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站的作用及有效发挥思考与分析
2020-03-30张谨张信杰
张谨 张信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倔起,人民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对于自身精神层面的建设工作有了新进展,国家面对文化发展迅速的当下,尤其重视乡镇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乡镇文化站是国家动员乡镇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地区基点。本文就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为落脚点,阐述乡镇文化站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优化现有的乡镇文化站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从而实现拔高人均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文化站;建设策略
引言
乡镇群众文化站是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在农村设立的文化建设基点,在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代表着群众文化活动应具备的示范性和先进性,是贯彻文化建设工作的鲜明旗帜。我国城市化工作推进迅速,为了避免唐突的演进导致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文化站以积极的、新颖的、文明的、健康的包容态势,为群众指明了文化活动的方向,引导乡镇群众脱离低级趣味,共同抵抗现代文化中的消极现象,充盈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乡镇文化开展情况概述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因而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看重。但是随着信息时代以及智能机的普及,将人民时间都碎片化了,对文化需求也更加严苛。同时,随着乡镇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属于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和旅游行业交互,形成了地方特色文化,催促着乡镇资源整合工作的迅速推进,乡镇广播和电视的使用率和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既满足了乡镇群众基本的文娱生活,也使得乡镇群众文化输入环境更加宽泛。
二、新时期乡镇文化活动发展新特点
1.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发生变化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的背景下,乡镇群众文化的内容也从简单的区域性活动,朝着辐射网络型的活动形式发展,串联了乡镇、村、户三个层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日趋多样化,也为本无交集的各个地区的科技、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2.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发生变化
乡镇群众生活常识以及人口素质的普遍激增,一般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显然不能够迎合群众诉求,因此,通过对以往乡镇群众文化总结的基础上,再有专业人员的涉入,为开阔群众文化活动视野提供了机遇,为群众输送了更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3.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发生变化
在国家对人口素质日益关注的当下,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心理预估也不断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不再一种为了号召动源群众的坐班活动,更具备了一定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当考核其质量,让群众参与感和满足感最大化。
三、文化站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的作用
1.为满足乡镇居民精神需求提供重要支持
首先,乡镇必须创新文化活动的机制和体制,群众生活条件普遍提升,先前的文化体制不再能满足群众的预期需求,传统的文化下乡活动不足以支撑群众文化的过渡。文化站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推力量,能够帮扶文化机制的更新,能够积极引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作为补充填补群众文化生活的盲区。其次,民间文学作为最接近群众真情实感的文化,应当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既能够有效地挖掘本土特色的资源,同时也使得群众文化不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
2.为乡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乡镇文化站作为乡镇群众情感的集中枢纽,起到了积累群众精神需求的作用,能够高效地整合群众需求,从根源上解决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匮乏的现状,且具有一定的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作为辐射点感染农民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在活跃居民文化生活的丰富过程中,乡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也能够如期开展,同时文化站还能够熏陶一批民间文艺团队,为民间文化团队指导群众进行文化活动探索提供助力。
3.为乡镇群众创造了文化净土
首先,乡镇文化站能够有效地管控乡镇文化市場,在文化站为发散点的普世市场中,文化站起到了示范作用,能够及时指正市场中的标准,保障群众文化的科学性和正向性。其次,乡镇文化站管理体现着人性化,乡镇文化站在对人文市场进行科学管控时,对于不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文化活动不会轻易扼杀,而是积极采用调试的方式,将文化活动修正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促进乡镇文化活动的澄明。
四、优化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站的建设
思想上强化对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的重视,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时期的战略步骤,也是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渗透到乡镇群众中的重要举措。面对时下参差不齐的文化种类,文化部应当向监督部门施加压力,严格摒弃庸俗文化对群众思想的毒害,阶段性立项调查研究群众文化活动,及时解决文化站建设中的问题。创新乡镇群众文化站管理理念和优化乡镇群众文化站工作队伍建设的方针并举,凸显乡镇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乡镇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乡镇群众文化是我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渗透的战略步骤,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且对于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乡镇文化站的立足,正是迎合了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势必将帮扶群众思维层面更科学的拓宽。
参考文献
[1]李夏 .“互联网 +”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研究 [J]. 包装工程 ,2018(22).
[2]吕少华.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中国原始彩陶之造型观为例 [J]. 中国报业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