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

2020-03-30张莹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毛泽东

张莹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学术界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基本形成期,即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为标志;第三阶段,成熟发展时期,以一九三六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战争和战略》和一九三九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主要标志。

【关键词】 毛泽东;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暴力革命是一种普遍规律,对于世界革命来说都是适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详细阐述。但对于中国革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却没有论述。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才开始的。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把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生动地回答了这一重要问题。这一理论的形成在我们党革命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它的形成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内容存在着不同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决议,其中一部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1]二是以1930年毛泽东答复林彪在党内散发的一封信,主要是针对红军的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意见征求,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标志;[2]三是认为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红军大学所作演讲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或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结论《战争与战略问题》,以此作为它形成的标志。[3]对于这条指引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道路理论,学界一直高度关注和评价。但对于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内容,这个重大问题却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笔者认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有争议,主要是因为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以及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三者的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理解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就很有必要探究这两个概念在上面三种观点所对应的著作,具体的表现,通过理解和对比,得出合乎实际的科学的结论。接下来,笔者就这一点提出自己浅薄的看法。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在革命的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

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第一次被党意识到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在“八七”会议上不但深刻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还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党武装反抗国民党是从南昌起义开始的。从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打响到1928年底,先后在湖北、广州、江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份,党组织联合当地武装力量发动了百余次武装起义。但这些武装起义大多照搬十月革命的经验,试图通过攻打首都或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均以失败告终。因为最致命的一点是中国国情与俄国不同,简单照搬就等于教条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最先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前往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三路均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这时他意识到在我军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攻打大城市是不能取胜的,并毅然决定放弃原定计划,率领工农红军前往文家市会师,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客观形势,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尚处于低潮,目前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为保存革命力量必须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和山区进攻。会议通过了向湘赣边界南部山区和农村进军的战略。虽然这时没有从理论上提出把重心转移到农村去,但毛泽东已经提出了寻找“落脚点”的想法。从现实来看,这次转移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即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部队受命后随即到达宁冈,党组织决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开展游击战争。到1927年底,湘赣边界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由于遭到了强敌围剿,造成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生活一度非常困苦,革命形势危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同志思想上出现了动摇,对革命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态度。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可以说这个问题决定了革命形势是否还能继续向前发展。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内这些不良思潮被毛泽东及时发现了。专门做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报告,其中《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深刻阐述了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下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因为“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贛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决不限于边界数县,这种割据在湘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的过程中是有很大意义的”。[4]从理论发展角度来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党探索革命道路初期,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则是道路理论形成的基础,为党在探索正确道路理论上做了铺垫。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报告中,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设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并进一步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5]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为主要斗争方式。”[6]在党内第一次把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土地革命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将工农联合起来建立革命根据地,这种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据此还不能够认为已经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因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二者实质上不能混为一谈。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首先必须经过工农武装割据,这是两者的联系具体表现。但区别在于工农武装割据实质上并不等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可以这样说即使有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党也不一定以农村作为工作重心,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当时只是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服务于湘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一方面此时,事实上党没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去。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党还没有将把小块红色政权与全国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党内并没有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以上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表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一点研究者不能忽视,但更应该实事求是的把这两篇著作看成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基础阶段。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