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治疗原发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2020-03-28莫燕青林继先
莫燕青 林继先 #
(1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上海201199;2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 上海201199)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发病时多表现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病情易反复,且呈逐渐加重趋势,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对其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推测可能与内分泌、代谢、饮食、精神及遗传有关[2]。针对多样的致病因素,临床也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都差强人意,因此,目前临床探讨的热点在于寻找具有更高用药安全性和更好疗效的治疗方案。盐酸洛美利嗪胶囊可作为二苯哌嗪类钙通道阻滞剂,具有脑血管舒张功效,是临床中治疗偏头痛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目前既往单一用药模式疗效已不能满足患者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故而临床多采取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模式。卡马西平为临床治疗神经痛、抗心律失常及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对偏头痛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基于此,我院对原发性偏头痛患者给予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治疗,旨在探寻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98 例原发性偏头痛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30 例;年龄 29~56 岁,平均(39.76±9.87)岁;病程1~12年,平均(6.32±3.61);先兆偏头痛 25 例,无先兆偏头痛24 例;伴随呕吐15 例,恶心19 例,畏光10 例,怕声 5 例。对照组男 20 例,女 29 例;年龄31~58 岁,平均(38.76±9.67)岁;病程 1~13年,平均(6.25±3.31);先兆偏头痛23 例,无先兆偏头痛26例;伴随呕吐16 例,恶心18 例,畏光11 例,怕声4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1)符合原发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4 分且合并有睡眠障碍;(3)依从性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服药;(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卡马西平及三环类抗抑郁药过敏者;(2)特殊类型的偏头痛者,如偏瘫型偏头痛;(3)合并心脏房室传导阻滞者;(4)其他疾病引起头痛者;(5)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洛美利嗪胶囊(国药准字H20050819)口服治疗,每次5 mg,每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卡马西平(国药准字H43020584)口服治疗,以0.1 g 为初始计量并每日增加0.1 g,每天2 次,待疼痛症状缓解后,保持0.4~0.7 g/d 的服药计量维持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VAS 对两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满分10 分,分为0 分、1~2分、3~4 分、5~6 分、7~8 分和 9~10 分,分别代表无疼痛感、轻微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剧烈疼痛。(2)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睡眠质量分别从七个维度(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进行评分,分数越低代表该维度恢复越好。(3)于治疗前后清晨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6 ml,37℃水浴孵育20 min,低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清,提取血清置于-70℃冰箱中保存待检,采用ELISA 法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试剂盒均购置于上海纪宁实业有限公司。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SQ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SQI 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I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I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维度 对照组(n=49)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9)治疗前 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2.61±0.38 1.87±0.57 1.69±0.62 2.11±0.69 1.58±0.58 1.12±0.38 2.67±0.49 1.12±0.27*1.38±0.60*1.29±0.39*1.53±0.58*1.28±0.45*0.59±0.31*1.36±0.37*2.49±0.35 1.79±0.58 1.86±0.49 2.21±0.81 1.59±0.68 1.15±0.35 2.59±0.49 0.58±0.19*#1.03±0.51*#0.89±0.32*#1.08±0.38*#1.10±0.41*#0.29±0.21*#0.76±0.41*#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9 49 t P 8.81±1.08 8.38±1.19 1.87 0.06 2.13±0.69 3.23±0.78 7.39 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NO 和 ET-1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较(±s)
ET-1(pg/m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NO(ng/L)治疗前 治疗后49 49 t P 114.89±12.11 113.89±12.03 0.41 0.68 57.99±8.86 65.25±8.31 4.18 0.00 83.59±10.89 83.95±11.86 0.16 0.88 53.85±11.03 72.21±11.25 7.27 0.00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及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偏头痛就是其中之一。偏头痛是指患者一侧或双侧头痛,并可伴恶心呕吐、眼胀、幻视及情绪不稳等症状表现,其发病因素复杂,临床对其尚无清楚认识。目前较多学者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饮食、肥胖、光照、海拔、精神、气候、遗传、年龄和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4]。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头痛的发病率约为24%,其中偏头痛患者就占近一半,偏头痛虽对患者生命不造成威胁,但长期反复头疼,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探寻更为适合的治疗手段,以预防病情反复发作,改善伴随症状尤为重要。盐酸洛美利嗪是目前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偏头痛药物,虽可降低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舒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避免脑细胞神经元因缺氧缺血造成损伤,但长期服药,易诱发过敏、共济失调、药物依赖性和恶心等不良反应,对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5~6]。卡马西平在抗癫痫、抗心律失常和治疗神经痛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可通过调节Ca2+通道,抑制谷氨酸的释放,结合γ-氨基丁酸B 受体,进而实现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传递,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 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对缓解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改善疗效显著。
偏头痛好发于夜晚,多数患者难以入睡,饱受疾病的折磨。PSQI 分别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7 个维度,从宏观角度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本研究治疗后观察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升预后睡眠质量,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血清NO 是近年来发现由血管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部分神经细胞及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其在机体内含量较低时可对血管起舒张作用,若高水平表达可抑制血管舒缩功能。血清ET-1 在内皮细胞受刺激激活时合成并释放,且合成ET-1 过程中需要Ca2+的参与,随着血管通透性增加ET-1 水平随之上升,机体易发生水肿,从而致使偏头痛症状加重[7]。因此,从微观血清学指标角度分析,血清ET-1 和NO 水平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更深层次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ET-1 和 NO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用药可调节神经介质及神经、血管功能,进而提升治疗原发性偏头痛临床疗效。究其原因,可能是两种药物相互协同,对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及神经介质、神经和血管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得机体血清NO 和ET-1 水平均降低,进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偏头痛患者予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治疗,可弥补单一药物治疗不足,调节患者相关血清指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疼痛症状及睡眠质量,但此结论尚有待进一步前瞻性或大样本研究予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