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幼儿园小班案例研究
——以《小泥人》项目为例
2020-03-31
活动缘起
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它能够为幼儿提供非常丰富的自然材料,使其充分直观地感受和探索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本次活动源自绘本《小泥人》,孩子们非常渴望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和泥巴来一次亲密接触。幼儿从对土的认识、思考怎么挖土、选择挖土的位置,到自然而然地提出“选择什么样的挖土工具最适宜”“和泥巴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土和水和成泥巴的比例是多少”等问题,最后孩子们穿着雨鞋,兴高采烈地举办了一场踩泥巴的盛会。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与大自然真实地亲密接触,深层次地感受和泥巴的无穷乐趣,而且不断地发问和思考,并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活动实录
活动一:绘本故事《小泥人》
(设计思路:重温绘本《小泥人》,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浓厚的游戏兴趣和亲近大自然的愿望。)
孩子们仔细聆听了绘本内容后,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到底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和泥巴呢?”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绘本中和泥巴的关键信息,逐步过渡到《小泥人》活动的探索中来。
帅帅:“故事里说了和泥巴需要几杯水、几杯土!”
麦麦:“故事里还说要搅拌一下,我看妈妈在家里用勺子和筷子搅拌。”
果果:“用木棍或者树枝。”
老师:“你们都很棒!知道从大自然中寻找材料来完成和泥巴的小任务,那谁还有不同的办法呢?”
堆堆:“用小手!”
妞妞:“哦,那倒也可以,但是如果土太硬了手会受伤呀!”
宝宝:“用铲子!我家有铁的也有塑料的,可以挖土,也可以搅拌!”
华华:“我们家没有铲子,我可以拿个小勺子吗?”
其他小朋友:“哈哈哈哈……勺子怎么挖土啊?太搞笑了!”
老师:“最好明天把工具都带来,我们一起比试比试看哪个更好用!”
孩子们对于和泥巴的粗浅经验来自于绘本《小泥人》,可是和泥巴真像书中那样容易吗?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带来了和泥巴的工具,有的孩子带来了塑料铲子和铁铲,有的孩子带来了勺子,还有小朋友决定用小木棍和泥巴,孩子们还带来了装水的容器和玩泥巴的模具等。
活动二:你好,小泥坑!
(设计思路:幼儿通过亲身实践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挖土坑、和泥巴的经验,孩子们在游戏中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第一次和泥巴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幼儿园外的空地上,都想要挖一个属于自己的土坑,可是他们遇到了第一个难题——选择哪里开始挖土呢?
扣扣:“这里的土真的很难挖动啊!”
乐乐:“你的铲子是塑料的,容易坏,要不然你换个工具试试?”
扣扣换了个铁铲费力地挖着……
扣扣:“是比刚才能好点儿,可还是很费力啊!”
贝贝:“快住手!你都挖到小草了!”
扣扣:“如果这里不行,那应该去哪里挖土呢?”
贝贝:“你看我们这里就很容易挖啊!”
笑笑:“你们看,扣扣选的地方有很多小草,我们这里就没有那么多小草。”
很快又出现了第二个难题——哪种工具最好挖土坑呢?
宝宝:“哎呀!这树枝不结实,用几下就折断了!”
嵘嵘:“我们的塑料铲子也坏了!”
泽泽:“你使那么大力气能不坏吗!”
嵘嵘:“可是不使力气挖不动啊!”
佳佳:“要不然你试试我的铁铲?”
嵘嵘:“确实比塑料铲子好挖多了,看来还是铁铲子好用!”
笑笑:“我的勺子也特别好用,要不然你试试!”
佳佳:“让我试试,看看哪个更好挖。”
佳佳:“哇!勺子很好用啊!”
孩子们不停地替换着手里的工具,不断尝试哪一种工具更适合挖坑。土坑挖好啦!孩子们欢呼雀跃:“我们开始加水吧!”第三个难题来了——水加多少合适呢?
果果:“都怪你!倒的水太多了,你看这下怎么办!”
豆豆:“呜呜,可我不是故意的,这下怎么办?”
宝宝:“别怪他了,咱们再加点土试试呗!”
于是豆豆开始用铲子铲土。
果果:“哎,别加太多土了,要不然又得加水。”
帅帅:“我们先加一点土,如果有点干,再加一点点水,一点一点地加,我倒水,宝宝用勺子和泥巴。”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和着泥巴,终于我们的泥坑大功告成啦!
教师将幼儿和泥巴的全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在班级进行讨论。
讨论1:你选择在哪里挖土坑?
贝贝:“在没有小草的地方挖坑,那里的土比长草的地方更容易挖一些。”
笑笑:“对,而且也不会伤害小草。”
轩轩:“但是也得看没长小草的那块地大不大,我刚才挖的那个地方就很小,我们想挖大一点,可实在没有地方了,再挖就会挖到小草,所以就停下了。”
讨论2:你觉得哪个工具最好用,为什么?(树枝、塑料铲、铁铲、勺子)
堆堆:“我觉得铁铲子最好用,因为它很硬,很好挖。”
佳佳:“我带的铁铲子有点大,握住挖坑很费力,我觉得勺子特别好用!”
扣扣:“我的塑料铲子坏了,我也觉得勺子最好用!”
讨论3:你们是怎么和泥巴的,为什么?
帅帅:“刚开始我们加的水太多了,后来又加了一点土,泥巴就出现了!”
果果:“如果泥巴太干了粘不住,加点水就能黏在一起了,可我们还是失败了,因为水加得太多了!”
贝贝:“我挖坑,溪溪放土,堆堆倒水,如果泥巴有点干,就加一点水试试,如果太黏了,就加点土,也是一点一点加,这样就不会一下子加得太多了!”
讨论4:你们认为三个泥坑哪一个最成功,为什么?
一号泥坑
二号泥坑
三号泥坑
锦锦:“我觉得是三号,因为比较大,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块泥巴。”
逸逸:“我也觉得是三号,因为一号太小了,二号是水坑,抓不住泥巴!”
在激烈的争辩、对比、讨论后,孩子们一致认为三号泥坑是最成功的,黏稠度适中。为了继续探索这项有趣的活动,老师还给孩子们看了《小猪佩奇》里踩泥坑的小片段,孩子们更加兴奋了:“下一次我们一起去踩泥坑吧!”
活动三:踩泥坑,我来啦!
(设计思路:给幼儿创设“小猪佩奇踩泥坑”的情境来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结合年龄特点,让幼儿重复运用挖土坑、和泥巴的已有经验,以此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第二次和泥巴
有了第一次挖土坑、和泥巴的经验,孩子们这次可谓是轻车熟路,早早准备好了挖坑和和泥巴所需要的工具,他们像动画片里的小猪佩奇一样穿着雨靴,迫不及待地想要感受踩泥坑的快乐。
这次选择地点和挖土坑的过程都非常顺利,但在和泥巴的时候,之前的问题又出现了:怎么加水和土才能加得刚刚好呢?
华华:“我来倒水!哎呀!我的瓶子太大了,每次一倒就会倒出来很多水,怎么办?”
轩轩:“要不然咱俩一起合作试着慢慢倒?”
锦锦:“我这里有个小瓶子,我们把水倒在小瓶子里然后一点一点地倒水,这样应该可以吧!”
轩轩:“哎!你手里的瓶盖也可以盛水!”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反复进行着挖土动作,小心翼翼地加水、加土……“我们的泥坑终于和好啦!可以捏成团!”“我们像佩奇一样开始踩泥坑吧!”
第一次和泥土近距离接触,孩子们既兴奋又快乐,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泥人。
“糖葫芦”马上就好!
活动四:我的小泥人
第三次和泥巴
(设计思路:收集自然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泥巴配合其它自然材料如石头、花朵、树叶、树枝等捏出自己的小作品,进行艺术创作。)
孩子们非常熟练地挖好了土坑、和好了泥巴,然后用泥巴作为材料精心制作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活动反思
在第一次实践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给幼儿提供很多工具,而是抛出“我们怎么挖土”“在哪里挖土最合适”等问题,孩子们便开始想办法从大自然中取物,比如粗粗的树枝、坚硬的树皮,甚至还有扁平的石头等。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主动尝试在大自然中寻找挖土工具,并和小伙伴们组成一个小团体,自主选择一个认为适宜的地方进行挖土实践。
在第一次的实践后,孩子们得出非常有用的知识经验:工具的选择非常重要,挖土要选择土壤疏松、裸露面积大的地方;第二次实践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挖土工具,在多种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哪一种工具最适宜挖土;第三次实践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幼儿自主开始了和泥巴的活动,在首次和泥巴的过程中,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选择了比较顺手的挖土工具和合适的挖土地点,这一次新的问题产生了——幼儿对土和水和成泥巴的比例掌控不好导致和泥巴的稀稠程度有所不同。
活动结束后就此问题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和泥巴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地加水,如果不小心倒多了,要再加点儿土,如果泥巴太干了,就再加点儿水……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从整个活动的主题敲定到后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幼儿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其主动性在亲自然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过程都是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更多地起到了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事实证明,亲自然活动给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养成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教师在亲自然项目活动后应学会积极反思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下一次活动中作出相应调整;应及时记录幼儿提出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STEM问题,让幼儿投入到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相关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