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研究*
2020-03-31张新军
张新军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研究*
张新军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金华 322100)
调查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供相对应的途径,构建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将公体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结合,达到点面结合的层次,形成共同育人的效果,达到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实现体育教学的多维目标和更高的价值。
高职院校;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相关部门和各级院校研究的高频词和关键词。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与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样重要,加强思政教育不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要充分的发展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配合,公共体育课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所必须面对的一门重要课程,公共体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还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是从国家顶层设计背景出发,还是从个人自身情况考虑,加强“课程思政”已显得非常要必要。本研究从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构建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提供相对应的途径,达到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实现体育教学的多维目标和更高的价值。
课程思政理念最早源于上海市针对中小学“学科德育”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经过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课程思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4年正式出现“课程思政”一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区分。两者密切联系在于其目标追求与功能任务一致,都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融合[1]。区别在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课程理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浙江省5所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学科和思政学科的专家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国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问卷调查法
制作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符合信效度范围。问卷调查方式采用现场方法和现场回收的方式,其中教师问卷90份,学生问卷300份。共收回379份问卷,回收率为97.18%%,其中教师问卷回收86份,回收率95.56%,学生问卷回收293份,回收率97.67%。
1.2.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软件进行对问卷调查的所获数据的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的教育现状
通过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所调查的5所高职院校中,公体课都在积极的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1.1公体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公体课开展思政教育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公体课课堂教学,而且还包含体育文化教学、竞赛训练、群体活动、课余锻炼等环节,需形成全方面、多层面的教学模式,此外,开展公体课思政教学模式,并非一朝一夕或是偶然开展,应该形成常规化教学模式。开展常规化教学模式,必须拥有完善的公体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见表1),有32.56%的教师认为公体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属于完善的,有55.81%的教师认为公体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构建程度一般,有11.63%的教师认为融合体系建构不够完善。有22.87%的学生认为公体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属于完善程度,45.73%的学生认为一般,31.40%的学生认为公体课与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不够完善。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数据的处理,发现目前高职公体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不够完善,还需近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表1 高职公体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的调查
问卷题目问卷类型完善一般不够完善 您觉得学校公体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完善吗?教师问卷32.56%55.81%11.63% 学生问卷22.87%45.73%31.40%
2.1.2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拥有出色的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3]。由此可见,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在培养学生的德育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到教师对课程思政模块熟悉程度,44.19%的教师熟悉并了解课程思政模块,32.56%的教师对课程思政了解程度属于一般,23.25%的教师不了解课程思政模块。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4.89%的公体课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系统的加入了思政元素(如: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感情,努力拼搏精神,坚持不懈精神等)进行教学,其余比例的公体课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思政教育元素的加入还需进一步的改善。可见,高职公体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2.1.3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公体课思政教育认知有一定的差距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体系的开展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仅依靠体育教师,还需学生的支持,只有师生形成同向同行的局面,才能更好的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本研究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从课程思政改革情况,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对学生就业等情况展开调研。
由表2可知,了解课程思政情况的最多的是文史学科,了解最少的是理工学科,文史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了解比例相差34.82%。不了解课程思政和不知道自己是否了解课程思政情况的比例最多的是理工学科,比例最少的是文史学科,可见,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相差较大。
表2 不同专业背景对课程思政改革的了解情况调查(N=293)
专业背景了解不了解不知道 理工学科33.44%40.96%25.60% 文史学科68.26%23.21%8.53% 艺术学科53.24%33.45%13.31%
由表3可得,通过对不同专业背景加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调查,不论是理工学科,还是文史学科、艺术学科,大部分学生认为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还是重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不重要,甚至不知道是否要加入德育教育。
表3 不同专业背景对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调查(N=293)
专业背景认为重要认为不重要不知道 理工学科78.50%10.24%11.26% 文史学科92.15%4.44%3.41% 艺术学科81.57%8.53%9.90%
由表4可得,无论是理工学科,还是文史学科、艺术学科,大部分同学认为公体加入德育教育是有助于其就业的,比例最高的是文史学科,比例最低的是理工学科。当然仍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无助于其就业,理工学科的学生认为无助于就业比例达17.06%,艺术学科的比例为5.12%,理工学科与艺术学科相差11.94%。但是持不知道是否有助于就业情况的,艺术学科的比例却是最高的,达14.68%。
表4 不同专业背景对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是否有助于就业情况的调查(N=293)
专业背景认为有助认为无助不知道 理工学科71.67%17.06%11.27% 文史学科88.74%4.44%6.82% 艺术学科80.20%5.12%14.68%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理工学科、文史学科、艺术学科的学生对公体课的思政教育认知有一定的差距,无论是从课程思政改革情况,还是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对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2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2.1不同部门主体任务不同,体系构建存在壁垒
完善的合作体系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公体课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合作体系的构建。公体课进行思政教育最直接的部门是体育教学部门和思政教育部门,但是由于体育教学部门与思政部门的主体任务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这两个部门合作甚少,体系构建壁垒仍存。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发现在目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将德育教育的理念系统的融合到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也鲜有的将体育元素融入到思政教学中,这样导致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处于不同的运行轨迹,部门间因主体任务不同,侧重点不同,而未建立完善的合作体系,这使得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2.2体育教师缺乏专业培训
调查表明,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能够系统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环节中,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环节中融入德育元素目前还是有所欠缺,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体育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本职工作,没有接受“课程思政”相关专题的培训中,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感到手足无措,更无从考虑到体育环节中摄入德育教学元素。
2.2.3学生主观观念意识淡薄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公体课思政教育认知有一定的差距,这种认知的差距无论是在对课程思政改革情况,还是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公体课加入德育教育对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都能得到体现。究其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主观观念意识的淡薄。西方谚语指出:“思想决定行为”,只有主观思想重视“课程思政”,重视德育教育元素,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主观观念的意识淡薄,必然无法重视公体课中的德育教育元素,也将导致自身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不理解。
2.3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构建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的构建需从体育元素和德育元素出发,将体育元素与德育元素紧密结合,形成有点及面的培养方式,从而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而不是将体育元素与德育元素割裂开来。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构建模式见图1。
图1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构建图
通过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构建图,可以发现体育教学包含着众多的体育元素,有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课余锻炼、训练竞赛、体育文化、心理健康等方面。与体育教学相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包含: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努力拼搏精神,坚持不懈,集体主义精神,不畏难情绪、不怕失败精神等方面。高职公体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机体育和德育的育人效果,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这种载体,使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努力拼搏精神等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载体中,从而使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结合,有点及面,形成共同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4 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的路径
2.4.1立足课堂弘扬体育精神,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立足高职公体课课堂教学,根据体育学科特色,打破思政学科与体育学科之间的藩篱,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构架“课程思政”体系。体育教学积极推广“课堂三分钟思政”和课后“一分钟分享”等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体育精神的挖掘与培养上。通过体育精神培养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2.4.2深度挖掘体育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全方位融入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此外,我国教育学家蔡元培也指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德育与体育之间属于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鉴于此,需要深度挖掘体育的德育元素,立足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发展。
2.4.3加强师德熏陶,提高教师思政认知水平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体育公体课并非传统的理论文化课程,而是一门技能型课程,身教重于言传,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保证体育公体课教师的思政认知水平,有必要加强师德熏陶,要把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融入到教学的关键环节。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业务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通过广大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熏陶学生,突显公体课“课程思政”效果。
3 结语
课程育人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有效切入点。高职公体课公体课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是将体育作为载体,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使体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达到立德树人、育人与育才的目的。有利于完善高职体育教育的空缺,弥补教育发展的短板[3]。
[1]包磊,李艳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黑河学刊,2020(3):93-94.
[2]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19(3):139-145.
[3]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72-76.
[4]陈勇.独立学院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4):123-124.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Vocational College Public PE Course
ZHANG Xinjun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Jinhua 322100, Zhejiang, China)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公体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研究(课题号:Y201941186)。
张新军(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