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听话”的英国学生

2020-03-27魏紫荆

教育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笔者英国老师

魏紫荆

2019年4月,笔者参与了一个英国访学项目,在两所公立学校进行为期六天的教育践习。一位看过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并对里面英国“熊孩子”的上课表现印象深刻的朋友问道:“听说英国的学生很不听话,很让老师崩溃,是这样吗?”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中,“不听话”的学生总是那么令人头疼,而“听话”的学生无疑为教师减轻不少压力。但是观察英国学生,不那么“听话”的他们在自己的教育系统中似乎也并不像笔者想象中的那样“面目可憎”,而是浑融于自由开放的课堂文化环境中。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要听话?听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细细想来,朋友对英国学生“不听话”的印象实际上源于中国“学生应该听话”的视角。朋友的提问其实隐含着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异。

笔者试图以中国基础教育为比较基点,以观察到的几种教育现象(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表现)为线索,来看中英师生关系的差异。

“老师和我一样高”

初入英国课堂,看到教师坐着教学还是让笔者有些惊讶。在中国,座位排列一般为整齐的“方形”,教师站在位于教室前方中心的讲台之上,这种站位潜在地将学生视野中的教师形象高大化。课堂学习的中心点、学生关注的焦点在于老师,一旦某个不听话的学生打扰了老师,就会同时影响整个班级,“不应该给大家添麻烦”的集体主义意识也深化了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英国教室座位安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中国类似的集中式,另一种是分散式。其中集中式适用于语言、地理、历史等学科,但教师是坐在教室前方的侧边椅子上进行教学。一方面英国班级学生人数远少于中国(大多为10-30人,座位总共也只有3-4排)教师坐在侧边也能将声音传给后排学生。另一方面,从视野上看,教师与学生位置持平,没有高一层,也没有中心化,这种位置所带来的权威性与压力性远远小于中国。

在中国,学生数量庞大、考试竞争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等原因使得课堂以教师为主导。而学生数量较少、考试竞争压力小、教学任务较少的英国课堂则以学生为主导。这在分散式的座位安排课堂中尤其明显。在需要动手操作和大规模讨论的科学课(物理、化学、生物)课堂上,学生被分为几大组,每组学生围绕一张独立的大桌而坐。师生之间的“联系”被弱化,生生对话远多于师生对话。

是讲解还是讨论

一节历史课上,教师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抛出了一个主问题,主问题下有三个不同难度的任务,每个任务又下设几个子问题。学生们立刻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进行思考与小组讨论,讨论持续了近半个小时,教师未从中打断或把规划好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要求记诵,只在有人举手时去到学生身边解答其问题,协助其探索。最后十几分钟是学生的成果展示时间。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解不超过15分钟。

学生们身处自由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以放松的心情、积极的态度进行深度思考与踊跃表达。“不要惧怕犯错,错误是成功的一部分”“(学生)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老师)不好的回答”,英国的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坚信自己的问题值得被大家听见,自己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中国课堂也有自由讨论,但是其所占时间与重要性无法与英国课堂比拟。英国教学推进的基点不在于教师的规划,而在于学生的现场表现。但对于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来说,自由往往意味着散漫,如历史课上,后面两组学生的学习热情显然淡于其他人,即便面对多位听课教师,依然毫不在乎地“划水”:两个女孩听着音乐轻轻哼歌,两个男孩聊着昨天玩的游戏,还有好几个在发呆……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老师,我不”

“起立!出去!”对一位上课一直说话的女生忍无可忍,教师终于发出了这样的指令。女生会如何回应?一脸尴尬地呆站在座位上还是紧张羞愧地走出教室?都不是。女生昂起头,斩钉截铁地说:“老师,我不!”看到这一幕时,笔者震惊之余也为教师捏了一把汗,学生如此直接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拒绝教师的要求,教师的威信何在?令人惊讶的是,教师似乎也不在意,让女生坐下,然后继续讲课了。

几天后,笔者已习惯了这样的课堂行为处置与回应。英国学生自主选择听不听教师的话,他们可以随时举手打断正在讲述的教师,也可以直面拒绝教师的要求。课后笔者与几位英国学生交流,“完全听从甚至惧怕教师”在他们眼里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课程是自己选择的,课堂是自己的舞台,认不认真学和如何学都应由自己把握。只有从心底确认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且信服这位教师,才愿意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做。同一位女孩,在数学课上插科打诨打扰课堂,无视教师的责骂把“不听话”贯彻到底,但到了社会学课上,她坐得比谁都端正,被教师指责太吵时,立刻就闭上了嘴。课后笔者问她为什么,她回答:“我觉得社会学很有用,能学到很多想学的东西,我很喜欢这门课,也很喜歡这位老师。”

英国教师同样不认为学生的这些行为是无礼的挑衅,而是自我意志的合理张扬。笔者看到过教师讲课过程中,一位学生走上前将脸贴在墙壁上,也看到一位学生三次从教室后方的座位走到前面去丢垃圾,教师并没有对他们加以任何制止与指责,这在纪律严明的中国课堂是很难想象的。

“家长会我也要参与”

中国的家长会往往排除了学生,由家长与教师两方“共谋”。而英国的家长会,教师会提前将学生的成绩等级评定、各科进度记录等学习进展材料发给家长与学生,使他们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家长预约时间,与各学科教师一对一谈话。与中国的很大不同在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或不参与,这是平等师生关系的重要细节体现,也是对学生本人意志的尊重,让他们明白,在有关“我”的事情的探讨上,“我”有权利参与。

自古以来,中国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担任“道德楷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深入人心的秩序理念使教师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敬。散文家周作人曾说,以前的人不是把儿童作为缩小的成人灌输圣经贤传,就是把儿童当成无知的小人,一笔抹杀他们的观点。直到现代,儿童才被“发现”,教师也不再是古代那般的绝对权威,但对教师“言听计从”仍是无数学生与家长遵循的准则。在较早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英国,“儿童的发现”走在前列。从儿童对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男士(man)、女士(woman)、夫人(madam)等称呼就能看出成人对儿童的平视和尊重,这些称呼抹平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学识、阅历、身份的差异,表达出对学生观点价值的确认和肯定。此外,英国教师不需要背负成为道德行为楷模的社会期望,他们同政府官员、警察等其他从业者一样,是履行社会职责的公职人员,被要求以民主平等的理念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

坐在英国的教室里,笔者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教师不是班级、课堂学习的“领导者”,而是“协助者”;不是“聚合点”,而是“点缀物”。学生也不是等待园丁浇灌的“幼苗”,而是与大树并排生长、枝叶交错的“小树”。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保护了学生的个人意志,在这种关系中成长的学生,往往更有主见,更乐意参与社会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行事更有方向性与自我规划性,这种教学风格或许对中国的教师有一定启发(但应警惕过于宽松的管理导致学生学习低效与知识基础薄弱等问题)。

笔者并不反对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但也不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绝对权威、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师生互动也不意味着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忍受极端不听话的学生。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听不听话”可以概括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教师的指令与学生的反应。好的教学应该有包容学生听话与不听话的空间,保证课堂基本教学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自主探索与个性发展,对极端任性的学生予以及时监督与“拨引”,使教学最终达成一种良性的交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笔者英国老师
老师,别走……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