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CG 检查在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3-28郭慧英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2期
关键词:房室心室房颤

郭慧英

(河南省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功能检查科 平顶山467000)

心房纤颤(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总体人群发病率为1%~2%,若未及时采取规律治疗,极易引起心力衰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理特征介于Ⅰ度和Ⅲ度之间,临床诊断较两者更为困难。既往临床多采用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诊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记录时间短,无法反映心电异常全貌,误诊及漏诊率较高。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能有效弥补上述不足,更加全面反映心肌功能病理变化,为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治提供新型辅助手段[2]。本研究选取50 例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DCG 诊断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 例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临床症状(黑矇、晕厥、头晕)分为症状组(22 例)和无症状组(28 例)。症状组男 12 例,女 10 例;年龄 41~80 岁,平均(60.52±8.97)岁;房颤类型:6 例永久性房颤,11 例阵发性房颤,5 例持续性房颤;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1 例,Ⅲ级11 例;合并疾病:高血压5 例,糖尿病8 例,高脂血症 4 例。无症状组男 15 例,女 13 例;年龄 42~80 岁,平均(61.04±7.68)岁;房颤类型:永久性房颤7 例,阵发性房颤14 例,持续性房颤7 例;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5 例,Ⅲ级13 例;合并疾病:高血压6 例,糖尿病7 例,高脂血症5 例。两组年龄、性别、房颤类型、NYHA 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标准[3];NYHA 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存在DCG 检查禁忌证者;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凝血功能不全者;近期接受过重大手术治疗者;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者;近3 个月内参与类似研究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

1.3 检查方法及观察指标 两组均行DCG 检查,应用美国PI 公司12 导联全息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4 h,利用计算机进行回放分析,微机处理,统计2 s 以上长R-R 间期、逸搏频率、最快心室率及24 h平均心室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24 h 发生2 s 以上长R-R 间期和逸搏频率比较 症状组夜间、日间发生2 s 以上长R-R 间期和逸搏频率例数多于无症状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24 h 发生2 s 以上长R-R 间期和逸搏频率比较[例(%)]

2.2 两组最快心室率及24 h 平均心室率比较 症状组24 h 平均心室率、最快心室率低于无症状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最快心室率及24 h 平均心室率比较(次/min,±s)

表2 两组最快心室率及24 h 平均心室率比较(次/min,±s)

组别 n 24 h 平均心室率 最快心室率症状组无症状组22 28 t P 54.31±12.28 76.01±13.69 5.817<0.001 75.65±14.54 122.51±22.46 8.479<0.001

3 讨论

房室传导阻滞是房颤常见并发症,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仅有部分心室漏搏,发病特征隐匿,临床诊断难度较大[4]。ECG 是诊断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效手段,其诊断标准尚无明确规定,多参照以下四个方面:(1)R-R 期间超过1.5 s,且连续出现≥3 次;(2)平均心室率不足50 次 /min;(3)房颤时 f 波:QRS 波群≥10:1,连续出现3 次及以上;(4)房颤时伴有室性逸搏,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加,ECG诊断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不足逐渐显现,临床应用受限。因此,探索一种高效、安全检查方法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者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DCG检查在心内科疾病诊断中应用的价值受到临床广泛关注。DCG 利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24 h 或更长时间记录干预对象心电活动全过程,发现ECG 检查时难以发现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为临床诊治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5]。钱坤[6]分别将DCG、ECG 用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发现DCG 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中更具优势。另有研究指出,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后,因房室传导障碍,可出现长R-R 间隔,而房颤发生时,因房室传导阻滞生理不应期干扰、连续隐匿性传导,导致室上性激动延长,从而引起R-R 间隔[7]。两者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案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临床实践证实,房颤患者极易出现长间歇,若普通ECG 出现1~2 次长间歇,不能轻易诊断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8]。为弥补普通ECG 不足,本研究将DCG 检查应用于50例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诊断,结果显示症状组夜间、日间发生2 s 以上长R-R 间期和逸搏频率例数高于无症状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1)与睡眠时隐匿性传导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有关;(2)与神经系统心脏动态平衡自主的昼夜节律变化有关。症状组夜间、日间发生2 s 以上长R-R 间期、逸搏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上述现象与神经系统心脏动态平衡自主昼夜节律变化无关,加上患者伴有头晕、晕厥等症状,说明症状组组患者病情变化除与生理因素有关外,还与病理性因素有关。资料显示,房颤患者若伴有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其心室率相对缓慢,且持续时间久[9]。鉴于此,本研究统计两组患者24 h 平均心室率及最快心室率,结果显示,症状组24 h 平均心室率、最快心室率低于无症状组(P<0.05),也验证了上述结论,说明症状组患者房室阻滞存在病理性因素。结合本研究结果,总结ECG 诊断标准不足:(1)房颤时f 波、QRS 波群日间诊断意义较大,夜间受迷走神经影响,诊断价值有限,且可信度较低;(2)虽然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率偏低,R-R 间隔时间较长,但并非所有R-R 间隔≥1.5 s 患者均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中还需结合患者生活日志进行综合评估,以准确评估患者症状,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DCG 检查较ECG 更加便捷、细致,方便临床医师寻找有临床意义的长间歇,为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治提供参考信息。

猜你喜欢

房室心室房颤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对同源性心室分离诊断的思考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预防房颤有九“招”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