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多元教学策略
2020-03-30李凤里
李凤里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中数学日常的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从“小组合作教学,促进知识吸收”“科学探究教学,培养自主能力”“多媒体技术教学,提升课堂质量”三个方向出发,对如何设计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课堂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小组合作;多媒体技术
随着核心素养的日渐普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了任课教师要能够及时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段,也要能够对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升华,进而保证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这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推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另外,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进而全方位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还有,高中的数学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授课的质量。
一、小组合作教学,促进知识吸收
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使用小组合作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学习来促进他们自身对知识的吸收。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大大增强了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是在学优生的帮助下成绩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元教学模式下的双赢学习。
例如,任课教师在讲述“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准备圆柱、圆锥、球等道具来帮助学生完成对本章节知识的学习。本节知识涉及到一定空间想象能力,这时的小组合作的模式恰好能够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之后任课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讨论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在两种投影后的结果。然后任课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正视图、侧视图以及俯视图的知识,并再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教学模具的三视图的绘画。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学习,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跟上学习的进度,而且也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科学探究教学,培养自主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自主探究,这样一来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更好的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有着促进作用的。学生在自主探究时,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高度激发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确保自身的成绩稳步提升。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率先给出几组数据,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数据间存在的关系。学生们经过探究会发现这几组数据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减去它的前面一项可以获得同一个常数”,进而“等差数列”的概念也就随之而出,而这些常数d就是等差数列的公差,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整理数据可以得出公式为an=a1+(n-1)d。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而这是大大有益于日后学习和生活的。
三、多媒体技术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多媒体现代技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得到了快速的适用,相对低效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投影技术的授课模式显得更加高效。高中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枯燥性,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的态度,而多媒体技术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进而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例如,任课教师在讲述“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过程中,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帮助学生更直接形象地学习本章节的知识内容。任课教师可以一边使用多媒体技术,一边给学生介绍五点作图法,并带领学生体验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常见三角函数的图像生成过程,这样一来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移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余弦函数y=cos x的图象可以由y=Sin x向左平移π/2得到。之后教师可以将两幅图象同时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引导学生探索两种曲线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变换图象的形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拓展相关的课外知識,进而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高中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也会变得更加的高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综合上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多元教学课堂的实施离不开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任课教师时刻遵循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原则,将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更加高效,从全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勇士学生也要高效利用教师创造的优异学习条件,有效的挖掘自身的潜力,顺利度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阶段。
参考文献:
[1]于健.多元创设,提升数学信息契合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5(32):77-78.
[2]李志伟.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高中数学课堂实效[J].新课程(中学),2015(2):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