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周时期南方地区人面纹铜器发现概述

2020-03-27刘梦华

卷宗 2020年3期
关键词:短剑人面铜器

刘梦华

摘 要:商周时期是青铜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铜器纹饰也繁复多样,各自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南方地区出土了一些带人面纹装饰的铜器,本文将这些发现做了分类整理,并对其器形、分布等规律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商周时期;人面纹铜器

用人面图案作为装饰纹样的器物在原始社会就有发现,如仰韶文化的人面纹彩陶,在商周时期人面纹依然是铜器的一种重要纹饰。南方地区人面纹铜器整体而言发现不多,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本文的人面纹铜器是指采用人物面部形象作为造型或装饰元素的青铜器,既有抽象的,也包括写实的。按照不同的构造分为三类,A类:标准人面纹,只有人面五官,凸铸或阴刻在铜器上;B类:主要突出表现人物面部的人形纹;C类:人面具等。下面将分类介绍发现概况。

1 A类

1930年,江苏仪征破山口出土一把人面纹铜剑。茎残断,剑身近格处有一人面纹。倒三角形脸,有双耳。此剑年代为西周中期至晚期。

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湖南宁乡收集到一件人面方鼎。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五官毕具。脸部表情严肃,面宽而方,嘴宽大,唇突起,颧骨高。此鼎年代为商代。

1979年,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M41出土16件人面纹铜戈。内、本两面铸凸起人面纹、太阳纹、鸟头纹和旋纹,一式人面尖头似披发,二式人面圆头似角髻,三式人面尖头,四式人面尖头直发。发掘者将其年代定为战国中期。

20世纪80年代,广西贵港市文物管理所从贵县供销社收集到一把人面纹铜剑。剑身上段是人面图案,方脸、长眼高鼻,眉眼鼻口均为阴纹,鼻梁则为阳线,人面外轮廓也由栉纹带构成。

1980年,广西灵山县石塘公社罗椪塘石滩出土一把青铜剑。因照片清晰度不高,无法辨识人面纹细节。报道者认为其年代最早不超过战国时期,同时也不会晚于秦汉时代。

1982年,湖南长沙金井乡土坑墓出土一件人面纹铜剑。剑身近格处有一人面纹,人面倒三角脸、圆眼有双耳。其年代为春秋早期。

1985年,江苏丹徒县谏壁镇王家山出土三件青铜錞于。三件錞于为一组,大小有序,正面肩腹间突出处饰一浅浮雕人面纹,倒三角形脸、椭圆形双眼、高鼻、椭圆形嘴。此墓年代定为春秋末期。

1986年,广西柳州县进德乡木罗村出土一把人面纹铜剑。剑身近格部处有人面纹,呈倒三角形,眼眉 鼻 嘴皆清晰,外饰棱形框。剑两面纹饰相同,全身锈蚀严重。

1989年,广西田阳县田州镇隆平村附近的右江捞出一把铜剑,现收藏于田阳县博物馆。剑身人面纹磨损不见,在顶端其他剑饰人面的地方只保留一个三角形框。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一件人面纹铜戈。铜戈内部后段两面均铸印刻的双人面纹,人面左右排列,椭圆形脸,鼻子省略,头上均竖立四根外卷的翎羽。年代为商代。

1989年,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墓地出土一件人面纹铜铃。铜铃一面饰人面纹,面带微笑,椭圆形眼、长鼻、嘴角上扬,露出牙齿。其年代为春秋晚至战国中期。

1996年,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墓葬M2出土一把青铜人面短剑。短剑近格处两面各饰一人面纹,人面五官清晰,圆脸圆眼、宽鼻、尖双耳。发掘者将之定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1999年,柳州市博物馆征集到两把人面纹铜剑。剑身近格处饰阴铸人面纹,呈倒三角形,下巴尖角,似头戴羽冠,五官清晰。

广东曲江石峡上文化层出土1件人面纹铜剑。人面纹饰为光头上饰雷纹状双角,尖颔,小圆耳,双眼有眉。年代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广东海丰出土1件人面纹铜剑。扁茎单穿,剑身一侧本部阴刻的人面纹饰,尖颔,小圆耳,双眼有眉,无双角。属春秋早期之物。

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传世人面纹扁茎铜剑,长25.3厘米,马承源将其年代定为殷墟晚期。

此外,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出土于罗田李家楼的西周早期铜铙,在铜铙鼓部浮雕有一人面纹。仍可以将其归于商周时期。

2 B类

此类人面纹确切的来说应该称为人形纹,以人的整个形象作为铜器上的装饰元素,但人物面部所占面积最大,五官清晰,躯干四肢被抽象化、缩小化,主要突出展现的是人物的面部形象,故亦将其归入人面纹。

日本泉屋铜鼓,又称人形饕餮纹双禽饰铜鼓等。铜鼓匡身主纹为神人,面部突出,五官清晰,脸部上宽下窄,弯眉、圆眼、方耳,口张开。关于此鼓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年代为商代晚期。

1960年,湖北荆门漳河车桥出土一件铜戈。援的两面各凸铸一正立人像,耳饰蛇形,五官清晰,瞠目张口,头戴中间有牌饰的羽冠。发掘者认为其年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初期。

1965年,安徽屯溪土墩墓M3出土一件人形纹铜簋。内底刻绘图像,图像上部类人形,头部较明显,扁圆形脸、圆眼、有双耳。发掘者定年代为春秋时期。

1979年,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出土一件铜盔。两面阴刻有人形纹,人面清晰,倒三角脸,眼鼻嘴均为三角形。发掘者将其年代定为战国中期。

3 C类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20件青铜人面具。以K2②:153为例,人面方形,宽颐粗横眉,立眼蒜头鼻,阔口长耳,耳垂有一圆孔。年代为商代晚期。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一件双面神人铜头像。中空的扁平形双面人首造型,两面均有内空的圆突目,竖耳上尖,高颧张口,两侧口角上翘,露齿上四下八,除下犬齿外卷似獠牙外,余皆作长方的铲形。年代为商代。

根据上面已发现的材料,可以得出商周时期南方地区人面纹铜器的分布、器形等规律,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整体而言,人面纹铜器在南方各省几乎都有分布,主要发现于广西、湖南等地区。器形多样,以铜剑为主,此外也有戈、铃、鼓、铙等。

A类人面纹主要以扁莖斜肩铜短剑为载体,这种人面纹扁茎短剑体形短小,剑身呈柳叶形并与长方形扁茎连铸,无格,茎上有一至两个圆孔穿,剑身本部阴刻相似或相近的人面形象。出土于两广、湖南、江苏、云南等地区,年代从西周中晚至战国时期。关于人面纹短剑的渊源,一些学者做过相关研究,目前有多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其是南方文化遗物,如徐良高先生提出“剑身均为扁茎柳叶形,饰尖耳人面形纹饰。学术界多认为带有这类纹饰的铜剑属南方文化特色遗物,如巴蜀文化或吴越文化”;也有学者认为是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器物,如李龙章提出扁茎剑的流行除湖南、两广越墓外,在中原、江汉和吴越地区也有发现,以中原地区所见最多。从形式上看,扁茎剑应是在柳叶形剑基础上规整化的结果。李伯谦先生也认为扁茎剑应起源于关中地区西周早期的柳叶形剑,湖南、两广地区最初出现的扁茎剑是两周时期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产物;还有学者认为人面纹短剑作为柳叶形剑的一种特殊形式,西周早期发源于中原地区,到西周中期以后,该类剑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这里气候湿润、水域广大,植物茂盛,不宜车战,更适于步兵作战,因此,青铜短剑在吴越之地得以迅速普及与发展。由此可见,人面纹短剑的分布也体现了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流。除了铜兵器,A类人面纹还被装饰于乐器上如铃、錞于、铙等,这些铜器应当属于青铜礼器的范畴。B类人面纹铜器的器类、分布情况与A类相差不大,这类纹饰虽是人形纹,但人物的身体四肢形象被弱化,人面才是突出的主体。C类人面纹铜器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人面形象被立体化、夸张化,带有更为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还是新干大洋洲的神人铜头像,相关研究论述均较多,在此不做赘述。

上述这些铜器上的人面纹有的生动逼真,有的简单抽象,应该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学者提出,青铜兵器上的人面有可能是氏族祖先或他们崇拜的英雄武神式的人物,作为随身携带的短剑上的这些神灵式人物,可以随时帮助自己辟除邪崇,克奇致胜,免受伤害。青铜乐器上的人面纹同器物本身一起象征着商周时期的“礼”,大禾人面方鼎、泉屋铜鼓以及C类人面纹铜器则明显有着特殊的宗教含义。

猜你喜欢

短剑人面铜器
朝阳县博物馆藏青铜短剑简述与认识
俄海军退役军官可终身佩戴短剑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铜婚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寻找魔法短剑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北也门人的犀角柄短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