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与建设对策
2020-03-28邓韵雅
邓韵雅
[摘 要] 百万扩招战略是政府部门和高校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正确决策,扩招后的关键任务就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得到保证,而扩招后,拥有一支高素质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将为其教育的质量持续提高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主要站在百万扩招的战略角度,探索当前高职专科院校在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了解当前高职专科院校的优秀教师队伍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双师型”院校优秀教师的建设管理内涵,并进一步转变当前高职专科院校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从“双师型”院校优秀教师的建设管理角度优化教师队伍,实现高职专科院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 键 词] 百万扩招;“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062-02
2019年政府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针对“双师型”教育的100万扩招职业教育战略的总体部署。在短期猛然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确保短期扩招后的学生能够获得公平优质的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实现其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稳步提升,这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双师型”职业教育院校收获国家政策改革红利、迎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春天背后所必须面临的一个不可小觑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想要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注重师资队伍培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除了要注意对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外,也需要让教师能够掌握职业教育方面的实践技巧,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双向角度达到“双师型”的标准,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在后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以理论知识提升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确保自身能够达成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
一、百万扩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挑战
扩招计划在2019年3月初被教育部提出,9月初扩招后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开始入学,最迟的一批也将在2020年开始入学。计划扩招方案提出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立即展开了多次调研并采取了行动。3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海南省儋州考察,听取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计划扩招方案并对计划的落实做出了肯定与支持的指示。4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和任务。5月25日,孫春兰副总理在中国江苏考察调研期间,在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了扩招工作方案的制定与落实,要求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高层次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上来。
高职院校本身也确实在行动,但政策落实成效的发挥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就高职教师而言,其观念并非短时期内就可改变,仍有教师尚未领悟到此次变革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发展、“职业倦怠”、职业理想缺乏、安于现状的职业态度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1]。加之教师职后教育渠道以政府或学校组织的培训为主,尽管当前对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距离实现不同地区、单位、专业的教师都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力量不足
当前状态下,很多高校都已经迎合政策需求,不断扩招本科生。在该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本科生数量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高职院校原本的教师资源有限,其中具备教授资格的名师更是凤毛麟角,学生数量的增多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事实上,不仅名师数量匮乏,高职院校自身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也无法满足百万扩招的要求[2]。根据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当中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在20∶1,该规定超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所规定的15∶1的标准。可见,虽然政策上已经开始响应扩招的要求,但学校所具备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不仅如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教导学生以外,也需要承担对应的科研任务,而扩招政策的出现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承担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导致其两个方面都无法很好兼顾,高职院校的科研进度和教学质量都因此受到影响[3]。不仅如此,高职院校目前所具备的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一些教师虽然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但其却缺乏职业教育中需要具备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教师资源是限制高职院校迎合百万扩招政策以及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教师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本身都来自普通的高校,这些教师从普通高校毕业以后,想要步入高等教育领域教学,因为学历资质问题,更多的是选择在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尽管这些教师在学习的时候已经能够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其本身在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比较弱,且没有管理学生的经验。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其更不具备管理或者是技术方面的技能,虽然其能够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但却无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当中。在该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其教学质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4]。如今,虽然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过程中也开始重视教师的学历问题,且不断提升教师的招聘条件,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招收硕士学历或者是博士学历的教师,但该种学历教师的比例在高职院校中毕竟只是占少数,普通学历教师依然是高职院校的主力教师。
(三)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实践和理论结合,以操作教学为主,作为普通高职教育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必须拥有与企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各大普通高职教育院校中青年职业教师的人数较多,这些中青年教师主要指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受我国传统的精英教育重理论的教育观念影响,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管理等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以及实践和操作比较生疏,大部分的教师很少在企业拥有甚至没有实践经验,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更是寥寥无几,就更多谈不上教师拥有熟练操作技能,与目前社会上普遍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又同时具有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无法很好地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特殊要求[5]。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
最早国家教委所印发的个高职院校教师意见的相关文件中提到了“双师型”教师,而在2004年教育部门依据高职院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双师型”教师出台了相关文件,并在文件中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指具备丰富且扎实教学理论知识与具备强悍实践动手能力双重素质的教师。在该种情况下,教师能够胜任高职院校的职业培养工作,其能够在课堂当中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内涵,又能够带动学生实践动手活动,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高职专科院校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教学途径获得和攻读教学硕士、博士学位,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激励政策上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经费投入上也应给予保护,给予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注重和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和在职教学能力培训,改善中青年教师的知识能力培养结构,强化对教师尤其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6]。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校组织举办的高级学术研讨班、课程理论进修班、学术交流活动等。
2.优化师资结构
高职院校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师人才强校的责任意识,采取积极灵活的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根据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培养和引进学校高层次专业技术优秀人才,特别是高职院校要把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经历丰富、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强的学校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学校作为高职院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的重點,给予保护他们更加优惠的待遇和政策,并为他们就业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条件。此外,按照高职院校不求所有但求有所用的高层次人才原则和观念,聘请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技术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人才来校任教,充分利用他们在高等专业技术和应用性人才方面的特长和优势。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高了学校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的比重,使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趋于科学和合理。
3.注重教师素养培训
高职教师和院校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师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一系列多种形式,适合高职教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思想和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广大高职教师自觉爱岗、敬业,严谨自律自学,求知务实,勇于创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树立高职教师团结协作、奉献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强化高职院校教师尤其特别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职业道德和学术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引导高职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创新驱动发展意识和高职教师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政治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响应百万扩招战略,高职专科院校加快建立和完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专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一条根本途径。因此,应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我国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教学力和核心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J].科技资讯,2018,16(20):139-140.
[2]张静.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6):288-289.
[3]李捷良,谢晓雪,张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长江丛刊,2019(4):149-150.
[4]卫洁,郝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8(20):156,158.
[5]杨振虎.浅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8(7):52.
[6]张景正,吴洁,鲍真真,等.工匠精神背景下药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广东化工,2018,45(5):281-282.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