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料栽培金耳出耳期易感染真菌病害多样性初探

2020-03-30威田云霞童江云

食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杂菌青霉菌丝

田 霄 汪 威田云霞 童江云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00)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也称脑型银耳、金银耳,隶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银耳科(Tremella)银耳属(Tremella),是一种珍贵的食药同源真菌。金耳子实体外观呈脑状,色泽金黄,富含胶质,食用口感爽滑;临床研究发现金耳多糖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1],抗凝血[2]和抗肿瘤[3]等效果。金耳是食用菌中珍品,也是保健美容佳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早在1982―1996年,刘正南等[4]成功引种驯化了野生金耳,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金耳自身特殊的生理特性和制种特性,金耳菌种尚不稳定。代料栽培金耳在原基形成初期容易遭到杂菌感染,导致烂耳和出耳不整齐,严重影响金耳产量和生物转化率[5],阻碍了代料栽培金耳的大规模推广。研究金耳出耳期的病害发生原因,是降低金耳污染率,提高金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真菌的ITS基因相比18SrRNA基因(其进化速率为18SrDNA的10倍)或28SrRNA基因而言整体的变异性更强,因而物种间的序列差异会更大,分类信息会更加详尽,具有高通量、高精度、极佳重现性和测序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6]。ITS包含ITS1和ITS2两个区域。ITS1位于真核生物18S和5.8S基因之间,ITS2位于真核生物5.8S和28S基因之间,其序列更长且包含信息更多。笔者选取代料栽培金耳出耳期受感染部位,进行ITS2高通量测序和菌种分离,分析其主要的真菌群落,为代料栽培金耳出耳期杂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供试菌种:从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金耳与毛韧革菌混合菌种。将混合菌种扩繁,待出耳且耳块长至5 cm左右后置于-4℃冰箱保存。(2)供试配方:栽培料配方为粗木屑79%,麸皮15%,硫酸钙1%,碳酸钙1%。(3)主要试剂和仪器。PCR采用KOD-401B:TOYOBO KOD-Plus-Neo DNA Polymerase;PCR 仪 :Applied Biosystems®Gene Amp®PCR System 9700。

1.2 试验方法

1.2.1 代料培养

按配方制备栽培袋(121℃高压灭菌3 h)。将保藏的菌种从冰箱取出置于室温下,在无菌条件下,在栽培袋侧面部位打孔(直径约2 cm,深度约2 cm),挑取子实体1~2 cm和子实体下方少许混合菌丝接入栽培袋孔内,用透气密封条密封口,放置温度20~23℃,黑暗环境中培养30 d左右,至袋内长满白色粗壮的菌丝。此后10 d左右,接种块附近出现黄色分泌物,逐渐形成脑状原基。

1.2.2 取材

在原基形成后10 d内,选取受到杂菌感染的菌包,分别挑取三个样本:被感染的接种部位的培养料、菌包中间和底部的培养料,编号为TA-ZJ、TA1和TA2(图1)。每个样本5重复。

图1 金耳正常出耳、污染状态及采样处

1.2.3 样本DNA的提取与纯化

利用DNA提取试剂盒(Zymo Research BIOMICS DNA Microprep Kit D4301)对3个样本进行基因组DNA抽提。0.8%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DNA进行检测。

1.2.4 ITS片段高通量测序鉴定

1.2.4.1 PCR扩增

利 用 特 异 引 物(ITS3_KYO2:5’-GATGAAGAACGYAGYRAA-3’和 ITS4:5’-TCCTCC GCTTATTGATATGC-3’)对样本DNA的ITS2区域进行扩增[7]:每个样本进行3次PCR重复。

1.2.4.2 PCR产物检测、纯化和定量

利用2%琼脂糖凝胶对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切胶回收(QIAquick Gel Extraction Kit QIAGEN)。

1.2.4.3 文库构建

文库构建用Illumina公司TruSeq DNA PCRFree Sample Prep Kit(FC-121-3001/3003)。

1.2.4.4 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及统计

用FLASH拼接双端序列。基于Barcode从reads中拆分出各样本序列。截去Barcode序列得到原始数据,然后用Trimmomatic进行质控。得到有效数据Clean Reads。

使用UCLUST分类法与UNITE数据库(https://unite.ut.ee/)进行注释分析。用MAFFT version 7的FFT-NS-2算法将代表性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对各样本做均一化处理,以样本中数据量最少的为标准进行重抽样。

采用R语言进行各种数据转换,ggplot2构建热图。

1.2.5 真菌形态学鉴定

1.2.5.1 感染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采集的3个样本无菌条件下放置在PDF平板上,25℃培养至菌落形成。挑取平板上不同菌落的边缘部位进行多次纯化分离。

1.2.5.2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将纯化的菌株接种到PDA平板上,采用插片培养法,在接种平板边缘以45°斜插入3片盖玻片,25℃培养至菌丝长满平板。取出盖玻片制作成临时片,在电子显微镜下做镜检并拍照。参照文献将各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8-10]。

2 结果与分析

2.1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根据测序结果分析,3个样本相对丰度水平最高的菌群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木霉属(Trichoderma);同时在3个样本中相对丰度水平较高的菌群有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考克娃酵母属(Kockovaella)、子囊菌门(Ascomycota)镰刀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拟青霉 属(Simplicillium)和 头 束 霉 属(Cephalotrichum)(图2)。

3个样本中,在TA1和TA2中发现的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被孢霉属(Mortierella)群落相对丰度水平比样本TA-ZJ高,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柄环菌属(Podoscyph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小壶菌属(Spizellomyces)在TA-ZJ样本中未能鉴定到。

木霉属在整个序列相对丰度水平中,样本TA1达35%,TA2达19%,TA-ZJ高达63%。毛韧革菌所在的韧革菌属(Stereum)占据了较高的比例,相对丰度值分别为29%、38%和10%。金耳所在的银耳属(Tremella)占比较低,3个样本平均不到5%。

图2 各样本的感染真菌群落(属)

图3 感染真菌纯化菌株及其显微结构

2.2 形态学鉴定

经多次分离纯化后总共获得了100个菌株,形态学分析主要属于木霉属(分离菌株数75个)、镰刀霉属(分离菌株数7个)和青霉属(分离菌株数8个)其他菌株10个(图3A、B、C),经显微结构鉴定进一步证明其确实属于木霉属(图3A)、镰刀霉属(图3E)和青霉属(图3F)真菌。

3 小结与讨论

食用菌病害根据病害发生的原因分为三种类型:侵染性病害、竞争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病原菌侵染食用菌本身,导致菌丝死亡或者子实体出现斑点、畸形甚至腐烂;竞争性病害则是病原菌侵染栽培基质,与菌丝体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导致食用菌凋亡[11]。金耳子实体是由金耳和毛韧革菌组成的异质复合体[12],两者的关系目前还不够清晰[13],关于金耳的主要病害研究目前鲜有报道。金耳出耳期发生病害的原因:接种栽培场地和栽培料因素,环境因素、水源因素,料袋灭菌因素,袋的质量因素,出耳期的湿度和通风管理因素等。金耳生长前期以毛韧革菌菌丝生长为主,到一定程度后金耳菌丝才开始生长[14],两者比例失调会导致出耳率下降[15],金耳幼耳本身抗病性差,且对不良环境敏感[1],在开袋后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空气和水中广泛存在的木霉、青霉等真菌病原菌的侵染而发生病害。

ITS2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取样点主要感染菌群落属于子囊菌门木霉属,按丰度水平依次为孢霉属、镰刀霉属、考克娃酵母属、曲霉属、青霉属、拟青霉属和头束霉属。金耳出耳初期容易分泌黄水[5],开袋后与外界空气接触,容易受到杂菌侵染。试验出菇房曾多年栽培香菇和平菇等菇类,杂菌孢子基数高,而金耳出耳期需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若通风控制不当,易造成木霉感染。试验取样的菌袋前期菌丝生长正常,开袋出耳后出现感染,因此病原菌来自袋外可能性较高。形态学分析仅鉴定到三种真菌:木霉属、镰刀霉属和青霉属,其中分离木霉属菌株数最高,这一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另外从高通量测序结果可以看出,除了木霉属,其余杂菌属相对丰度水平都很低。肉眼观测取样的菌袋大部分为绿色木霉污染(图1),因受试验方法限制,仅能分离和提纯得到少量的属种。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而木霉是感染食用菌培养料和子实体最严重的一种杂菌,笔者试验得出同样结果。为此,笔者对金耳出耳期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控制病原菌。木霉孢子及菌丝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木霉等多数杂菌生长适温为22~28℃,与金耳菌丝生长适温相近,木霉菌丝很容易在金耳菌丝生长期大量繁殖,出耳期爆发。预防原则:一是源头把控,降低环境中杂菌基数、用水洁净,培养料灭菌彻底;其次,优化管理。木霉、青霉等杂菌喜欢高湿环境,其菌丝较耐二氧化碳,而金耳子实体的展开和转色也需要一定的氧气量,因此要协调好金耳出耳期的湿度与通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随时监测出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做到每天定时通风换气;第三,选择优良的金耳菌种及适宜代料配方,培养出高质量金耳出菇菌袋[11,16]。

猜你喜欢

杂菌青霉菌丝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开展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