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研究
2020-03-30侯永琴
【摘 要】 本文阐释了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内涵,分析了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渊源,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主体观的实践价值:坚持人民主体观,激发人民改革创造活力;坚持人民主体观,永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初心;坚持人民主体观念,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关键词】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进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辉煌成绩。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作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必须时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长期奋斗的目标,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2]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
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内涵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物质和精神文明产品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发展享有者。以人民为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发展初心。
1、人民历史主体观
人民群众,“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从社会历史主体视角研究社会结构时使用的一个整体性概念,而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不是一个特指某一群体或个人的具体概念。”[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2、人民实践主体观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形成和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向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更是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6]总而言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
3、人民价值主体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遵循正确发展道路的航行标。回顾历史过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更好的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能持续。”[8]全面深化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举措。
二、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渊源
人民主体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现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价值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理念孕育了这一重要理念。
1、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历史遵循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念的直接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充分肯定了人民历史功绩,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形成了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和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等方面。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9]社会历史的存在、发展与人民的历史活动具有一致性,持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满足第一生活需要的同时创造着社会的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革新,酝酿着推动社会历史进程变革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因素”,“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代表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10]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没有人民的参与,社会活动便不会发生。
人民是价值和利益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关切点在于人类命运的改变,在于通过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解放无产阶级和世界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在于将人民作为价值的主体,将实现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景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作为终极价值目标。
2、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群关系的逻辑依归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代表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身没有任何私利可言。列宁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强调人民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帮助工人进行阶级斗争。党的任务不是凭空捏造一些帮助工人的时髦手段,而是参加到工人的运动中去,阐明这个运动,并在工人自己已经开始进行的这个斗争中帮助他们。党的任务就是维护工人的利益,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11]中国共产党“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12]中国共产党只有“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了解了他们,才能对工作实事求是,对于前途有远见卓识。”[13]立足人民的实际,在实践中服务人民,从人民中找问题,政策、方针积极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和现状,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总结。
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将人民当作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人民丰富的社会实践中积累更多行之有效的执政经验,为社会建设注入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3、中华优秀传统治国理念的价值借鉴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4]借鉴和遵循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理念,助益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迸发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5]将人民视作国家事业的根本,只有人民生活有保障、稳固发展,国家才能长久稳定,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逻辑和一个基本政治戒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6]启示执政者要坚持从人民中获取经验和学问的执政方法,不可高高屹立于“庙堂”之上,施政政策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而脱离百姓的生活,应注重在两者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
“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在当代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中凝练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中;完美表达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遵循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主体观的实践价值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的实践前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依归。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思想,能够激发人民的改革、创造活力,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先进性,永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初心,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做好充足的准备。
1、坚持人民主体观,激发人民改革创造活力
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人民是全部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源泉和创造者。从生产力要素的方面来说,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水平,但是缺少现实的、能动的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工具的革命作用也无从谈起;人对劳动对象的认识基础上日益成熟的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深层次运用,能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亦是如此,缺少人民的參与,很难发现和解决社会各方面机制、体制中的具体问题,很难彻底改革旧的、僵化的问题,难以形成充满生机的改革动力。
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享有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一个重大时代和历史主题——人民,始终是“发展为了人民”理念的集中、生动的体现。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关注重大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
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评价、监督者。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者以及改革成果的体悟者,通过广泛吸收民意,广纳人民智慧,有利于掌握更多信息并及时做出政策调整;人民参与改革的具体程序,有助于提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秉持人民主体思想,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活力,也关系到改革的有效性以及人民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2、坚持人民主体观,永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初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除旧弊,迎朝气的运动,其最终目标是增进人民的福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是不断适应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条件。
“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7]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价值遵循,以“中国人民大众作为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把党自身作为实现和满足中国人民利益和需要的价值客体和利益客体,”[18]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自身的追求与实现融合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事业中,“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9]
中国共产党具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代表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不是代表特定利益集团参与利益交换的理性‘博弈者,而是以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为旨归、不带有任何自利动机的革命与执政之先锋队。”[20]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群众路线能够保持和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人民的作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调动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热情,助力全面深化改革的胜利。
3、坚持人民主体观,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阐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中两百多次提到“人民”一词,四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望,坚持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正是在于改革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广、程度深,涉及的利益主体纠纷更加错综复杂和多样化,这也就意味“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21]发挥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的创造、创新作用,通过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人民以最大可能、创造最充足的条件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使得改革成效愈益显著,改革成果愈益丰硕。
四、结语
改革的过程须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的坚持也对实践规律的总结,是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的符合国情的理念。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难啃的骨头”,突破“中梗阻”,依然要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以人民为最后的落脚点,将改革进行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68586.htm,2018-12-1.
[3][10][19] 衣芳等,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41、109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04.
[5][6][7][12][1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1096、1031、522、523.
[8]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1]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14] 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15] 杨任之注译,尚书今注今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71.
[16] 陈蒲清点校,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2006:364.
[17] 刘少奇.人的阶级性(1946年6月)[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3583/73601/74108/5039672.html,2019-7-28.
[18] 衣芳.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根本经验[J].理论学刊,2009(10) 4-7+127.
[20] 鄢一龙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P33.
[21]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十二)[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侯永琴(1995—)女,汉,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