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小组+心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0-03-30刘丹丹
刘丹丹
(郑州市中医院 血液净化室,河南 郑州)
0 引言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一种由各种因素导致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的疾病,随着病情发展,可致使肾脏萎缩,无法维持基本功能,且临床中会出现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等表现[1]。血液透析作为治疗CRF的主要方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作为有创性肾替代疗法,若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且因疗程长,患者生理与心理均承受着巨大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负性情绪,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影响临床效果;因此在行血透中展开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本次研究则以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小组联合心理干预对CRF血液透析者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的影响作出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CRF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50.0±16.0)岁,展开常规护理。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9.5±16.5)岁,展开心理干预联合维持性控制护理。所选择观察对象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选择患者皆符合《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2]中评判标准,且经尿培养、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测确诊;②患者意识状况清晰;③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者;④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无法坚持血液透析治疗者;②伴随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者;④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中展开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中展开心理干预联合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
心理干预:首先,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病床、被褥干净整洁,调整适宜的温湿度,做好开窗通风,禁止大声喧哗影响患者休息,使其保持充足睡眠以更好完成透析治疗。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说明血液透析治疗的优势与必要性,保持亲切、温柔的态度,耐心开导,并介绍透析治疗效果好的实际病例,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血透展开。同时鼓励其多与病友、家属交流,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协助患者融入社会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得到家庭与社会支持,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疾病与治疗。
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以心理学中控制论为理论指导,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以我院血液透析治疗实际情况针对血透基本标准、血透实施评判力度等建立护理效果评定标准。其次邀请院内外专家参与座谈会,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基本管理制度与执行程序,对护理措施与本院实际实施情况是否相符进行评估,并经专家共同论证完成后制定护理服务措施,将之复印成册一一发放至护理人员受众。再对相关医护人员展开教育培训,向其介绍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基本理念,以口述或现场示范等方法介绍各项护理措施执行情况,要求医护人员现场模拟演练,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最后应用前馈控制与前-反馈控制体系,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座谈会,分别反馈自身近期护理情况,由护士长对护理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事先拟定的标准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期在下次护理实施过程中更完善。为确保护理效果得到维持性控制,可建立反馈结果与前馈结果机制,指导患者在接受护理中反应自身需求,使医护人员可根据当下护理效果与患者需求灵活改变护理策略,实现护理实施最优化。
1.4 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效果,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评估,其中SAS以50分为划界分值,SDS以53为划界分值,所得分值越低则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效果越理想[3]。
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估,采用百分制,评分越高则患者生存质量越高。
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血透效果,包括平均尿素清除指数(Kt/V)、平均血细胞压积(PCV)与平均尿素降低率(URR),应用德国费森尤斯4008S+OCM在线监测透析仪。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纳入SPSS 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则以(±s)形式表示,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两组间干预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s)
表1 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s)
组别 例数(n)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1 60.5±8.3 53.1±4.2 64.7±8.5 54.8±6.0观察组 41 60.1±8.7 40.3±5.0 64.5±9.0 43.1±5.7 t - 0.213 12.551 0.103 9.052 P - 0.832 0.000 0.918 0.000
2.2 比较干预前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
比较两组数据得知,两组患者干预前SF-36生存质量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干预后,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3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变化(±s,n=41)
表3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变化(±s,n=41)
组别 Kt/V PCV(%) URR(%)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7±0.7 1.5±0.4 24.0±5.2 27.1±6.4 73.1±10.6 68.4±9.2观察组 1.6±0.5 1.0±0.3 24.2±5.6 30.5±7.2 72.8±10.1 61.7±8.3 t 0.744 6.403 0.168 2.260 0.131 3.462 P 0.459 0.000 0.867 0.027 0.896 0.001
表2 比较干预前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s)
表2 比较干预前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s)
组别 例数(n)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1 58.1±9.4 70.5±10.3观察组 41 57.7±9.6 81.4±11.0 t-0.191 4.632 P-0.849 0.000
2.3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前,各项血透相关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得到提升,观察组Kt/V、URR水平低于对照组,PCV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CRF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具有病程长、病死率高的特征,血液透析作为治疗这一疾病主要方式,它是通过机体弥散现象对血液净化和分离[4],对于改善临床症状、维持患者生命有着积极作用;但作为一项漫长而痛苦的治疗过程;治疗中不仅伴发多种并发症,且治疗周期长,患者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消极情绪。而以往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无法调动医护人员主观能动性[5],且对患者自身需求不够重视,其护理效果始终欠理想。心理干预是当前比较常用的护理服务模式,通过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与需求,并给予安慰和鼓励,向其介绍治疗效果良好病例,提高治疗信心;同时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帮助其建立社会人际关系,联合家属给予家庭支持,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缓解不良情绪。
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流程,其基于心理护理应用的控制论理论严格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即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与患者内在需求,联合医护人员工作经验,继而拟定优质的护理策略;其次通过多名专家统一对护理干预措施的可行性与效果进行审核,确认护理方案可行后,以医护人员为对象,结合医院血透执行情况,给予控制论制定血透护理管理标准[6-8],并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理论或实践技能的培训,对每一阶段护理情况定期总结与反馈,进而优化护理策略,确保整个护理流程得到有效控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应用心理干预联合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改善,且SF-36生存质量水平得到提高,改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行血液透析治疗CRF患者展开维持性控制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不良状态,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