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2020-03-31李春勤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

【摘 要】 本文以重庆璧山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在小区居民自治中的实践探索。分析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社区自治的建议:积极挖掘社区自治本土化人才;居民自治+社区新媒体平台;居民自治+建章立制;居民自治+联动建设。

【关键词】 社会治理;社区居民自治;自治方法

一、社区居民自治方法探析——以璧山区为例

居民自治是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首要原则,也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居民参与代表着居民既可以共享社区利益,又能承担社区责任。本部分以小见大,以璧山居民小区为基本单位,来分析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式方法。

1、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的引领作用

璧山区在调研各类小区管理服务基础上,分门别类把脉会诊,通过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居住小区党组织报道承诺践诺制度,压实齐抓共管责任,引导小区居民加强自治管理。目前已成立36个小区党支部,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推动试点深化带头参与小区共建,近日,区委组织部出台了《璧山区城市居民小区党支部建设暂行办法》,其中指出,在小区居住的党员要主动回小区报到,每年参与小区党支部组织的活动不低于两次,并把党员承诺践诺、请假等事宜作为考核晋级、提拔重用的依据,同时纳入党员单位党建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从政策层面强化党员的引领作用,从而引导更大范围的群众参与小区建设,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主服务能力。

2、推行业委会实体化运行

目前,璧山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七个试点小区中,有老旧小区,这些小区往往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同時基础设施陈旧,硬件配套跟不上。从今年推行“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业主理事会”模式以来,多角度全方面加强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推动更多规范成立的小区业委会通过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方式取得法人资格,自主经营共有车位等公共财产,探索分类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制定小区业委会建设规范性文本。这种模式让业委会成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部分小区的纠纷通过业委会得到了解决。与其他业委会相比,“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业主理事会”的模式在重大政策宣传、加强物业监督、约束业主及开展公共服务事项中,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让业主委员会主导小区管理,真正实现居民自治。

3、抓好小区自治配套改革

根据辖区内小区的实际特点,首先,以“居民自治”为核心,在璧兰河1号、凤凰城等小区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以解决小区家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缺标准的问题;其次,推动专项维修资金下沉到小区,引导“沉睡资金”依法增值,如何让沉睡的维修金下“金蛋”,是璧山区正在探索的;再次,配套打造与养老、托幼等专业相关的人才队伍支撑,积极推进社工、义工、志愿者进小区活动,满足小区居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小区配套改革的推进,能让社区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对于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治理能力,更主动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困境

1、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与经济利益联系紧密的往往是工作单位,而非社区,因此居民一般会对社区相关工作感到陌生,归属感不强。除开一些老年人或者社会闲散人员,青年人一般缺乏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参与相关活动的社区居民多以事务型活动为主,不少居民会抱有“我不参加,自会有人参加;我不掏钱,定有他人出钱”的心态,如果大伙都有这种心态,一件需立即解决的事情就有可能暂时搁置了,最后影响的也是小区居民的利益,小区的自治很多时候就会流于形式。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居民小区的老住户,甚至对业委会组成人员都不了解,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自治管理产生误解。

2、历史遗留问题增加自治难度

城市中老旧小区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些小区既有业主不愿意每月支出物管费的小区,也有单独楼栋、长期无人管理的小区,以及新开发楼盘建筑质量问题而引起长期纠纷的小区。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会导致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以及业主之间的分裂,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矛盾纷争升级,最终影响的是社会治理的进程。面对这样的问题,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小区,小区业主就对已被弃管的小区实行自己收费、自己管理,用最少的支出解决业主最棘手的事儿,这种做法开创了当地居民自治管理“弃管楼”的先河,值得借鉴。

3、制度因素

一是社区治理中,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居民话语权。虽然社区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但是在社区实际治理过程中,政府掌握了拍板权,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虽主张让居民自主治理,但是放权不彻底,居民形式上有权,实际无权,以致自治浮于表面。二是居民自治活动缺少完备的法律支撑,比如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走个过场,业委会尽管宣传还权于民,但多数居民态度淡漠;三是缺乏监督机制,国家虽然有大方向的法规,但是配套政策缺乏,导致对社区党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监督困难。

三、对策研究: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路径分析

居民自治面临的困境与居民自治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社区居民自治之路任重而道远。为此,社区在明确职能,减负、转型后,要聚焦“人才、机制、平台”,寻求破解之道,多管齐下探索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可行性路径。

1、积极挖掘社区自治本土化人才

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和业委会应联合创建社区自治管理“党员库”和“能人库”。首先,应对单位党员进行全域摸底,全面掌握区域内党员的信息,除了党员的基本信息外,还应包括学历、特长以及自愿参与社区活动的类别。璧山区在单位党员摸底方面已取得一定实效,目前单位党员在参与小区治理中发挥作用明显。其次,对退休党员、社区党员展开摸底,同单位党员一起编入社区“党员库”,发挥党员同志示范带动作用;再次,在社区居民中挖掘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草根领袖”“能工巧匠”以及民生类、文艺类能人,借由他们的力量带动其他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群众参与性,接上“地气”。

2、居民自治+社区新媒体平台

小区内的很多事宜,业委会需要挨家挨户做很多宣传解释工作,但是业主们出于种种原因考量,难以达成统一意见,这种靠人工宣传的形式,无疑会增加业委会的工作量,鉴于此,可探索借助传媒来开展社区工作,如建立住宅小区投票系统APP,涉及需要大家商讨的大事时,业主可在APP上投票表决,从而减少当面问询的工作量。探索建立楼栋长群、党员活动群、物业联动群、小区居民群等,通过整合居民意见,发布涉及居民切实利益的宣传政策、小区建设情况、小区问题解决跟进情况等,社区居民也可在看到有大件垃圾或公共设施被损坏时,随手拍照发到群里,等待社区工作者前来处理。新媒体与传统的宣传说教有较大不同,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播面更广,能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自我发现、自我服务、自我解决的意识,让社区成员有归属感、集体感和参与感。

3、居民自治+建章立制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全局性工程,需要有完备的制度和政策支撑做后盾。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社区考评、激励等机制,能够吸引有能力、有素质、愿干事的的社区居民参与,也为探究居民自治路径提供制度保障。就目前而言,一些小區自治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与充分的制度配套是分不开的。一是建立权力约束机制,确保社区重大事项的公开透明,让社区干部的权力经得起检验;二是建立服务机制,让社区干部转作风;三是建立民意收集机制,针对社区居民开门纳谏,保证每件事有回音、有答复,让社区居民信得过当家人,真心拥护、支持社区开展各项工作。

4、居民自治+联动建设

小区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除了培养小区居民的人文精神,加强小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事务中,也需要小区党支部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协调配合,分类分步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多管齐下加强小区自治。一是多方筹集资金进行设施改造。根据各小区具体情况,由政府、联建部门、街道给予一部分资金支持,发挥小区党员和居民主体作用自筹一部分,并用好用活专项维修基金。二是职能部门协同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各职能部门应针对小区内外环境违章事项,协同做好小区居民的解释工作,依法开展专项治理,这样既能改善小区面貌,还居民以良好的生活环境,又能对其他业主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三是注重提升小区智能化管理能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根据各小区条件,可以在确保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增添智能化设施,配建文化活动阵地和设施。条件较好的小区可探索打造“智慧小区”系统,业主可通过刷手机、身份证、人脸识别等进入小区和楼栋,实现门禁控制、家居报警控制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形式数据化管理小区,将冰冷的物业管理变为人性的管理。

综上所述,社区自治与每个居民息息相关,有了平台搭建,有了体质机制约束,更多的是靠社区居民自己上心,为小区的共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社区自治才能逐步迈向规范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陈亚萍.探索提升居民自治能力的社区治理模式[J].领导科学论坛,2015-12-08.

【作者简介】

李春勤(1988—)女,汉族,重庆城口人,硕士研究生,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政府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
广西接边地区跨界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模式探索
基层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公共性问题界定
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新探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