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0-03-30付文静柳晓阳辛昊
付文静 柳晓阳 辛昊
【摘 要】 当今大学生多为“95”后与“00”后,成长环境与心理问题具有新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员育人理念下形成教育合力,在全过程育人中健全预防机制,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激发学生内驱力。
【关键词】 “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復杂性和长周期性,不同年龄段、性格和成长背景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对于“95”后大学生,其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特征,以往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新时代的育人环境中存在的些许局限性,如何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研究符合“95”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已然成为一项时代热点命题。
一、“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95”后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过度宠爱下长大,父母包办一切的做法导致他们社会生活单一,阅历不足。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由熟悉变为陌生,人际关系由简单变为复杂,很多学生在适应新环境和完成角色转变方面产生障碍。例如,有的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在与老师、学生的交往中常常因情绪失控产生冲突;[1]有的学生自我价值感较低,与老师、同伴缺乏交流,经常因为一时受挫而自我封闭,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产生消极抑郁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无法平衡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把谈恋爱当成大学生活的第一要务,失恋之后又无法承受巨大的痛苦,出现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甚至报复打击等恶劣行为;还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他们从中学的高压环境进入大学的宽松环境后心态剧变,面对诱惑缺乏抵制能力,出现沉迷网络、过度消费、酗酒滋事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业荒废,负债累累甚至精神崩塌。除此之外,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常常因为对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产生焦虑,他们当中甚至产生了一种“毕业即失业”不良舆论氛围,由此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攀升。
2、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教育者轻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过程。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促成原因也是复杂的,在大学生成长的任何时期出现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有些可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有些可能是学生自身体质形成的,[2]有些则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诱发的。很多教育者往往只看到了问题学生表征出来的行为,或等到其产生严重后果时才察觉,忽略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类因素对其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影响正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导火索。相对比重过程,教育者更应注重过程,不仅要从源头遏制心理问题的产生,还要在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另一方面,支持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弱化。布朗芬布伦纳在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到,个体的发展受其所处的各类环境系统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考虑其所处的人员支持系统。[3]入学之前,原生家庭系统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儿童时期的早期经验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父母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高校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级、宿舍、社团成员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中所处的环境也会练就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在大学生成长是任何时期,都涉及到不同人员支持体系的构成,一些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往往只注重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实际上处于支持系统中的任何相关人员都会对学生起到影响。
二、“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三全育人”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全员育人理念下形成教育合力
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审时度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频发生,与其所处人员环境系统成员的缺失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倾向远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爱缺失,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4] “全员育人”理念旨在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倡导其中具有教育力量的每位成员参与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同关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1+1大于2的效果。
2、在全过程育人中健全预防机制
心理问题的产生阶段具有内隐性和多端性,偶发于个体活动的任何时期,心理失衡的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刺激下即爆发,学生成长的任何时期都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全过程育人”强调学生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从入校到毕业,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期中还是假期,都要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精心安排在每一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相对比问题扩大化后再补救,早发现、早干预、早消除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高校应将全过程育人理念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关爱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既要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又要关注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动向,建立纵向的筛查、预防和防复发机制,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
3、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激发学生内驱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同样,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没有展露出的长处并不代表学生没有优点。在学习生活中,一些学生常因自我效能感低而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性格忧郁,不善与人交流,此时发掘其独特的闪光点便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参与的课堂听讲、科学研究、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评奖评优、义务劳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对增强大学生本领,坚定大学生信念,历练大学生品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独特功能。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教育机智,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因素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增强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闪光点,激发学生内驱力。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教育者要贴近学生去发现新时期学生心理状况的新特点,结合实际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方法,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形成动态的、发展性的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成长长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嘉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25)203-204.
[2] 张兴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6)246-247.
[3] 邵文锦,张勇,付甜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新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04.68-71.
[4] 张晓娜.“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74-76.
【作者简介】
付文静(1992—)女,汉族,山东蓬莱人,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柳晓阳(1990—)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法学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工作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