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指导下探索高职院校体验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
2020-03-28张黎
张黎
[摘 要] “中国梦”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将“中国梦”融入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当前舆论的新形势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迫切性,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突破,探索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基础课中的具体策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与法律素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008-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踐行者。[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宣传“中国梦”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要用好高校课堂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与高校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融合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在新时代“中国梦”时代命题引领下真正实现自由独立、个性解放、情知合一、勇于担当、敢于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
一、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熟练掌握主干操作技术,侧重于实际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对于这种实践性人才而言,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2]而高职院校学生又具有个人理想与现实差异的矛盾、文化基础不扎实、入学成绩偏低及个人目标模糊等特点。
对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其思想政治理论的培养,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将“中国梦”因素融入基础课,采用更加新颖丰富的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先在情感上接纳思政课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与热情,从而逐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认清当前舆论形势,维护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需要
“中国梦”的本质是理想信念的教育,“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智则国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向前看”“先索取,再奉献”等不良价值取向横行,对处在成长成人关键时刻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价值观冲击。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过渡阶段,对多元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难以明辨,极容易出现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情况。这种侵蚀会让一些思想不够坚定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将“中国梦”教育与基础课的内容相结合
2006年8月,第一版基础课教材诞生以来至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一共经历了8轮修订,教材从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切入点,将课程内容分为绪论和六个章节:《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尊法 学法 守法 用法》。这六个章节的内容与“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梦”所包含的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辩证统一:个人梦的达成依赖于民族梦和国家梦的实现,个人梦应该融入民族梦和国家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的实现要依靠十四亿人的共同努力。
以教材内容为主体,融入“中国梦”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全书内容,厘清全书知识理论结构线索,以分层次、分主题的形式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四个方面开展专题教育,将“中国梦”与教材内容结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从而实现层层递进、逐步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中理解教材的内容,理解“中国梦”的真谛。
(二)在教学方法上敢于创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将基础课教育与“中国梦”有机融合
1.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采用情感体验式方法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于中国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近年来研讨颇多,笔者个人认为教育的模式化和单一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因为单一性教育是补短教育而非扬长教育,看不见学生的特点,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潜能,而“人只有成为发展的主体,才能全面激活潜能,使潜能得以自由发展,优势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3]
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看作是教学关系中的一名引导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任何积极内容的引导都会让学生主动地将其和以往十几年的受教育、生活体验相结合而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价值感受,这种个人独特性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升华,同时感受到在生命体验中自身的个体独特性和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被尊重、被看见、被呵护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升华全新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从而主动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建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多角度、全方位地启示大学生要想成就个人的梦想、实现个体的价值,首先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三者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追求“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自我幸福的过程。“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塑造新的人生价值观完善了更加丰富的新内容。
2.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采用校内外活动主题体验式方法
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生活、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涌流,是一个不断超越的升华命相。在人的生活、生命世界中,没有什么亙古不变、始终如一的东西,一切都处于无限的生成过程之中。[4]
采用校内外活动主题体验式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接受新的理论知识学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大学校园承载着净化学生心灵、升华人格、提升素质修养、增加知识涵养的作用;校外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延伸,承担着增长学生见识、拓宽学生视野、提升锻炼能力的责任。以“中国梦”为主题,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内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以校园内的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日、学雷锋日到举国悼念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活动为载体,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等进校园讲座,也可以利用校园寒暑假外出参观考察如红色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先烈们不一样的生活境遇所经历的非凡人生,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革命先烈者身上所彰显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世代传承。
3.善待生命的自主性,采用情境感染式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长情境,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讯息的快速传播和更迭、科技的发展下迅猛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他们很多人尚在童年时代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不惑于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不惑于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不愿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对生命自主性选择的能力形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他们自我概念的增强而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化程度高而与心理成熟度的不协调。因此,要想把年轻的“后浪”培养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得革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好教育者的角色,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想学”“会学”“坚持学”。
从字面意思来看,“情境”包含两部分,即“情”和“境”。“情”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情绪;“境”可以理解为环境和场景。情感是语言的生命力,而情境则是情感的发酵地。在基础课教育课堂中,教育者可利用“语言+声效+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如向学生介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黄大年,他“一心中国梦 功德冠群英”,可以通过视频软件播放他的生平事迹,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向学生娓娓道来他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在视频、音频和语言的情境里被感动,为有这样一颗爱国心的高端技术人才的爱国情怀而泪目,正是他们的力量推进了“中国梦”前进!让学生感动了、体验了、热血了,他是榜样,更是未来的每一个你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李文砚.高职院校流失生问题现状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4-46.
[3]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2):11-14.
[4]刘济良.走向人文化的教育: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5-10.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