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DIC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室急救护理对策分析
2020-03-30郭丽莉陈芳芳
郭丽莉,陈芳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河南 平顶山)
0 引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因多种因素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症,产科DIC患者由于身心的特殊性,所以病情更加凶险[1]。随着患者凝血功能的持续恶化,大量的血小板被消耗殆尽,最终出现凝血障碍性出血。资料表明[2]:DIC通常发病紧急,当患者处于高凝期的时候,临床症状通常不具备特异性,一旦进入血小板大量消耗的低凝期,患者的病情会迅速恶化,健康状况也会急转直下,甚至面临生命危险。子宫切除术在产科DIC患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则是保障手术效果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急救护理在产科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研究的50例产科DIC患者的最早入组时间是2017年1月,最晚是2019年8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具备手术指征,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25例,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9.36±1.78)岁;其中18例初产妇、7例经产妇。观察组25例,年龄 22~40岁,平均年龄(28.94±1.63)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有20例、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在盆腔的残端垫纱布止血,术中积极做好抗休克干预,为患者输注大量的晶体、胶体、新鲜的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动态观察患者的尿量、出血量、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参考患者的临床指标灵活采用对症急救措施,做好强心利尿、扩容、脏器灌注等常规护理干预。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开展手术室急救护理:①心理干预:如果患者尚存在意识,则主动与之交流,简单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通过眼神、肢体动作、语言给予患者关爱、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临床配合程度。言简意赅的进行健康教育,讲解DIC的症状和治疗措施,手术切除术的必要性。术中娩出胎儿后,患者会存在大出血、血不凝等症状,如果患者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那么手术全过程患者都将保持清晰的意识,为了避免患者的情绪出现波动,医护人员在交流时,应尽可能的避开有关患者病情和手术风险性的话题,以免患者因过度紧张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3],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②加强临床观察:动态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出血量、尿量,以此作为评价患者扩容效果的参考指标,从而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基层医院通常没有配备监测CUP的专业设备,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观察、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尿路和出血情况等,准确计算出需要输注的液体量,为科学扩容提供参考[4]。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掌握一个纱布垫、一个纱布块可以储存的血量,对六层斜纹纱布湿透后的的直径和吸血量能够了如指掌,可以准确的掌握吸引瓶的吸水量。通过纱布垫、纱布块的使用数量以及吸引瓶内的血量来计算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对于尿量比较少的患者,为了更好的观察尿量,可以不使用尿袋,而是在灭菌量杯内放置引流管,然后把量杯放在手术台的旁边,以便随时收集、计量尿量。
③血容量的补充:为患者开通静脉补液通道或者使用留置针,由于患者有效循环的血容量明显下降,导致外周静脉塌陷[5],所以会给静脉穿刺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颈外静脉穿刺,以便在第一时间补充红细胞、生理盐水、血浆和胶体等,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的比例通常保持2:3。参考患者的心率、尿量、血压等指标来灵活调整补液和输血的速度,做好心力衰竭以及肺水肿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尤其要预防低体温症状,因为低体温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应合理调节手术室的温湿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皮肤裸露,用护肩棉被为患者保暖,冲洗腹腔的水温不宜过低,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颜色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④全面落实无菌操作:子宫切除术的过程中,由于侵入性操作、大量失血、缺氧等因素,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会有所下降,格外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倒掉患者的尿液,妥善连接引流袋,完善各种医疗器械和工具,保证随时都可以展开抢救。
1.3 观察评定标准[6]
①临床疗效:治愈: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水平均恢复正常;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有效:凝血功能障碍显著改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明显提高;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无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水平都没有明显改善,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②护理效果: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SAS、SDS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SF-36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P<0.05),如表 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SAS、SDS与SF-36三个量表的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 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SAS评分 SDS评分 SF-36评分观察组(n=25)护理前 54.97±3.16 55.89±2.23 71.37±3.51护理后 48.62±2.59 46.92±2.84 81.27±4.48护理前 55.28±2.48 56.38±2.45 70.85±2.59护理后 35.47±1.68 37.62±2.17 91.32±4.28对照组(n=25)
3 讨论
产科DIC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如果产妇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抢救,很可能因此失去生命。对于DIC的高危产妇,必须完善各项产前检查,剖宫产手术之前备好各种止血药物和抢救用品,保证在DIC出现的第一时间,医护人员可以立刻投入到急救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抗休克和手术治疗,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在接到手术通知后,手术室护理人员迅速备好留置针、输血工具,在手术台上铺好三层中单,摆好灭菌量杯,同时与血库取得联系。消耗性的低凝血状态是失血性休克合并DIC患者的主要症状,所以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该迅速的为患者补充成分血,以提高血容量,改善凝血因子水平,如果有条件,最好为患者输注含有维生素K以及凝血因子II、VII、IX、X的凝血酶原复合物[7],一次性的输入量约为400~800血浆当量单位。在以往的手术中,主要通过新鲜的血液为患者补充凝血因子,但研究显示[8]:血液离开机体后,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会迅速减少,一旦离开机体的时间>7d,应用于DIC患者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临床应格外重视这一问题。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手术效果和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手术室急救护理在产科DIC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是可行、有效的,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