游团参观体验农耕文化农业社区,结合生态+农业+乡村三元共融体的发展。社区全员参与文化创意设计,制作代表在地性的文创产品与农特产品的销售,以帮助行销社区成为知名农村社区,以带动观光旅游推广。

四、结语与讨论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已有将近30个年头,一路走来找到它所要发展的经营道路,取得今日的多元化新业态产业链的整合,特别是离不开“社区文化创意”与“多元产业发展”的长期的努力经营,集聚了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开展与相关领域的通力协作和互动,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三者有机联动,进而形成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多元叠加休闲农业产业的永续经营循环模式,进而在台湾各地乡村呈现今日休闲农业产业的繁荣景象。开启了今后农村新观光旅游业态,集合了休闲、体验、分享经济的翻转乡村新趋势。

近年来两岸人员往来交流热络,特别在经济、贸易领域显著增长;其中在休闲农业产业的交流明显热络,为数众多的大陆参访交流团来台进行学习观摩、实境考察、参加会议论坛等之间的交流,彼此切磋交流经验。但自从台湾民进党执政上台后,不认同“九二共识”,两岸交流间断受阻,无法在像在国民党执政时期那样交流通畅,致使两岸部分交流中断。随着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赢得四分之三的县市长执政权,两岸的各项交流未来发展不可估量。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提出发展新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营造特色小镇,在全国乡村社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项资源,加大力度振兴乡村追赶与城市的差距,加快两地(乡村与城市)均衡发展和趋近平衡,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顶层设计,将乡村文化、乡风文明上升到乡村振兴保障的高度并纳入国家全局发展战略蓝图。十九大会议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鲜明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口号,这是重大原则,也是重大方针,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真正地向“三农”倾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首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休闲农业产业具有了创新性,体现了新价值。现阶段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更是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现阶段大陆地区倾力发展乡村建设良好态势的同时,台湾地区相关从业人员应把握机会到大陆发挥专业特长扎根广大乡村,开启自己事业的第二春。结合两岸的优秀人才携手合作参与建设农村精致化二代进程的转型升级,[3]以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辐射整个乡村地区。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支持党中央对农村发展持正面肯定的做法,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当下趋势,共同打造休闲农业,让农村变成丰富多彩的多元景象。生態+乡村+农业多元旅游,三方互补共荣共生;让农业不再是单纯农业,让农村不再是落后衰败的代名词,让农民不再是贫穷标志;扭转农村负面印象及短板与缺点,经过学习与培训,拓展综合知识与经验,实现自我成长。我们站在两岸融合趋势不可阻挡的大历史背景条件下,对台湾乡村振兴下休闲农业文化创意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关注比以往更饱含深情,台湾“沉浸式”休闲农业的快步发展无疑给大陆地区加快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选择路径。

【注 释】

[1] 沉浸式:让旅游者被乡村多维度景观、故事和风土人情所吸引着,达到心灵契合,一直走进自己想象的世界.

[2] 翻转:指重新设计和解释新农村农业产业内涵与形态的标准,注入多种文化与创意元素,强调体验、休闲和分享的经济发展思路.

[3] 二代进程:与第一代强调休闲农业不同,第二代更强调体验与分享.

【参考文献】

[1] 陈湘瑞,张临涛.台湾乡建文化传播对大陆乡村复兴的影响与启示[J].管理学文摘,2019.1(01)89-96.

[2] 陈湘瑞.台湾休闲农业农庄升级转型中的产业发展研究[J].流行色,2018.8(05)89-96.

[3] 黄秀娟,赖启福,赵宏伟,朱佳佳.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其对福建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7.10(05)1-6.

[4] 程翠琴.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模式及对我国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6(25)82.

[5] 郑健雄.多元缤纷的乡村旅游[M].台湾台中:台湾乡村旅游协会,2016.9.

[6] 李俊宪,郭智娟、冈绍华.农村社区产业营运管理手册[M].台湾南投: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2015.2.

【作者简介】

张临涛,玉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众传媒与乡村振兴研究.

猜你喜欢

沉浸式翻转休闲农业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