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混合痔术后镇痛疗效的临床观察
2020-03-28沈菲菲夏泽华张雅明
沈菲菲,夏泽华,张雅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柏氏肛肠科,上海 200021)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下,肛门疾病呈现易发和多发的趋势。肛门疾病并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产生严重威胁,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严重,并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痔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肛肠科疾病,其中混合痔的发病率最高[1]。目前,手术是痔疮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肛门直肠生理功能较复杂,组织解剖结构特殊,术后疼痛成为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2]。以往临床首选止痛药物作为痔疮手术患者的镇痛方式,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与镇痛持续时间相关,镇痛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可导致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3]。因此,痔疮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可行的镇痛方法选择成为痔疮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刺麻醉方法是安全、经济、简便的麻醉方法,主要包括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式、手针式,患者术后恢复快、对生理干扰小[4]。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物理治疗与针刺治疗相结合的疗法,通过不对称的双向波形电流刺激穴位达到镇痛效果,可重复使用、镇痛效果显著、应用范围较广。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混合痔术后的镇痛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柏氏肛肠科收治的90例经外剥内扎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7~43岁,平均(34±4)岁;病程1~19年,平均(7.3±2.0)年;2个切口患者25例,3个切口患者20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5~45岁,平均(34±4)岁;病程1~20年,平均(7.8±2.1)年;2个切口患者24例,3个切口患者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混合痔[5];②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治疗;③年龄25~45岁;④意识清醒,能够配合完成各项检测;⑤肛门功能和形态正常;⑥既往无肛门手术史;⑦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①存在交流障碍患者;②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电极片过敏、过敏体质者;③取穴部位皮肤有感染、破溃者;④术前使用镇痛药者;⑤有止痛药滥用病史者;⑥伴严重慢性疾病者;⑦哺乳期、准备妊娠、已妊娠女性;⑧合并肠道炎症疾病者;⑨合并直肠脓肿、肛周脓肿、肛裂、息肉等其他肛门直肠疾病患者;⑩有精神、神经疾病史者;合并恶性肿瘤、凝血障碍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按统一标准做术前准备,手术均由同一位手术医师操作完成。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术前给予甘油灌肠剂110 mL清洁灌肠,术前6 h禁食水。
对照组术后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若VAS评分>4分给予口服洛索洛芬钠片(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1101A,规格:60 mg)60 mg镇痛,服药2 h后再次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若仍疼痛剧烈,可再次给予口服洛索洛芬钠片60 mg,洛索洛芬钠片每日最大使用剂量不超过200 mg[6]。研究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术后2 h给予白环俞穴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电极片贴于两侧白环俞穴,治疗仪最大功率为300 mW,输出幅度为-140~140 V,脉冲宽度30~200 μs,脉冲为不对称的双向脉冲,频率为300 Hz,治疗30 min,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2次,每次30 min[7]。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刺激强度为患者最大可耐受量,对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剧烈或首次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疼痛减轻不明显者,可再次重复1次经皮电刺激镇痛治疗,治疗强度不做任何调整[8]。研究组患者术后均未使用药物镇痛。
两组患者均术后镇痛治疗7 d,术后镇痛期间均未使用其他镇痛药物和镇痛方式,术后2 h内均禁食水,术后给予4 h低流量给氧,围手术期护理按统一标准进行[9]。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情况(对照组药物服用时间和剂量;研究组刺激强度和治疗时间)。
1.4观察指标 ①采用VAS评估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患者的疼痛情况[10]。10分:疼痛非常严重;7~9分:剧烈疼痛,无法忍受;4~6分:疼痛较明显,影响睡眠;1~3分:隐痛,但可忍受;0分:无疼痛感。②记录患者首次疼痛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③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局部感染疼痛、局部皮肤红肿等。
1.5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拟定。无效:疼痛疗效指数<25%;有效:25%≤疼痛疗效指数<50%;显效:50%≤疼痛疗效指数<75%;治愈:疼痛疗效指数≥7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研究组术后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45/45)比91.1%(41/45)](χ2=6.397,P=0.023),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3.882,P=0.002),见表1。
表1 两组混合痔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例)
对照组:采用口服洛索洛芬钠镇痛;研究组: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
2.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较术前降低,研究组术后1 d、3 d VAS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研究组首次疼痛时间晚于对照组[(8.8±1.6)h比(6.7±1.4)h](t=2.158,P=0.035),疼痛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145.6±6.1)h比(184.8±5.0)h](t=2.021,P=0.036)。
组别例数术前术后1d术后3d对照组456.76±1.055.59±1.363.82±0.97研究组456.74±1.114.63±1.222.89±1.08 组间F=22.761 P=0.001 时点间F=498.479 P<0.001 组间·时点间F=34.574 P=0.001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照组:采用口服洛索洛芬钠镇痛;研究组: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
2.3两组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肛门肿胀、尿潴留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混合痔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对照组:采用口服洛索洛芬钠镇痛;研究组: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a为校正χ2值
3 讨 论
疼痛与神志活动相关。中医理论认为,疼痛发展、发生变化的基础是经络气血不荣、不通,病机是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而疼痛产生的关键是心神对经络气血病变的感应;毒虫咬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等均会造成经络气血病变而产生疼痛。研究显示,混合痔的外痔部分由脊神经支配,内痔结扎和外痔剥离等手术操作对皮肤黏膜的刺激较大,导致肛管皮肤的机械性损伤,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组织胺、缓激肽等)产生,引起局部黏膜缺血坏死,直接刺激伤害感受器,产生持续疼痛感[12]。术后疼痛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致痛因子的释放。与一般生理性疼痛不同,混合痔术后疼痛主要由组织损伤改变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导致,此外,外科切口对末梢神经的机械性损伤也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13]。目前,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对症治疗主要有减少伤害性刺激、提高机体痛阈、阻断伤害性刺激传导路径。根据术后疼痛的传导路径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传导,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14]。此外,还有平衡镇痛、超前镇痛、自控镇痛、局部注射长效止痛剂、口服或肌内注射镇痛药物等混合痔术后疼痛治疗方法[15]。
口服镇痛药物具有使用安全、服用方便的优点,但对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镇痛效果欠佳[16]。经皮穴位电刺激将经皮电刺激疗法与穴位电针疗法相结合,不仅可减少镇痛药物的服用剂量,还可明显缓解术后疼痛,具有可重复使用、可自控、无创性、无毒性的优点。经皮电刺激治疗仪的治疗强度适宜,不引起肌肉收缩,患者治疗舒适感较好。经皮电刺激治疗仪的治疗频率为2~160 Hz,脉冲为9~350 μs,常用波形有不对称双向脉冲、单向方波、对称双向脉冲、被单向方波调制的中频或高频电流、对称双向方波,其中不对称双向脉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研究证实,穴位针刺可促进组织修复,提高机体抵抗力,调整组织器官、血液成分,防御免疫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17]。经皮穴位电刺激通过对相应穴位进行不对称双向脉冲电流刺激发挥镇痛作用[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1 d、3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首次疼痛时间晚于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镇痛作用更显著,可有效缓解混合痔患者的术后疼痛。此外,研究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肛门肿胀、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明显缓解混合痔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镇痛疗效,并减少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效果显著,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是混合痔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