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策略

2020-03-30陈娟

神州·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学对策高中历史

陈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新课改对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針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不再是单一按照考纲提出相关教学要求和指标,而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等为目的,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通过分析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对学生加强爱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提出相关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历史学科是一门借助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历史经验中总结相关的做人、做事道理,能够有效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有效的增长。学生通过历史课学习,能够总结和思考一些历史问题,通过分析历史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来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思想,使他们的民族精神得到增强,从而使他们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在高中历史课中引入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在历史课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学:一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家国情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所代表的含义和内容,二是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基础上,能够加深现代爱国情怀的认识。在古代,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国家、臣子和父子,其内容主要为忠和孝;在现代,家国情怀被赋予新的内涵,主要是丰富和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培养对家国的认同感,使自己的爱国情怀得到有效提升。

2.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在现代理念中,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国家扮演着保护小家的重要角色,国家和家庭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国哪有家,众多个小家才能构成一个大国。因此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爱国思想,向学生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关注国家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1]。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策略

1.深入结合教材内容,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效率,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上课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相关课程的备课工作,深入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剖析教材中更加深层次的内容,结合其他辅助教材进行备课,不断挖掘相关教学资源,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二中,教师在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地讲解“开辟新航线”的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深入教材内容,了解开辟新航线的目的和起因,通过分析、绘制相关航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了解我国古代航海路线的发展和艰辛的历程,以提高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使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明显提升。另外,通过加强教师的备课质量,能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

在传统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仅以《大纲》和《考纲》内容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使学生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家国概念的理解能力,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图表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其中图表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图片、表格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例如,在学习“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内容时,教师运用图表教学法,先通过展示各种殖民地扩张时的图片,再通过数据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祖国的遭遇,引导他们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素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图表教学法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刺激学习的感官,使学生通过图像、声音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渗透家国情怀思想。

3.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在教学过程,为了能够有效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展现教材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内容,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学习历史课本必修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章节内容时,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了解“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内容,通过有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书本中的知识,结合现实报道等,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等模式,使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社会新闻等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新中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历史情感,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2]。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时渗透家国情怀思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思想都得到有效地培养。因此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紧扣教材内容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D].渤海大学,2019.24 (09):165-166.

[2]高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19 (22):13-18.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教学对策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