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

2020-03-28王霆

高教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

摘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新时代积极就业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政策导向,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要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选取教育学习状况和参与社会实践两个维度测量大学生人力资本,选取先赋社会资本和后致社会资本测量大学生社会资本,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影响就业质量的模型假设。研究验证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能够分别产生显著正相关影响,其中教育学习状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比参与社会实践要大,先赋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比后致社会资本要大。同时,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机制可以为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等多方共同推动大学生就业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就业质量;影响机制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依然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就业率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后工作稳定性不高、就业起薪普遍偏低、非正规就业比重加大等问题凸显,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不容忽视。[1]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低质量就业将导致严重的教育投资浪费,解决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应当和大学生就业率一样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青年群体,其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众多因素中,“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两项所占的比重最高[3],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4]。针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影响的研究已经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郑晓涛等关注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不同层面影响[5],陈宏军等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的关系[6],于海波等基于生涯资本理论探讨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可就业性上的特征[7]。但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就业结果的客观因素,缺乏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观认知研究。因此本文将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大学生对就业满意度的评价数据,作为反映大学生个体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同时探讨新时代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一、研究概念界定及测量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

国外有关就业质量的研究不断丰富完善,各类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就业质量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8]对于劳动者个体而言,就业质量体现其通过就业所获得的价值和效用。[9]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的内涵界定,现有文献研究主要包含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包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对发展前景的满意度、对薪酬待遇的满意度等,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晋升通道、起薪水平、培训机会、工作稳定性等内容。

本文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满意度调研,就大学生对其就业的单位规模、前景、性质、地域、声誉、福利、薪水以及是否解决户口、专业是否对口等方面开展主观满意度测评[10],来反映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质量。

(二)大学生人力资本

自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11],对其概念的解释就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技能和素质,在就业中能够被用人单位认可并愿意为之付酬,这些要素往往是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投资和参与社会实践而形成的。

在对人力资本进行测量时,主要集中在对个体的教育程度与工作经验两个方面。本文从大学生的教育学习状况、参与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本进行测量。其中,教育学习状况通过所在院校类型、综合成绩排名、就业能力状况等三项指标测量,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在校期间的实习经历、学生工作经历两項指标测量。

(三)大学生社会资本

虽然对社会资本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社会资本的内涵是清晰的,即社会关系网络。[12]在就业行为研究中,一般将社会资本理解为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13]因此,本文研究的大学生社会资本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取和使用的关系资源,这种资源又分为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14]

其中,先赋社会资本是指大学生出生即可通过家庭背景形成的社会资本,往往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测量,一般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以及父母职业等变量。[15]而后致社会资本是指大学生经过自身社会网络交往不断积累所形成的社会资本,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模型中的网络跨度、网络规模与网络密度三个维度来测量。[16]

二、研究假设及模型设计

(一)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舒尔茨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时,尤其重视通过教育促进个体人力资本的形成,认为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为个体带来更高的收入水平和职业发展。[17]作为初次就业人群,大学生就业质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并检验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所积累的人力资本价值增值。大学生所在院校的类型、层次、声誉等人力资本“存量”会对其毕业后的初次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存在一定的“平等化”效应,即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更多考察的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潜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大学生毕业院校的品牌效应。[18]此外,除了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以外,参加实习和参与学生工作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地区、行业选择和月薪收入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19]因此,本研究得到如下假设。

H1:大学生毕业时人力资本越高,其就业质量越高。

(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社会资本对个体就业质量的积极作用得到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就业者获取职业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些社会资本比较强的个体能够获取更加准确而充分的职业信息,这种优势将导致其工作稳定性明显增加[20];相对于通过正常方式招聘进入用人单位的员工,那些用熟人关系推荐进入的就业者会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 [21];此外,就业者还可以通过凭借社会资本获取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使其在工作中就业满意度得到提高。国内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学生社会网络资源架构越多,越丰富,对其就业质量的提高就会有越多的帮助,尤其是与个人家庭背景相关的社会资本所发挥作用更明显。[22]因此,本研究得到如下假设。

H2:大学生毕业时社会资本越高,其就业质量越高。

(三)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联合影响作用

社会资本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有直接的积极作用,但过多依赖社会资本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更多依赖的是家庭所带来的先赋社会资本,拥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如果过分依赖先赋社会资本来提高就业质量,就会忽略自身人力资本的构建。[23]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除了直接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很多学者探讨先赋社会资本对学生教育方面的影响,比如家庭背景能够很明显地提升子女的学业成绩[2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下一代的人力资本形成,子女可以凭借良好的家庭背景获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而对于后致社会资本,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社团、参加学生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社会关系网络,而且通过这些后致社会资本的投资行为,提升了适应环境的社会能力,创造和积累了个体的人力资本。所以,社会资本除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以外,还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因此,本研究得到如下假设。

H3:大学生社会资本越高,其人力资本越高;

H4:人力资本在大学生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概念和模型假设如图1所示。

图1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关系的模型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上述对各研究变量概念和测量指标的讨论,本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以检验研究假设。问卷的设计结构和就业质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研究变量测量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

(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数据,调研对象为毕业后就业时间为5年内的本科大学生。共累计回收495份问卷,经整理后有效问卷为451份,问卷有效率达91.1%。调研样本总体分布情况如下:按照入学前的生源地划分,来自农村161人,占35.7%,来自城镇290人,占64.3%;按照男女性别划分,女性211人,占46.8%,男性240人,占53.2%。

(三)數据分析和结果

1.大学生就业质量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

本文大学生就业质量采用调研样本对自己初次就业9个方面的主观满意度评价数据进行测量。首先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对就业质量量表效度进行检验,数据显示KMO检验统计量0.720,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卡方值891.341(自由度为36,p<0.001),表明调研数据可以开展因子分析。

对因子载荷矩阵通过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3个因子,因子能够累计解释的总方差达到68.101%。其中,在第1个因子上载荷较高的是:就业单位的前景、声誉、规模三项,将其命名为职业发展;在第2个因子上荷载较高的是:就业单位提供的福利和薪水两项,将其命名为薪资待遇;在第3个因子上荷载较高的是:就业单位的性质、地域以及是否解决户口、专业是否对口四项,将其命名为工作状况。

2.大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性分析

本文主要考察大学生在性别和生源地这两个方面的就业质量差异,对调研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从不同性别角度上看,男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总体及其各因子上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从不同生源地角度上看,城镇生源地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上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其中主要是在工作状况这一因子上有显著性的差异,而职业发展、薪资待遇这两个因子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3.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大学生人力资本两个子维度“教育学习状况”和“参与社会实践”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教育学习状况和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都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教育学习状况的相关系数为0.228(t=4.838,p<0.001),参与社会实践的相关系数为0.139(t=2.955,p<0.01),可以看出教育学习状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比参与社会实践要大。因此,本文模型假设H1成立,即: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为显著正相关。

4.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大学生社会资本两个子维度“先赋社会资本”和“后致社会资本”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先赋社会资本和后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都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先赋社会资本的相关系数为0.254(t=5.514,p<0.001),后致社会资本的相关系数为0.104(t=2.261,p<0.05),可以看出先赋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比后致社会资本要大。因此,本文模型假设H2成立,即: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是显著正相关。

5.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作用中的中介效应

本文按照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三步对自变量先赋社会资本(X1)/后致社会资本(X2)、中介变量人力资本(M)和因变量就业质量(Y)进行回归分析检验。[27]第一步检验自变量先赋社会资本(X1)/后致社会资本(X2)对因变量就业质量(Y)的影响(如上表4),回归系数分别为c1=0.254、c2=0.104,并且t检验均显著。第二步检验自变量先赋社会资本(X1)/后致社会资本(X2)对中介变量人力资本(M)的影响(如表5),回归系数分别为a1=0.237、a2=0.203,并且t检验均显著,因此本文模型假设H3成立,即大学生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显著正相关,而且先赋社会资本和后致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相当。第三步检验自变量先赋社会资本(X1)/后致社会资本(X2)和中介变量人力资本(M)对因变量就业质量(Y)的联合影响作用(如表6),回归系数分别为c1′=0.203、c2′=0.061、b=0.214,从影响程度来看,对就业质量影响作用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其次是先赋社会资本,而后致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小。其中,先赋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t检验显著,后致社会资本t检验不显著。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c1、c2、a1、a2、b都显著,c1′也显著说明引入中介变量人力资本后,先赋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虽然也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影响作用减弱,中介变量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1b/c1=(0.237×0.214)/0.254=20.0%;而c2′不显著说明引入中介变量人力资本后,后致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就不产生显著性影响,中介变量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2b/c2=(0.203×0.214)/0.104=41.8%。因此,本文模型假设H4成立。

四、研究结论

1.选取性别和生源地这两个样本特征来比较不同大学生人群的就业质量状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城镇生源地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上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其中主要是表现在对工作状况方面的就业满意度,但在对职业发展和薪资待遇这两方面的就业满意度存在差异却并不显著。

2.选取教育学习状况和参与社会实践两个维度来测量大学生人力资本,通过数据分析表明,两者都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教育学习状况的影响作用更大,这说明教育投资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形式,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上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本文结论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视角再次验证了布劳和邓肯等人所强调的教育等“人力资本”要素在个体职业地位获得上的重要作用。[28]

3.将大学生社会资本划分为先赋社会资本和后致社会资本,通过数据分析表明,两者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先赋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后致社会资本,这一结论反映出当前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多地依赖家庭背景和父母社会网络关系等先赋社会资本来实现高质量就业,虽然这是对市场机制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但是如果这种依赖过度并形成社会风气的话,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会进一步破坏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选择机制。

4.大学生拥有好的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体带来高质量就业,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更希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促进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来间接提升大学生就業质量。本文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可以对自身的人力资本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先赋社会资本和后致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相当。同时,人力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过程中产生中介效应,但是也可以看出先赋社会资本通过人力资本影响就业质量的作用并没有达到完全中介效应,并且影响比例较低,这说明当前大学生运用先赋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直接效应上,并没有更多地利用先赋社会资本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来间接影响就业质量;相反,人力资本在后致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效应,说明大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积累的社会资本能够有效提升个体人力资本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就业。

五、政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关乎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伴随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筛选功能原本就在弱化,高校关注大学生就业率固然重要,但是毕业生如果只能实现低质量的就业,甚至就业质量低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就业者,就会降低公众和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信心。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下会导致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应当引起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首先,高校要确立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目标。第一,将就业质量纳入到高校就业工作考核体系。当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很多高校为完成高就业率的数量指标,不太关注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指标,而就业质量指标更能体现高校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和管理水平的精细化,因此有必要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包含有关就业质量指标。第二,高校要开展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动态调查研究,适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满意度。通过大数据的采集与挖掘,及时发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和趋势,为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第三,通过高校综合改革实现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目标。大学生就业质量虽然是高校的最终培养结果,但和学校从招生的进口以及办学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关的,不仅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等顶层设计上高度关注,而且在综合改革过程中应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制定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其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学生毕业时一般是初次就业,往往缺乏求职经验和信息渠道,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需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第一,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无法简单地通过学习期间的综合成绩来评价,而责任心、团队协作、学习能力等软技能往往是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完成专业知识学习以外,更需要通过参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软技能,以期增加在就业时获得高质量工作的机会。第二,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公平,现实的个体差异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公平,城镇生源的学生一般会比农村生源的学生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和一般大学的学生从高等教育的起点就存在差异,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通过政府部门的就业信息发布,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就业辅导,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确保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第三,通过有关法律政策的完善确保大学生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劳动关系、薪资待遇、社会保险、在职培训等方面,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政府加强有关法律政策的配套完善和监督执行,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再次,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除了就业的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在职培训等客观因素以外,就业满意度等主观因素也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往往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较高的就业意愿以及不合理的就业观所导致的,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第一,引导高校毕业生改变在大城市集中就业的观念,大城市确实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但是激烈的人才竞争和高昂的生活环境,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毕业生,应当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扩大就业地域选择,深入基层或者在更广阔的地区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二,引导高校毕业生改变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大学生毕业时缺乏明确的职业导向,往往存在从众心理,比如近年来出现的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热”,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公务员性质的工作,国家公务员岗位也不可能吸纳如此之多的毕业生,导致人才资源配置的严重浪费,因此需要加强就业辅导和职业测评,帮助毕业生建立清晰的职业倾向和自我定位,提高就业后的主观满意度。第三,引导高校毕业生从关注起薪的高低转变为更加关注职业发展的前景,当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起薪一般不会太高,如果大学生对此过于关注必然会降低就业满意度,影响到就业后的工作稳定性,因此大学生择业时应当更加关注自身就业后的成长性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J].高教探索,2015(11):104-109.

[2]柯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及趋势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06-108.

[3]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4][19]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3):52-58.

[5]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8):20-25.

[6][22][23]陈宏军,李传荣,陈洪安.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21-31.

[7]于海波,郑晓明,李永瑞,等.基于生涯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可就业性3C模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3(5):67-74.

[8]国福丽.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范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86-91.

[9]曾湘泉.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J].职业,2013(16):30-31.

[10]李珊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我国新生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3.

[11][17]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68.

[12]边燕杰.社会资本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39-40.

[13][16]Lin Nan.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J].Connections,1999(22):28-51.

[14][28]Blau P M,Duncan O D.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M].New York:Wiley,1967:124,56.

[15]Buchmann C.Measuring Family Background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Education:Conceptual Issues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2:135-137.

[18]高耀,刘志民,方鹏.人力资本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77-85.

[20]Coleman J.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42.

[21]Montgomery J D.Social Networks And Labor-Market Outcomes:Toward An Economic Analy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5):1407-1418.

[24]James S.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

[25]王霆,曾湘泉,杨玉梅.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49-56.

[26]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2):74-102.

[27]溫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2):268-274.

(责任编辑钟嘉仪)

收稿日期:2019-08-24

作者简介:王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100088)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我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研究: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7187420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效用评估研究”(17YJB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基本收入运动的理论渊源及演进路径研究” (18YJC790014)、中国政法大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16ZFG79002)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