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2016-12-05任金秀
任金秀
摘 要:中专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导致整个语文课堂的氛围非常枯燥和沉闷,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中专阶段的学生正是思维能力提升和培养的重要阶段,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范围,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会受到限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创建一个活跃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专 语文 多元化教学
前言
在中专教育中,语文教育属于文化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最基本目的。近年来,随着新课标教学的不断改革,中专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专语文的整改力度比较小,很多中专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采用单纯枯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长期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失去了语文学习兴趣,人文素质的提高也面临着困难,进行语文多元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中专语文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教学效率
中专语文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而对于不同的知识,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而是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简单的识字和读写,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练习、自主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由于受到认知规律的限制,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种抽象的知识。对于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则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问题,从而更好的把握难度较大的知识。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中专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1]。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中专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对各种新奇和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很容易走神,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因此,如果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一旦不感兴趣,就不会花时间和心思在其中,自然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对同一种教学方式免疫而不感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有趣教学方式的结合,让学生全神贯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发散学生的思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多元化思维人才有更大的需求。多元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知识,不仅能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中专语文是中专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不同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各种知识,同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多元化教学本身就是从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满足社会的人才要求。
二、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制定
在中专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过程中,应该结合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制定。中专语文不仅要求学生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另外,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对于相同的题目,教师也可以指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教学进行写作。例如,在写作《我的妈妈》时,不应该都从妈妈如何爱我、对我如何好等方面入手,也应该从妈妈的职业素养、尊老爱幼、爱护动物等方面入手写,从而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最终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中专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
中专语文进行多元化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枯燥的形式,可以将学习知识用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图文并茂,创建有趣、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中专语文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建主要包括学习氛围的创建和课堂场景,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创建真实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可以有效诱发学生在原来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产生问题、疑惑,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构建教学主义认为,人们对主动探究和思考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的知识,不仅具有更强的记忆力,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而在被动中接受的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很容易忘记,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3]。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奇妙的克隆》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可以举例西游记中孙悟空拔出猴毛变成一堆猴子,告知学生这便是今天要学习的“奇妙的克隆”,此时,教师还可以配合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多种物质克隆的动态图,创建一个奇妙的克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克隆这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多媒体教室是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室应该合理利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分组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中专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中专语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高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现阶段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是核心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中专语文的发展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多元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让不同的小组从不同的方面思考,然后最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是从某一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而在听取其他组意见时,又可以做到从另一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关于黛玉外貌句子的描写,教师让学生对文章中林黛玉的描写句子找出来,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其中一组学生找出“大众眼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另一种说明“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还有一组说出“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并且让学生知道不同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一样的。通过分组讨论,让不同的小组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够全面理解文章。
3.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重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也是一样,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更高的重视。在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仅仅从课文和课堂中来实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实践,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升,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最终都能够转化为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语文教材上的各种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看待问题的能力[5]。例如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或者观念的时候,哪怕是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思考,对作者提出的观念也可以提出质疑并进行论证,可以从正面和方面进行论证,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例如,在《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学习过程中,是一篇思辨性较强的文章,主要是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思考麦当劳背后的文化冲撞问题。例如,在《空中阁楼》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主讲课,让学生准备好课文中的某一段,自己读懂课文,并查阅相关的资料上讲台上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针对自己的理解将文章中的“我的小屋”画出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语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建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分组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立.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34(1):95-96.
[2]李荣赋.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6,26(3):140-141.
[3]郭献青. 浅谈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 软件:电子版, 2014,32(9):121-122.
[4]潘茜娜.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24(14):65-66.
[5]王翠萍.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5,17(5):80-82.
[6]杨永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14(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