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良村治疗肺癌气虚证的疗效评价及用药规律

2020-03-31杨京京孙磊涛郭凯波阮善明沈敏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性味频数证候

杨京京 孙磊涛 郭凯波 阮善明 沈敏鹤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2.浙江省中医院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其发病多与吸烟、雾霾、射线、家族遗传等相关。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数据统计,肺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占据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2]。目前肺癌的西医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辅助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方法。肺癌属中医“肺积”“痞癖”“咯血”等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述:“邪聚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气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3]提出肺癌的病机是正气虚衰,邪毒内侵,壅塞气血,痰瘀互搏,聚于胸中,形成肺积。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各期肺癌患者均可出现气虚证,常表现为乏力、呼吸气短、纳差等症状[4],中医药对于改善气虚证具有独特的优势[5]。

吴良村教授系国家级名中医,在中医药治疗肺癌及预防复发转移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吴教授认为正气亏虚为肺癌发病的主要病因,临床放化疗后热毒耗伤肺阴,提出肺癌为患,气阴两虚为本、痰热瘀毒为标的观点[6]。本研究从近3年吴教授门诊患者中选择80例肺癌气虚证患者,予中药辨证施治,并随访1个月后,结合中医证候量表评估疗效,同时通过数据挖掘160份医案中吴教授治疗肺癌气虚证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学术思想,推动“吴氏肿瘤流派”经验继承工作的发展。

1 资料和方法

1.1纳入标准 (1)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吴良村教授门诊连续就诊达1个月以上的患者;(2)性别不限,年龄 18~70 周岁;(3)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并符合气虚证的纳入标准。(4)能理解本研究的情况,并表示知情同意;依从性好,能按医嘱坚持服药。

1.2气虚证纳入标准 证候参照 《中国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国家标准。主症,呼吸气短、咳声低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次症,恶风、自汗、头晕目眩、食欲不振、浮肿、大便溏稀、夜尿频多;主舌,舌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主脉,脉虚,或见脉细弱、脉沉细。诊断标准:符合本证舌、脉者,并见上述主症2个,兼次症≥0个;或并见主症1个,兼次症≥2个,即可诊断为气虚证[7]。

1.3排除标准 (1)5年内有其他肿瘤史;(2)预计生存期<3个月;(3)研究过程中未能按时就诊或服药,最终以致资料不全、偏差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379制订,将呼吸气短、咳声低弱、神疲、乏力等症状按轻重程度进行评分,使用时根据各症状在证候积分中的权重,赋予不同分值。见表1。对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累积积分进行对比,症状改善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症状未改善为治疗前后积分无变化,完全改善为治疗后积分为0。症状改善率(%)=(症状改善例数/该症状治疗前例数)×100%。以积分比例评价临床疗效,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证候积分比例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8]38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表1 气虚证症状分级量表

1.5数据库建立 运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包括处方编号、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处方药物6个列变量,建立1个临床方剂基础数据库。对处方中的162种中药建立药物频数、药物性味及药物功效分类共3个数据库。将药物频数≥25次的前33味中药定义为列变量,160份医案处方作为样本,若该处方中出现该中药则录入“1”,若无则录入“0”,建立聚类分析数据库。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进行累积对比,建立疗效评价数据库。

1.6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药物频数、药物性味及药物功效分类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聚类分析数据库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2 结果

2.1疗效评价 本研究最终纳入肺癌气虚证患者80例,其中Ⅰ期患者16例、Ⅱ~Ⅲ期患者43例、Ⅳ期患者21例,予中药辨证施治,并随访1个月后,结合症状分级量表评估疗效。8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的3例、显效21例、有效4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88.75%,疗效显著。气虚证候中常见的症状依次是乏力、食欲不振、呼吸气短、自汗和咳声低弱,经过吴教授中药治疗后,以上症状改善均较显著。见表2。

表2 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2.2用药频数分析 对纳入的160份医案中单味药物的总频数及使用频率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用药162种,累计用药频数2 733次。其中甘草的用药频数最高,达138次,占总体用药频数的5.05%,占总医案数的86.25%,平均用药剂量为10g。前16味中药的频数占总体用药频数的50%。用药频数前10位的药物见表3。

2.3药物性味频数分析 将162种中药进行药物性味频数分析,共获得2 733个药性有效数据,药性使用频数多的为平性药,共770次,占总体用药频数的28.17%。共获得4 103个药味有效数据,药味使用频数多的为甘味药,共1 647次,占总体用药频数的40.14%。见表4。

表3 用药频数分析

2.4药物功效归类分析 共获得药物功效分类有效频数2 733次,补虚药使用频数最多,达941次,占总体用药频数的34.43%,其余使用频数最多的前5味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见表5。

表4 药物性味频数分析

2.5系统聚类分析 本研究选择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测量选择平方欧几里得法,输出树状图格式,将用药频数≥25次的前33种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见图1。

表5 药物功效归类分析

图1 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3.1药物频数分析 从吴良村教授治疗肺癌气虚证用药频数分析可知,用药频数最多为甘草,占总医案数86.25%。吴教授认为甘草可驱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并能温中补气,调和诸药毒性。结合处方用药,使用频数排名前10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麦冬、浙贝、北沙参、苦杏仁、生玉竹、茯苓、瓜蒌皮、青蒿、三叶青,即沙参麦冬汤加减,可见吴教授临床上治疗肺癌气虚证善用沙参麦冬汤。方中药物性味甘寒,生津润燥,滋养胃阴,上输于肺,则培土生金、宣降和畅、通调气机。苦杏仁、浙贝、瓜蒌皮均归肺经,降泄肺气、化痰散结、止咳平喘。青蒿、三叶青清热解毒。《素问》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9]吴教授认为肺癌形成根本为“虚、痰、瘀、毒”,由于正气亏虚,烟毒袭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郁滞,津聚成痰,痰凝气滞,闭阻络脉,血留为瘀,痰瘀互结,日久成积。沙参麦冬汤气阴双补,加以化痰消瘀、解毒散结的中药,攻补兼施。

3.2药物性味分析 从药物性味数据库分析得知,162种中药药性频数最多的为平性药,其次为寒性药,将寒、大寒、微寒、凉归为寒一类,温、微温归为温一类,寒性药物明显多于温性药(3:1)。药味频数最多的为“甘”,其次为“苦”“辛”,甘味药补益和缓,苦味药泻下燥湿,辛味药发散行气。通过用药性味分析得出,吴教授用药以平为期,达到阴阳平和,且喜用寒性药清热解毒抗癌;重用甘味药补益脏腑、益气生津;善用苦味药泻下存阴、解毒抗癌;常用辛味药活血行气、化痰散结。

3.3药物功效分类分析 从药物功效归类分析可知,吴教授治疗肺癌气虚证,以补虚药为主。《素问》曰:“肺者,气之本也。”吴教授认为气虚表现贯穿肺癌各期,可合并阴阳、津血的变化,初期手术治疗易耗气动血,出现气血两虚的表现;中期联合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属于中医之“热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诸邪的侵犯,热毒伤阴,阴液亏损,气虚不固,出现气阴两虚的表现;晚期患者正气耗竭,阴阳俱损,水液停聚,出现阴阳俱虚的表现。用药佐以清热、化痰、散结、理气、活血之类,体现其“补、清、散、消”四大治疗原则。

3.4药物聚类分析 将用药频数≥25次的前33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终获得配伍关系密切的药物聚类组合,最终将33种中药分为19类。

第1类包括6种中药,北沙参、麦冬、玉竹、浙贝、杏仁、甘草,合为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汤为滋养肺胃之方,吴教授取北沙参、麦冬、玉竹、甘草四药甘凉清润之意,益胃生津、滋润肺金、健运脾土,气阴得济,津能载气,肺气得固,佐以浙贝、杏仁止咳化痰散结之功,为吴教授治疗肺癌气虚证之基础方。

第2类包括5种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红枣、鸡内金,为补中益气汤加减。太子参、白术、红枣健脾补中,黄芪补气升阳,四药合用甘温补中、益气健脾、培土生金,母子相生,补肺生气。加用鸡内金健胃消食,以防甘温性味过于滋腻,助热伤阴,为吴教授治疗肺癌脾肺气虚证之基础方。

第3~7类包括5组吴教授治疗肺癌气虚证常用药对,第1组药对生地、知母甘寒苦润,入气、血两分,两药合用,气血相生、金水并补,滋肾阴而降虚火,养肺津而泻伏热。第2组药对百合、石斛味甘生津,两者合用,金水相生,入肺经润燥救肺,入肾经纳气补虚。以上2组药对为吴教授治疗肺肾气虚证之常用配伍。第3组药对山药、茯苓归脾、肺、肾三经,山药补三脏之气,并滋三脏之阴;茯苓泻三脏之水湿,两药合用,补泻兼施、扶正固本,邪不可干[10]。第4组药对瓜蒌皮、丹参性寒清热,瓜蒌皮清气分之热以化痰,丹参清血分之热以化瘀,两药合用,气血同治、清热涤痰、化瘀散结。第5组药对青蒿、黄芩苦寒辛香,皆能清肝胆之湿热,又能外透湿浊之邪,脾喜燥恶湿,健运得当,气血得以生化。

第8~19类包括12种中药,枇杷叶苦降寒清,入肺经,长于降泄肺气,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陈皮、佛手味苦性温,燥湿化痰、辛香行气。五味子、炒枣仁、白芍均味酸敛阴,葛根辛散透邪,阳气得升、阴液得藏,固表止汗。白毛藤、猪苓通调水道,气机得畅。鱼腥草、蛇舌草、三叶青皆可清热解毒抗癌[11-13]。

本研究分析得出,吴教授临床治疗肺癌气虚证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依药物四气五味辨证施治,用甘平以补虚、苦寒以清热解毒、辛以化痰散结。根据肺癌气虚证"虚、痰、瘀、毒"的四大病机,临床宗“益气养阴、解毒散结”之法,以“补、清、散、消”为用药原则,使邪去正安。同时注重肺、脾、肾三脏关联,擅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协调脏腑、燮理阴阳,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性味频数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