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
2020-03-28郭丹郑永安
郭丹 郑永安
摘要:社会责任感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社会生活与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使得大学生个人活力被极大激发。与此同时,如何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并使之践行成为现实热点问题,从情绪智力角度可得到对这一问题新的诠释。情绪智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关涉着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情绪智力通过影响大学生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作用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對情绪智力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后,通过问卷调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情绪智力四个维度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情绪智力水平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路径:加强情绪智力理论教育以深化社会责任认知;增强情绪智力情感体验以强化社会责任认同;拓展情绪智力培育渠道以推动社会责任践行。
关键词:情绪智力;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传承和践行社会责任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重任在肩,并勉励大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担当社会责任。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即要求其具有社会责任感,自觉选择并牢固践行与所属角色相应的责任。当前,面对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及缺失的情况,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以往研究多从社会文化与情境等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探讨,也有学者关注了人口学因素,探讨了诸如性别、家庭背景等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但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反映主体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和体验的道德意识,与主体的情绪智力(即主体对在理解和实践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绪信息进行知觉、理解、调控并运用其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密不可分,却少有研究者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①角度切入,探究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基于此,论文首先对情绪智力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而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影响效应,依据调查结论提出了提升情绪智力水平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路径建议,为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情绪智力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机理
(一)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情绪智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共有范畴
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是情绪智力的应有之义。情绪智力是以人的情绪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从本质上而言,其是情绪与理性协调的结果。依据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以自身作为原点,由此向外可以辐射出“个体与自我”以及“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关系。人的情绪就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中得以形成、排解和消融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情绪的种类繁多,论文借鉴情绪社会结构主义综合论以是否依赖于认知评价以及是否需要意识参与的分类标准[1],将先天的以喜、怒、哀、惧为表现形式的情绪称为基本情绪,而论文中提及的情绪不涉及此类先天性情绪,主要指向于主体在理解和实践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体验和评价这类社会性情绪。情绪智力即社会性情绪智力,是主体对在理解和实践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和评价等情绪信息,进行知觉、理解、调控并运用其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由此可见,理解和实践个体与社会关系是情绪智力的内在范畴。
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是社会责任感关涉的基本问题。社会责任感是指主体自觉承担与社会角色相应的责任、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与人格素质,具体内涵包括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和社会责任行动。它是主体与社会关系在人的价值领域和认知领域的集中反映和体现,要求社会成员对自身每一种行为表现都应首先考虑到对自身以外的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作为一种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基础在于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客观责任关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的,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个体与社会的责任关系涉及诸多方面,主要体现为与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职业岗位、与国家民族的责任关系。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的客观的责任关系中,社会是责任赋予者,个体是责任受益者。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要运行方式的现代社会,“对物的过分依赖和追逐消解了社会责任感所葆有的伦理品性”[3],与此同时,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个人主义的产生,使得人们缺乏对自身与社会的责任关系的自觉意识和自愿履行,造成社会责任感式微的现代性困境。只有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客观责任关系进行正确的认知和体验,才能形成社会责任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情绪智力通过影响大学生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而作用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情绪智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关涉着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情绪智力通过影响大学生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而作用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情绪智力是主体对在理解和实践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由情绪知觉力、情绪理解力、情绪调控力和情绪运用力构成。其中,情绪知觉力和情绪理解力属于情绪认知能力,情绪调控力和情绪运用力属于情绪行为能力。
情绪认知能力通过影响大学生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的形成、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的力度,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自觉选择。情绪认知能力,指主体对在理解和实践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信息的准确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情绪认知能力较高的大学生,其对情绪信息的思考、理解和感悟等加工能力也更强。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责任承担总是在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时常处于各种责任冲突之中。当其处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的情境、社会责任感遭受冲击之时,可以发挥情绪知觉力和情绪理解力的作用。一方面,深刻地觉察到当前情绪对自身之外的社会以及他人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进而依据社会生活对人们的客观要求,在思维层面对其中不利于社会和他人发展的负向情绪进行加工,帮助其实现由消极向积极、由否定向肯定的转化,形成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设身处地以当事人的立场去理解、体会社会上他人的内心感受,借由同理心产生对他人负责的心理体验。这一思维层面的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会浸入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理解以及情感体验中,帮助其形成透彻的社会责任认知和稳定的社会责任认同。
情绪行为能力通过影响大学生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实践,升华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的意义、激发和感染大学生产生社会责任行为,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牢固践行。情绪行为能力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调控和运用情绪的能力,是个体心理社会能力的反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为内在的、静态的履行责任的心理品质或道德情感,还体现为在公共语境和现实情境中的具體的负责行为。当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情绪行为能力时,不论其处于何种社会关系中,面对何种激烈的责任冲突情境,始终可以对情绪信息进行适时、恰当的调节和运用,使其发展趋向于将个体与社会对立统一的辩证联结关系落实到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实践中。例如,在面对改革、发展滋生的不良社会责任现象造成的情绪压力时,具备较高情绪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可以主动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一方面,化解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怒、怨、恨等负向情绪,避免自身情绪向不良方向蔓延,另一方面,促进情绪状态向正能量方向迁移,发挥情绪对思维的导向作用,防止行为偏差,形成与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共进的社会责任行为。
二、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过程
1.研究假设
从上述理论分析可知,情绪智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体悟个体与社会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联结关系,激发其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故而,通过提升情绪智力可以作用于社会责任感这一道德意识领域。由此推论,情绪智力可能与社会责任感存在正相关关系。论文据此提出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情绪知觉力对社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情绪理解力对社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情绪调控力对社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情绪运用力对社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图1情绪智力影响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模型
2.研究过程
为了探究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以验证研究假设,论文运用问卷法开展调查研究。依据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收集调查题项,再根据大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整,经过初步测试,编制了“大学生情绪智力、社会责任感调查量表”。该量表包括两方面内容(45项),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和年级(3项);二是主体问卷(42项),包括24个情绪智力和18个社会责任感项目。其中,情绪智力的测量题项主要参考斯科特等人研发的、由王才康修订的EIS自评量表,该量表分为情绪知觉力、情绪理解力、情绪调控力和情绪运用力四个维度。[4]社会责任感的测量主要参考“当代大学生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知现状及其培育研究”课题组编制的调查量表,该量表分为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践行三个维度。[5]问卷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点记分法:以数字1-5代表被调查者对于量表题项是否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意程度强弱。“非常同意”记5分,“同意”记4分,“不知道”记3分,“不同意”记2分,“非常不同意”记1分,将所得到的量化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依据。
在2018年11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以陕西省五所典型高校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照学生人数的0.5%的比例取样,收集数据。共计发放调查量表416份,回收413份,回收率为99.3%。删除填写不完整、按规律填写等无效量表,有效量表共计402份,占实际回收量表的97%。调查对象分布在各类高校,涉及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说明所选样本较为全面,调查结果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量表收回后,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对其进行了信度、收敛与区别效度检验以及研究假设显著性检定,分析了大学生情绪智力对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数据
1.信度、收敛与区别效度检验
量表的信度检验是指,针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论文采用目前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Cronbachs α系数来检定量表的信度。一般而言,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值越大(建议最低标准为0.7),则该构面所属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效度检验包括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主要是验证各题项反映测量的内容的程度。其中,收敛效度的建议最低标准为0.36。通过对402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的数据。
数据说明如下:构面信度均大于0.7,符合建议的Cronbachs α的最低标准,说明该量表保留的题目具有较好的信度;构面收敛效度大部分大于0.5,收敛效度较低的构面其值也大于建议的最低标准0.36,表示同一构面不同题目间具有较高相关性,说明构面的收敛效度较好;对角线粗体字为构面收敛效度的根号值,其值均大于与其他构面的构面相关,表示每一构面与其他构面的相关度低于与自身的相关度,说明构面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2.研究假设显著性检定
为了验证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影响,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因变量,以情绪理解力、情绪调控力、情绪知觉力和情绪运用力为自变量,构造回归模型验证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研究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对社会责任感具体影响的大小,得到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依据表2回归分析结果可知:VIF(方差膨胀系数)<5,表明自变量没有共线性问题;Durbin-Watson值为1.926,表明样本独立;R2为0.4,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有较好的解释能力;t>1.96,P<0.05,四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检定均达显著,表明研究假设成立;标准化系数可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EC(情绪理解力)的标准化系数为0.268,ER(情绪调控力)的标准化系数为0.244,EP(情绪知觉力)的标准化系数为0.186,EU(情绪运用力)的标准化系数为0.174,说明其中EC对SR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ER、EP、EU。
(三)研究结论
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受情绪智力的影响,这就解析了情绪智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关系。二是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均对社会责任感有程度不同的正向影响,因此可从增强大学生的情绪知觉力、情绪理解力、情绪调控力、情绪运用力的角度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三是情绪智力四个维度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情绪理解力、情绪调控力、情绪知觉力、情绪运用力。情绪理解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可能是由于“共情”效应,即个体对他人情感的感受或想象,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共情能促进亲社会行为发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说明,在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中应加强对情绪理解力的重视,注重情绪理解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情绪调控力、情绪知觉力和情绪运用力,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绪智力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审思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受情绪智力的影响,可将情绪智力作为切入点探寻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途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情绪智力作为一种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不仅具有程度的高低,还具有性质的优劣,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包括消极的阻碍作用,其价值的实现需以主体对自身与社会之间对立统一辩证联结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实践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大学生情绪智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的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指引方向,以保障情緒智力的性质。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为导引的前提下,提出以下路径建议。
(一)加强情绪智力理论教育以深化社会责任认知
社会责任认知是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前提。加强情绪智力理论教育可以深化大学生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为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奠定认知基础。面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社会责任现象,即使是同一情景中如果主体趋向于不同的情绪状态,就会形成不同的社会责任认知。通过情绪智力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深入地感知、判断和理解在认识和实践个体与社会关系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信息,积极地调节负向情绪、使之适应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运用情绪智力全面认知、科学评价社会关系中性质复杂的社会责任现象,趋向于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情绪状态以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具体而言,加强情绪智力理论教育可从优化情绪智力课程设置、创新情绪智力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
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个体差异性较大的实际情况,设置丰富性和多样化的情绪智力方面的专门课程,直接进行社会情感技能训练。比如设置关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心理弹性等方面技能提升的课程,给予大学生具体指导。通过理论学习,使大学生明晰情绪智力在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掌握提高自身情绪智力的方法,正确识别和全面理解社会责任现象,提高社会责任认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教育工作者应将角色意识和乐观正面思维贯彻在学生的教学管理之中,引导其全面认识自身所属群体和具有的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担当作为普通公民的社会责任,还需担当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率先垂范的引领责任。尤其是面对落后的社会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责任现象时,帮助大学生明晰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责任,有效地调节负面情绪,运用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主动地采取积极的、建设性行动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需要教育工作者量化情绪智力的评价指标并做好情绪智力的考核工作,提升其在大学生发展中的价值比重,以此改变情绪智力很难被客观测量而造成的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忽视情绪智力的现状,以客观手段提升大学生学习情绪智力理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其社会责任认知。
(二)增强情绪智力情感体验以强化社会责任认同
社会责任认同是主体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增强情绪智力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对除自身之外的社会和他人的情感共鸣,为其社会责任感培育奠定心理基础。不论何种价值取向或选择,“如果不能为相信它的人们提供情感上的满足和慰藉,就会沦为干瘪的信条或者低级的说教,而不能激起人们对它向往和追求的热情”[6]。情绪智力情感体验过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强化其对社会责任感的情感因素,帮助其在当前普遍存在的责任冲突情境中对社会上他人的情绪作出准确识别,从而强化其对除自身之外的社会和他人承担责任的意识与行为,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存续。责任感强化的本质是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对责任对象的关注、理解和认同。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可避免地面临多样化责任冲突情境的冲击,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对象性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经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形成对自身与社会责任关系的情感认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7]人的本质决定了其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责任对象包括对自己、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自然承担责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8]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建立在实践活动中对责任对象需承担的责任的正确处理上。锤炼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情境与社会公共领域紧密相连,主要包括高校组织的以“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基层”为主题的系列政策宣讲、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扶贫支教等活动,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的扶贫助残、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大学生可以更客观、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正确认知、解读、评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合理现象的暂时性和逐步消除的必然性,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坚定其理想信念,激发其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拓展情绪智力培育渠道以推动社会责任践行
自觉践行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最终归属。列宁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不同的逻辑形式。”[9]拓展情绪智力培育渠道,在多样化的文化情境与人际情境中促使大学生对已有概念进行比较、选择与扬弃,经过这一思维过程,更深入、科学地理解社会责任感,以此帮助大学生在多样性的社会关系中涵养情绪正向变化的连续的心理状态,为其社会责任感培育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实践基础。
面临复杂的社会情境,任何个体的情绪发展面向都具有多种可能性。教育者应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文化情境与人际情境,帮助并引导其经历个人认知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和情感的提升、改造和重构这一过程,强化其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载体纳入情绪智力培养渠道,设置贴近个人生活境遇的、有内在感受力和冲击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卷入度和参与度,以此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自发形成和自觉培养,使其将社会责任认知和情感外化成持久的社会责任行为。为此,可多方面开展具体培育工作。结合重要的纪念日和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和心得交流,启发学生积极心理思考;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际正确地剖析不良社会责任现象,进行探讨辩论,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组织如大学生创业实践小组、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等实践队深入社会,为大学生创造与组员、与社会其他成员直接接触和深入交流的平台,使其深刻体会人际互动中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的心理情景剧以及小品的创作和表演,由学生自主设计和演绎某种社会角色,在设定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感受,了解、接受进而履行角色规范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情绪知觉力、情绪理解力、情绪调控力和情绪运用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的开发和提升。只有将情绪智力培养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帮助大学生正确实践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其情绪智力水平,进而推动其社会责任践行。
注释:
①需要说明的是,“情绪智力”这一术语最早源于国外心理学领域。如果从中英文之间的不对称性和与我国教育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角度考虑,也可将“情绪智力”这一术语改为“情感能力”(与传统的智力—“认知能力”对应),利于理顺能力体系框架。
②陕西省的五所高校包括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航空学院。以陕西省为例,是因为陕西是全国教育大省,从中抽取部分典型高校作为调查对象,所得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3]胡晓红,杜雪娇.社会责任感的时代特质与精神要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6.
[4]王才康.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2(4):298-299.
[5]朱磊.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状况调查研究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6(6):175.
[6]万美容,谢莉勤.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3.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295.
[9]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0.
(责任编辑刘第红)
收稿日期:2019-10-28
作者简介:郭丹,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郑永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安/71012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构建与优化研究”(17CKS036)、2019年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专业委员会重点项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与经验研究”、2019年西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践育人共同体研究”(2019AG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