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初中科学精准教学的重要性

2020-03-30游天下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精准教学初中科学概念

游天下

[摘要]初中科学精准教学可从不同的角度打开,例如精准设计问题、精准创设情境、精准实施评价等。文章结合2019年部分中考试题及平时的课堂教学实例,从引导方法、厘清概念两方面来说明初中科学精准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精准教学;方法;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8-0081-02

初中科学精准教学可从不同的角度打开,例如精准设计问题、精准创设情境、精准实施评价等。本文结合2019年部分中考试题及平时的课堂教学实例,主要从引导方法、厘清概念两方面阐述初中科学精准教学的重要性。

一、精准引导方法

初中科学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等。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受到师生的重视,原因在于考试中出现次数较多,“名气”大,便于归纳总结。但在一些探究过程中这些方法却容易被忽视,学生往往会把很多方法混为一谈。对此,教师应给予精准引导。

例如,2019年宁波市中考科学第22题第(1)问:“测摆周期是通过测T30后求出T,而不是直接测T,这是为了____。”在与考生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以下回答偏离正确答案:①寻求普遍规律;②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④方便测量;⑤避免实验误差。上述问题聚焦的是“这种测量方法的目的是什么”,仔细分析,这些答案中①②可以归为一类,即对实验方法解读有误。“寻求普遍规律”多是用在物理学中某种规律的得出,例如光的反射规律、杠杆平衡条件探究等。而这里并没有得出规律的意图。“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这一答案看似正确,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测一次当然存在偶然性,很多教师也认为这个答案很好,实则反映出了部分考生和教师没有参透测量方法,教师对该内容的教学精准度不够。其实我们只要倒过来想一下就明白了,如果是为了避免偶然性,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单独多测几次单次摆动的时间。简而言之就是用多次测量来避免一次测量的偶然性。照此分析这种回答显然是不够准确的。题目重在解释测T30不测T的原因,重在考查运用累积法测量的原因。事实上,“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和“寻求普遍规律”倒是有很强的联系。因为任何规律绝不可能通过一次测量、一项数据就可以得出。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对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存在概念上的混淆。上述③④⑤答案也同样反映了考生回答问题的精准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方便测量”依然没有回答这样测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对于“避免实验误差”,则是忘记了误差不能避免。从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

又如,2019年宁波市中考科学第25题第(3)问:“为了完成10Ω电阻实验,将滑片P移到C点,只要在原来电路的接线柱上再接上一根导线,就能继续完成实验。请你在的图中(如图1)用笔画线补上这根导线。”说明:通过前面已经知道电源电压为3V,定值电阻为10Ω,滑动变阻器总阻值为10Ω,C点为滑动变阻器断点处,4Ω≤RBC<5Ω,要保证电压表示数达到2V,需接上一根导线。很多考生读完题,没有解题的头绪。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图怎么看都已经完整了,导线不管添在哪里都有画蛇添足的味道。有这样几点我们平时给学生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一是变阻器的连接原则“一上一下”;二是导线连接类试题一般是能看到明显的开路或是错连导线,然后叉掉重新连。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关于滑动变阻器的教学已经够精准了,如涉及它的结构、有效接人电阻的理解、最大值的界定等。但正是我们所谓的精准,却让学生形成了固化的思维,不能根据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前面试题介绍分析,要实现题干中的要求,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R≥5Ω,那么只要将兄。接人电路即可完成实验,再结合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完成电路连接就简单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所实施的精准教学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固化。滑动变阻器断点问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如2017年金华卷的第29题、2018年宁波市中考考纲复习题等均有涉及。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更精细,不要一味地对旧方法进行重复,试题在更新,而我们的思维也不应在原地踏步,应与时俱进。

二、精准厘清概念

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通常也用压力作用效果的显现程度来说明压强的大小。随着习题在脑海中的堆积,学生会将比较“压强的大小”直接看作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显现程度”,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如两个相同的物块,一个放在软质材料的水平面上,另一个放在硬质材料的水平面上,保持受力面积相等,对于两水平面的压强大小关系,用“定义”解释和用“压力作用效果的显现程度”来解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压强是一样大的,压力作用效果也是一样的,只是显现的程度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再来理一理压强概念的由来。浙教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下册在介绍压强概念之前着重用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华师大版科学教材则是先介绍压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再通过活动得出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最后引入物理量“压强”来定义这一效果。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间接地反映了通过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来比较“压强”的大小的前提是要在相同的材料面上做比较。在处理教材时,若不能精准处理这个问题,后续可能会引起知识混淆。

[题目]小科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2甲、乙所示的实验。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

这是一道师生都很熟悉的题目,解题时学生常出现熔压强写入结论的错误。

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关于溶液组成,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其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忽视溶液的组成。例如,2019年宁波市中考科学第23题第(1)问:为研究盐水对菠萝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小科取6支相同的试管,编号为1-6,各加入5mL鲜榨的含菠萝蛋白酶的菠萝汁,再按下表分别添加物质,置于37℃的温水中保温。20min后测定蛋白酶活性,并计算其相对活性。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形成对照,表格中“☆”处的内容是____。

有以下回答偏离正确答案:①5mL不加NaCl的溶液;②不加NaCl溶液;③5mL水溶液;④5mL 10%的水溶液;⑤水。第一类问题是没有关注控制变量法,缺少对加入液体量的控制。第二类问题是对液体的表述出现错误。较为准确的回答是5mL蒸馏水(或5mL清水),不加“溶液”二字。①不加NaCl的溶液,则意味着是一种纯净物,那么再将其描述为溶液,就不符合溶液的成分了,或者是不含NaCl的其他溶液,那就更不合题意了。②还可以理解成什么也不加。③④加水溶液,水作为溶剂,不能单独成为溶液,所以这种表述也不准确。如果让学生真正动手往1号试管加液体,相信很多学生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描述的时候不注重对概念的理解是造成此空失分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乎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的表述,在學生课堂回答、作业批改中若发现类似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

初中科学知识丰富,方法、概念、规律众多,如果在乎时的教学中不注重精准教学,学生很容易把一些方法、概念、规律混淆。就目前中考的试题特点,非常强调能力方法的考查,注重回答问题的严谨性。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让精准的思想渗入到学生的内心。

猜你喜欢

精准教学初中科学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