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征及模式研究

2020-03-30潘丽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想

潘丽

【摘 要】 本文以贛南地区XX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育人的生活化、常态化、多样化时代特征,介绍了高校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育人的模式。一是提升“教育”内涵,统筹课堂教学体系;二是注重“主体”作用,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三是利用“平台”优势,建成专题研习平台;四是形成“实践”品牌,打造高校经典活动形式。

【关键词】 地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特征;模式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显著的文化基调,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进程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里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是不同时期赋予文化的时代特征,不同地区赋予文化的区域特征,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精髓所在。”[1]苏区精神便是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将中央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2]二十八个字,集中阐述了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斗的形象特性,在当今我党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作为地处革命老区的高等院校,XX大学始终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在自身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传承赣南苏区精神,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统筹,使红色文化精髓在学校师生主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师生在新时期不断践行苏区精神,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区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一、高校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育人的特征

1、生活化

“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3]要让红色文化更好地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便要注重其生活化特性。XX大学在长期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一条贴近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育人道路,通过校园环境、文化、载体等因素的建设,与当代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的育人效果。

2、常态化

红色文化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文化体系,主要集中于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根据地等,但其现世作用的价值却无可估量,把富有时代品性的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体系常态化联系起来,则能更大程度上推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完善。XX大学始终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将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建成红色文化育人“十个一”工程,让红色文化教育不再“突兀”,切实加强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革命信仰教育。

3、多样化

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贯穿各方面的价值体现。在新时期高校开展红色育人工作要认识到主体、方式、效果多样性的问题。XX大学依托苏区红色文化,结合新时期教育体系多样性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品牌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实践平台,不断探索红色资源进校园的价值与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二、高校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育人的模式

1、提升“教育”内涵,统筹课堂教学体系

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课堂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学生主体价值观念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这之中,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则扮演了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的重要角色。利用好高校学生“第一课堂”教育的优势,将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系列红色文化指定必修和选修课程,并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授内容加以创新,尤其在公共课程《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结合红色文化具体研究阐述,丰富课程内涵,更好地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学习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意识。

(2)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设红色文化专题学习班,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研究和讨论如何进一步统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在课堂讲授中融合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达到寓教于乐,传播红色文化的功效。

(3)在课程文本上:围绕学校实际,组织专家学者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围绕“红色文化发展”、“革命精神”、“革命根据地建设”、“毛泽东思想形成”等经典著作、故事集、历史文本编印校本教材,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形成富有区域红色文化特色的课程文本,让教师讲授红色文化内容有章可依,让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有路可循。

XX大学在日常教学中,将赣南红色文化中所体现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理论基础、实践方式等内涵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灯”,将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整合水平,以此引导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加强和改进对红色文化本质的把握与整合,从而形成弘扬红色文化的自觉性。

2、注重“主体”作用,加强育人队伍管理

高校育人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成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发挥“主体”作用的队伍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两支队伍,组建这两支队伍的目的是保障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深入的实践体验。”[4]进一步建设这两支“主体”队伍,利用好这两支队伍的性质、职能、任务等,能够使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体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

(1)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注重“道德”与“研习”两个中心点。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其课程内容更趋向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对于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最直接的。区域优秀红色文化包含的精神体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的师德建设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层面要以此为内涵,出台系列加强师德建设文件,通过党政平台,组织开展教师师德教育培训班,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实地考察红色革命圣地,坚定自身信仰,并形成长效考核机制,让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意识、有见解、有依据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要只教“死书”,自觉加入到红色文化育人教育研究中去,不断提升教育素质,形成自身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与典型模式。

(2)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要从其职能及对象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以基层辅导员、班主任为例,“辅导员是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5]为此,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党政部门研究制定辅导员管理条例,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中,引导辅导员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际教育,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以此作为考核标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开展辅导员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该队伍进行思想理论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水平。

3、利用“平台”优势,建成专题研习平台

红色文化研习平台,是将优势红色资源进行“有形化”的方式,平台建设,则能达到耳濡目染的良好成效。“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熏陶,其接受红色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第二课堂”平台建设大致可从线下课外平台及线上网络平台两个方面考虑。

(1)线下实践平台。以校内校外实体平台建设为主,高校可通过区域红色资源构成的具体文化形式打造优势平台,与高校特有的教育载体,如图书馆、活动中心、标志性建筑、校史馆等相适配,并联系校外与红色文化相关机构、组织、培训中心、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期大学生校外培训实践机制。XX大学在长期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在校内形成了以“红”为主色调、党的重要思想摘录为主内容的宣传氛围,建成了两个红色文化育人的主题教育展馆。两个展馆一个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出发,全景展现中央苏区精神风貌;一个全面展示学校坚持以红色文化办学育人的实践探索及取得成果,成为“历史版”和“现实版”的生动教材。在校外基地方面,学校建设了一批校外苏区精神学习实践基地:一是以瑞金、于都、兴国等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为重点,建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积极联系团中央井冈山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等校外培训基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2)线上网络平台。因其及时性、广泛性、时效性,融合了学习、展示、宣传、交流等功能,深受青年大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现今大学生使用的最为频繁的社交工具以“两微一端”为主,网站信息获取为辅,将红色文化引入微平台显得更为“接地气”。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由于迅速性和随意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扮演“把关人”的角色,利用好红色文化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大学生。XX大学通过研究与论证,将传承苏区精神、服务青年大学生的职能与“两微一端”平台相结合,打造了红色主题教育网站。同时,学校重点组建和培养了一支大学生网宣员、网评员、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等“网络红军”,为营造清朗网络积极发声,确保网络阵地的“红”与“热”。

4、形成“实践”品牌,打造高校经典活动形式

高校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实践教育可以创造事半功倍的效果。“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因而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由实践推动的,其传承和借鉴也必然通过实践才能完成。”[6]课程教学固然重要,但也有诸如单纯理论讲授、固定培养模式、刺激被动接受等缺陷,尤其是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更要避免被动接受,探寻学生自觉接受的道路。实践教育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需要从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1)从实践的活动形式来看。创新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重要纪念日等契机,将红色文化与富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品牌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XX大学整合资源组织编创了一台反映中央苏区题材的音乐舞蹈史诗,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加入演员及观众行列,使之成为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在每年“五四”、“一二·九”等时间节点,全校性开展“唱红歌·诵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在传承优秀校园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当下互联网特征,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评选、教育,让更多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

(2)从实践的物质载体来看。建设苏区精神传承载体,则要充分考虑高校的自身特点及思维模式。XX大学在加强红色文化育人物质载体建设实践中,一是精心建设了红色班级,以具有光荣传统的原赣南苏区地域或具有优秀品质、做出突出贡献的原赣南苏区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对红色班级进行命名,推出了 “红色故事会”、“大学生行为艺术展”等品牌活动;二是成立“思源协会”等,自主常态地开展苏区精神学习研究活动,宣讲苏区精神,传播苏区红色文化,进一步扩大学校红色教育的影响度和美誉度。

多年来,XX大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特色,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坚持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体系,紧紧抓住“红色思想引领,红色文化熏陶,红色实践锤炼”三条主线,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将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自然融入校园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的育人载体、育人环境等进一步打上了苏区精神的文化符号。通过红色寻访、建设博物馆、编辑红色史料等,极大地传承和保护了赣南红色资源。常态来看,“红色”已成为XX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打色,其育人工程特征及做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意义。

【參考文献】

[1] 孙海英.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机制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

[2]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1.

[3] 李康平,李正兴.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

[4] 李为民,李淑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合作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5] 王珊,李国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能定位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

[6] 陈海燕.高校红色教育的机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

【作者简介】

潘 丽(1994—)男,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想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追忆红色浪漫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