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做文章”
2020-03-30刘圆
刘圆
摘 要:基于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故事教学法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情特点,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形式。在教学中具体运用故事法,既可以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将孩子们带入情境,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看故事、读故事,让故事搭建起与儿童现实生活的桥梁,还可以让孩子们讲自己的的故事,表达内心的想法。当然,运用故事教学法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采用“老”故事要挖掘其新角度,避免故事教育的“空壳化”以及要做好故事的“剪裁”。
关键词:故事;儿童;道德与法治
一、故事教学法可行性分析
(一)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2016年,随着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推出,该门课程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中的渗透,以及从小在儿童心中树立法治的意识,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众所周知,无论是道德行为的养成还是法律规范的遵守,都离不开现实生活这片土壤,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良好品德、法治意识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二)教材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在贯彻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尊重儿童的内心世界,从儿童的视角进行编写,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中所呈现的故事多种多样,或是童话故事、或是历史故事、或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故事,编写形式也一改过去文字加图片的简单方式,而是采用了绘本故事,这种最接近儿童思维的表达方式,其趣味性、感染力是其他教学方式都不能比拟的,正所谓“故事的世界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世界。”不仅如此,教材的编写也给教学者留下了许多思考扩展的空间,而这些空间有待教学者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成长的宝贵经验期。这时的儿童表现出独特的“童心”:一是喜欢玩耍和游戏;二是好奇和喜欢探究。同时,该年龄段儿童还明显表现出儿童的四种本能,即创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
基于以上的认识,故事教学法完全能够符合该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由于故事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是儿童生活最真实的反映,通过文学加工的故事又极富趣味性和启发性,深受孩子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形式地使用故事教学法:可以讲故事给孩子们听,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看图讲故事,又可以让他们讲讲自己身边的故事,还可以根据故事前半部分来续编故事……学生的本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发掘和推展,儿童的主体性得以显现。故事教学作为最贴近儿童生活、最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形式。
二、故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学生听故事,不知不觉入情境
若是单纯的平铺直叙、照本宣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一定是索然无味。合理的故事插入能够使无聊的课堂变得高效且有趣,学生也能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情感和心灵的沟通与感悟。例如执教《上学路上》一课,该课旨在教育学生掌握初步的交通安全知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执教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及学情,采用蜡笔小新上学路上的故事情境设计教学。在讲授交规时,教师设计情境如下:“小新上学快迟到了,他正要经过一个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此时是红灯。小新犹豫了,等个红灯要两分钟,如果闯红灯也许就不会迟到。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小新想想该怎么做吗?”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被很好地带入到我们生活的场景,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活用所学,相信一定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效果远胜让学生们将交通规则死记硬背。
(二)学生读故事,搭建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是碎片化的,需要教师进行整合及归纳。就比如“吃饭有讲究”这个主题,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怎样导入、怎樣设计这节课的各个环节,能够最大程度的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可联系、有话说呢?一位执教该课的教师选择了绘本故事《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渐进式提出以下问题:小精灵们更喜欢什么样的食物,为什么?哪些食物是小精灵们拒绝驶入火车站的,如果它们进入到火车站会怎么样?小精灵的火车厢有大有小,各类食物要怎么装进这些车厢才合理呢……这些童话式的问题以最接近儿童心理的语言迅速搭建起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孩子们能够马上联系起自己日常的饮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学生讲故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在听故事、看故事、读故事的基础上,儿童的生活经验被唤醒,内心世界得到启发,此时的他们有许多心里话要说。比如,孩子们阅读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在教师的启发下,联想起自己尝试挑战的第一次,大家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经历,有的孩子说的是自己第一次溜冰摔倒,有的孩子则说自己第一次炒菜炒糊了……通过讲真实的故事,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儿童内心得到共鸣:第一次真不容易,但如果不敢尝试第一次,就不会有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教育由“输入”转化为“输出”,通过“故事”这个载体,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也是道德学习的主人。
三、故事教学法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老”故事,需有新角度
众所周知,故事的趣味性、感染力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然而,故事的题材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孩子们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新颖的故事内容,而“老调重弹”会让孩子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但是,有一些经典的故事流传千年,不失为一个好的素材,教师怎样处理这些“老”素材,很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同一个故事,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一位教师在执教关于珍惜时间主题的课程中,也用该故事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龟兔再赛跑一次,怎样避免兔子失败,你有哪些好办法?”问题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大家集思广益,找到了各种办法。教师巧妙地选取故事角度,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了铺垫,也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课堂。
(二)避免故事教育的“空壳化”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故事法能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但如果教师忽略了发挥其强有力的德育作用,故事应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其实,每一段故事中所蕴涵的道德内涵可能远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一点,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无目的地选取故事,没有深入挖掘内涵便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学生既无法理解故事的内涵,也无法理解本课的主题内容,教学目标便无法达成,甚至由于被架空的道德制高点约束,使学生开始“逢场作戏”,把道德行为视为装模作样或是得到表扬的途径,这反而使学生错过了独立思考和道德评价的机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成长极其不利。
(三)做好故事内容的“剪裁”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把故事材料事先做好“裁剪”,合理安排故事比重,提高故事的使用率。因为故事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或是补充,使用故事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如果用时太多,可能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另外,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注意把握故事的投放时机,让故事吸引学生注意,紧扣目标、为课所用,这也是教师备课及教学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红梅.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8(11):28-29.
[2]王蕾.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7(24):125-126.
[3]王爱芳.小学道德与法治故事教学创新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18(02):13-14.
[4]张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