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研究

2020-03-27孙延侠

卷宗 2020年3期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价值观

孙延侠

摘 要:中学道德与法治建设事关中学生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道德与法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原则,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如何从规则、文明、公平、正义的角度,构建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以求传达社会正能量,培养社会接班人。

关键词:价值观;初中;道德;法治;部编版

编者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入绘本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一个个生动直观的绘本故事为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在学生、教师中广受好评。好的教育是融入生活的教育,文章通过解读该教材的主要内容,结合具体的课程案例,浅析“规则”、“文明”、“社会”、“责任”等内容的含义,探究构建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的办法。

1 规则是处事的准绳

1.1 法律法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近年来,未成年杀人案时有发生。许多学生听说了“未成年保护法”之后误以为“未成年犯案是值得原谅的”。这是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有失偏颇。当今中国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关年龄、性别、身份。法律法规是每个人不可逾越的底线,是社会健康运转的机制保障,而不是刻板的铅块字。老师在课堂教授法律知识时,不应该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法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法的意义。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是从生活的细节入手,鼓励学生对法的意义进行探究,自主思考。法是社会契约的化身,是治理国家的重器。法在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保障人们的生活,伴随学生成长,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原始社会没有“法律”的概念,社会形成之初,由统治阶级开始率先创建“法律”的概念,法律发展至今,已然形成了一种社会契约。社会中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愿意割舍一部分自己的利益来换取集体的利益,这才构成了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社会集体共同努力,社会才会越来越稳定、繁荣。

1.2 规定是行为准则

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习《校规》、《班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遵守的规定。将来,随着学生成长,走上工作岗位,也都需要遵守各行各业的规定,用以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课文中,有四张生活缩影:第一张是机场安检口,冗长的队伍,井然有序,等待安检员安检;第二张是纺织工厂内,纺织工人身着规范制服,操作规范流畅,严格按照操作流程生产产品;第三张是大都市的十字路口,车水马龙,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等井然有序地等待、出行;第四张是公共场所内,人们严守公共秩序,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以上四张图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极具代表性,分别体现了企业、交通、公共场所等地区的社会秩序,从生活的角度告诫学生,在社会中需要遵守规定,规定是行为的准则。相反,如果在社会中不遵守规定,出行会混乱、企业会崩溃,社会发展难以维系。

2 传递文明的种子

2.1 文明是宝贵的品质

每个人的成长、生活都离不开社会,我们在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社会中与人相处需要讲文明、懂礼貌。八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一章《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描绘了两个情境:场景一是周末清晨,一位名叫李铭的男孩和晨练的爷爷打招呼相互问候;场景二是李铭与妈妈到菜市场买菜,卖菜者言西红柿是合作社自己种的,品质有保障。在社会中,人人之间和谐共处,商家文明行商,买家的健康权益得到保障,这样的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相反,当学生抛弃学生的本职任务,游戏课堂、考试作弊,种种不文明行为扰乱社会风气,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还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由于网络没有实名认证,网友的发声趋于情绪化,扰乱网络环境。在网络的照妖镜下,呼吁社会回归文明、回归理性更为重要。以《合理利用网络》一课为例,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合格控制时间使用互联网外,更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要求学生面对网络言论理性思考,切记盲目跟风,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2.2 文明的核心是尊重與爱

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是对老人的尊重与爱;关爱草木,不随意踩踏,是对自然的尊重与爱;关心家庭,为父母分担压力,是对亲情的尊重与爱。正如课文《我爱我家》中的教育,爱是最大的文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递爱,让学生感受爱。从父母不辞辛劳的工作中,感受到父母对子女不计回报的爱;从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中,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深情之爱。只有学生感受到了爱,才会学会承担。在家中帮忙扫地,表示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是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在校努力读书,表示自己对老师的爱,这是对自己未来的承担,在不断的交互中,爱不断传播扩散,世界也将成为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3 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瑞典少女格丽塔在世界范围内呼吁环保,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抛开格丽塔的言行,从青少年的角度分析格丽塔,她以维护世界环境为己任的心态值得大家学习。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是过家家,教师需要让学生从内心理解认同,构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地球村的多元面貌:中国乌镇里,迎来送往接待了多国的游客;意大利米兰是时尚的都市,由各国著名设计师和模特联合举办的时装秀正在进行,同时,直播的镜头切至世界各国;同时,巴西里约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办夏季奥运会,全世界的运动健儿同台竞技,中国斩获一枚金牌;坦桑尼亚一家三口正在观看中国电视剧,学习汉语。从多个国家的视角展现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世界的开放、自由、友好。我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是我们同处一片蓝天,我们来自同一类祖先。只有当人们明白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连结,才会产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以澳大利亚连绵四个月的山火为例,即使澳大利亚是一个独立的洲,与亚洲、美洲隔海相望,但是澳大利亚连绵的山火将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愈加严重,物种多样性进一步受到影响,长远看来,甚至威胁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学生是时代未来的希望,肩负一个时代的责任,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才能让学生在未来面对一个个的社会难题时,做出理性、责任的选择,不负时代的重托。然则,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是与生俱来或者突然生成,需要从小事做起,一步步累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无止境,《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简单的重点知识的背诵,需要学生真正理解“规则”、“法律”、“社会”、“文明”、“责任”、“使命”等关键词,文章结合具体的课文案例,以培养文明、守法、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中学生为主旨,从当今时代的实时案件出发,在解构课文内容的同时,赋予更深刻的时代意义,希望能为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赵四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4):174-174.

[2]李红梅.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9,(34):38-39.

[3]姚建定.2018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与信息化应用探讨[J].中外交流,2018,(44):82.

[4]付小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速读(下旬),2018,(7):152.

[5]潘兰兰.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谈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239-240.

猜你喜欢

部编版初中价值观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