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2020-03-27陈晓琳陈昌军

卷宗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启发性思政课

陈晓琳 陈昌军

摘 要: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即政治要求须通过灌输来传递,但灌输不是“填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思政课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可见,思政课可以利用“问题”为载体,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相统一。而PBL正是以问题为导向,尝试将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有效教学方法PBL融入思政课改革,既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又能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向;PBL;思政课;灌输性;启发性

灌输与启发相互交融,启发是实现灌输的有效形式,灌输是启发的目的与归属,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才能全面落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实现这两者的统一,需要思政教师不断进行探索,笔者尝试将PBL教学法融入教学进行研究。

1 深刻把握思政课教学中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基本内涵

所谓灌输,是输送和注入的意思。1844年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灌输”的概念,列宁对 “灌输论”做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组成革命政党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觉悟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在当今,灌输是指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

在新时代,社会上的各类思潮多元发展,要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思政课就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灌输性这一本质属性,即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使他们时代新人。

所谓启发,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开导其心,使之领悟。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教学效果微乎其微。思政课坚持启发性原则,就要运用启发式教育的方法,不断以问题为载体和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灌输过程本身要得出的结论。

思政課教学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就是在坚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的根本立场和目标下,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理念,改变“满堂灌”的现象,科学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入心入脑,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外在灌输向内在教育的转化。

2 PBL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

“PBL是指教师精心准备和预先设计特定的问题,指导和组织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辩论和讨论中得出结论,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1]

PBL与传统单一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传统的方法中,教师是主角,以输送前人的经验知识为主,而学生是配角,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也就难以改变“抬头难”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恰好PBL的问题导向能改进教师一味灌输的现状,通过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1 PBL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教育部在对全国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后,提出了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热情的现象长期存在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思政课“抬头率”偏低是直观的反映。究其原因,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直接的因素。

长期以来,思政课缺乏吸引力与思政课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这种方式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制约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而PBL可以改变教师垄断课堂,信息传递单一,灌输效果较差的局面,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进行问题分析和信息加工,学生由被灌输的对象转换成主动建构者,这种探索和思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由此不难看出,PBL通过问题导向,能助力思政课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2.2 PBL能够帮助学生内化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能在生活中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但长期以来,思政课不能让学生彻底信服的困境一直存在,学生对思政课有着“洗脑课”、老师“一家独唱”等刻板印象。

众所周知,价值观的培育,绝不是简单的灌输就能达到,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进行知识建构才能实现价值观的习得,再加上现代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思政课必须启发学生思考,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灌输,做到“润物细无声”。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PBL不是直接给出观点,要求学生简单的记忆和接受,而是注重学生的内化,把观点和结论放在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之后,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实现学生从知到情、意、行的转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见,PBL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助力思政课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生成和内化,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3 PBL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现实境遇与实现路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PBL是一种源于西方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与我国的教育现状也有一定的差别,将PBL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操作中也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从传统的传授式主角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导演,学生要从被动接受的观众变成主角,而许多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而不愿意主动思考,这种师生互动对老师和学生的素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需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在课程开始之际颠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和态度。

思政课教学中要实现灌输性与统一性的相统一,一方面要克服现实存在的困难,一方面也要把握其操作的关键要点。笔者根据实践教学总结出PBL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核心问题:

3.1 问题的设置要处理好思辨性与灌输性的关系

“有效的问题能够搭建支持学生学习的脚手架。”[3]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因此科学设计有效问题是PBL教学的核心,如何通过问题,将思政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课的灌输性与启发性有效统一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问题设置要遵循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原则,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教师要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中寻找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直面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再将知识结构融入到一系列的问题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增加学生参与的动力。

其次,问题设置不能过度凸显灌输性,要确保一定的思辨性。问题不是“简答题式的封闭性理论问题”,比如“同学们知道中国梦是指什么吗?”学生直接从课本找答案就可以回答,这种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削弱思政课的亲和力,难以引起共鸣和回应。

最后,问题设置要确保一定的灌输性。思政课与其他科学不同的是,它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我们要“在马言马”,问题的设计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因此,教师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挖掘与灌输性下的意识形态立场下的相一致的内容来设计问题,例如,在学到“职业道德”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凉山救火英雄”的社会现象进行问题设计,在讲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党与政府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职业精神,在问题的设置中,尽量往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方向引导。

3.2 问题的分析要处理好开放性与灌输性的关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思政课堂中,大学生认知不够理性,思维比较灵活多元的特点都会给问题的分析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问题是导向,不是目的,通过启发性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将PBL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归属。

传统课堂中,教师进行灌输,基本上所有内容都符合教师的预设,答案教师早已心知肚明,相反PBL强调的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进行问题的探索,给与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接受的文化也比较多元,有可能会因为问题的开放而偏离主流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确保灌输意识形态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3.3 教学评价要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教学评价起到重要的反馈作用,是检验PBL教学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来评价PBL课堂,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大刀阔斧推进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PBL教学评价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方式进行科学评价,把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的点评结合起来,PBL强调学生的过程性参与和发展,所以需要对学习过程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与反馈,“PBL的教学效果主要从能力提高(40%)、知识获得(20%)、合作情况(20%)、学习态度(10%)、成果完成状况(10%)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并且这种反馈要及时,才能让学生及时得到可持续的改进。

尝试将PBL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通过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灌输过程本身要得到的结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思政課的说服力,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当然,一个教学方法的适用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之外,还需要考虑学情,每位思政老师都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改良,让方法“为我所用”,从而推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朝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5]。

参考文献

[1]王小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法新探——PBL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2009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2]王智莉,徐锋.“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理论观察,2018(4).

[3]祝燕芳,中学生物实践活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文艳平,秦国杰.PBL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陈晓琳,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思政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陈昌军,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启发性思政课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