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阅读课文的含义
2020-03-30颜建军
颜建军
摘 要:为提高解读阅读课文的水平,语文教师应珍惜对阅读课文的第一反应;采用逐段解析的方法,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全面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排除阅读理解中的干扰因素。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课文;理解
在平时听课与教研中,笔者发现一些老师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常有偏差,内容及含义把握不准确。课文解读是教学的基本功,如果教师的理解存在问题,教学从一开始就会走入歧途。鉴于此,我根据平时的课堂观察以及教学经验,对教师对阅读课文的准确理解提出五点建议。
一、珍惜对阅读课文的第一反应
有些老师在读过课文之后,马上看课后思考题,看“教师教学用书”,希望尽快明确教学要求。这种做法破坏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课文的真实反应。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教师首先要理解课文,独立完成阅读理解过程,否则,被其他因素左右,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一分钟》,很多老师受课后思考题影响,都理解为“珍惜时间”,其实,普通读者读后的自然反应应该是“元元这个孩子没有遵守时间”,课文是一个让孩子“遵守时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小故事。
老师可以通过对阅读第一反应赋分的方式,将“第一反应”量化。例如笔者在初读《秋天的怀念》时,给课文的第一印象打了7分(满分为10分)。给7分的理由,是这篇散文出自名家,应该值得再读;失去的3分,则是因为课文内容比较凄惨,读后心里凉凉的,不太舒服。接下来,我顺着失去的3分再追究,再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哪些内容让我感到凄惨。我发现,并不是课文中母亲的死让我感到凄惨,而是母亲一颗充满母爱的心,让我感到难以细读。面对重病的儿子,原本没有什么能力的母亲,倾其所有,只为儿子能够有一点快乐,真是让人感动。这样,笔者就从尊重阅读的第一印象入手,深入解析,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极大升华。
二、逐段解析课文
教师可以逐段细读课文来准确把握课文具体写了什么。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上课教师抓住了居里夫人的容貌美与精神美,却忽视了居里夫人的“发现美”。如果教师逐段细读课文,则不难发现,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提出“放射线”和发现钋和镭这两个放射性元素的两大功绩,这两大功绩在文中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两大功绩,那么她克服简陋实验条件,不畏放射线对身体的伤害以及淡泊名利等精神品格的表现将大打折扣。
近年来,由于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反应,部分老师对逐段分析课文不太重视,认为尽管老师课文分析得很细,也不能细讲,不能让学生一定按照老师的理解去理解。对此,笔者认为尊重多元反应与尊重课文的基本意思并不矛盾。课文的基本意思指的是课文所写的基本事实、观点,它们是多元反应的基础,如果连这个基础都不承认,对一篇文章也就没有办法达成共同理解。另外,多元反应多指对文章所写的基本事实、观点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价值观不同,对基本事实、观点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说,课文的基本事实、观点与多元理解的知识类型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因尊重多元反应而忽视课文基本事实、观点的理解;而对基本事实与观点的理解,需要靠我们对课文细读来实现。
三、准确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
阅读课文是编者深思熟虑编写出来的教学范本,教师要通盘把握文本、课后思考题以及《教师教学用书》,力求精准把握编写意图。
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一分钟》的教学,很多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一分钟能做什么?”有些老师甚至耗费十分钟与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一分钟能做什么”与课文主旨关联性较小,用十分钟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很不值得。为什么很多老师会这么做呢?细究起来,这与对教科书编写意图缺少深入理解有一定关系。
《一分钟》说的是元元上学迟到的故事。早晨起来闹钟响过,元元赖床,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元元晚起了一分钟,没赶上十字路口的绿灯,又没赶上公交车,只好走到学校,结果迟了二十分钟才到学校。在故事中,元元迟到是他没有按时起床引起的,其意义在于告诉学生遵守时间,加强自我控制,做事有计划、守计划,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一分钟能做什么”则是让学生认知“一分钟”内人们产生的行为与结果,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时间宝贵,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为了突出这一点,有的老师还会引出好多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这就把课文主旨定位在“珍惜时间”上,对课文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
这种误读的原因是“一分钟能做什么”是课后思考题,教科书提出了这个思考题,教师自然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如果我们细读《教师教学用书》,则会发现,教学用书是把“一分钟能做什么”当成一个实践活动来看待的。在学习《一分钟》后,让学生顺势了解一下“一分钟能做什么”,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一分钟能够做什么”让学生认识到“珍惜时间”。教师可以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后布置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体会一分钟能够做多少事。
再系统地看一看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个课文单元的四篇阅读课文,则会发现这些课文均与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有联系。《文具的家》说的是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一分钟》说的是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动物王国开大会》与《小猴子下山》说的是考虑事情要周全。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是让孩子懂得,要从小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基于对单元课文的系统了解,《一分钟》不应被理解为节约时间,而应理解为遵守时间,定时定点、有计划地做事情,加强自控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四、排除阅读理解中的干扰因素
部分教师为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或者突出思想教育,也常常出现对阅读课文的误读。比如《丑小鸭》一课,丑小鸭在变成天鹅之前,受了很多苦。上课老师就问学生:“面对这些苦难,丑小鸭屈服了吗?”学生们也领会老师的意思,大声地说:“没有,丑小鸭是一个坚强的丑小鸭!”其实,这种“读心术”找不到一点根据。课文中,丑小鸭始终没有表现出对命运的反抗,还时时表现出悲哀的样子。所以,把丑小鸭理解成为抗争社会的形象是对课文的误读。
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两篇课文的处理,也反映出部分教师文化修养上的不足。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童话中所写的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把两篇童话的主旨理解为对社会的抗争,与童话作品的基调是不对应的。另外,安徒生童话中,主角多有困顿境遇,如《野天鹅》《海的女儿》等,主人公一方面接納了痛苦的命运,另一方面却在痛苦的命运中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憧景,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点。再有,如果教师对儿童心理学有一定了解,也会清楚,小学儿童的社会批判意识有待形成,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接纳是多于批判的。
以上这些例子均提示教师,平时应注意提高文化修养。修养越深厚,对阅读理解也就越准确,越深刻。文化修养不一定在教学中都用得上,但这是教师修养所在,底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