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尊女卑文化用词上的性别差异研究
2020-03-27步海霞
步海霞
【摘 要】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蕴含且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分析男尊女卑文化用词上的性别差异,让人们看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并正视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男尊女卑;文化;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219-01
自古以来,因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在汉语的用词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古代,男性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多使用“贱内、糟糠、孩他娘”之类含有贬义的词语。而女性在称呼自己的丈夫时,多用“老爷、良人、郎君、官人”之类含有褒义的词语。在现代,尽管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大男子主义也是很盛行,这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定型观念,在深层次上透露着“男本”思想。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中,书面上能够区分性别的是“他”和“她”。但特指男性的“他”同时也可以指女性。一般情况下,在不能确认性别时,人们习惯“他”,而不用表示女性的“她”。如:“她的裙子很有民族特色。”和“他们去参加会议。”此外,一些专指男性的名词,如“子孙、子弟”也包含了女性,炎黄子孙、子孙满堂、干部子弟等。不管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都可称为“弟子”;某些行业的老师不管是男还是女都可称之为“师傅”。如开山弟子、关门弟子、出租车师傅等。这些都反映出用表示男性的名词或代词来泛指男性和女性,这似乎是个很普遍却又不平等的现象。
在汉语中那些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职称、官衔等,如用来代表男性,则通常直接用该词,而女性担任这种职务或具有这种称号,则往往在职务、职称或称号前加上女性标记,如女博士、女教授、女作家、女科学家、女司机等,细心的人可能还会发现,在一些正式的重大会议或委员会委员的任命中,通常在女性的名字旁用括号注明“女”,以表明代表的女性身份。
汉语里指称男性和指称女性的词的不对称性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又称“缺环儿”。汉语中某些词特指女性,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指男性的词,如男老师的爱人我们称之为“师母”,却没有相应的词来称呼女老师的爱人。男子在妻子去世后再婚称“续弦”,其新妻称“填房”,却没有相应的词指寡妇再婚以及她再婚的丈夫。另外,如“长舌妇”“母夜叉”“泼妇”“水性杨花”等都是专指女性,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指男性的词语。汉语中的“贞”和“节”两个词也是为女性准备的。汉语中有“贞女”“节妇”,却没有“贞男”“节男”。这些用来指称女性的词是站在男性的认知角度产生的,在深层次上也透视着“男本”思想。
表示男女的词在同时出现时的前后分布顺序,也能够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不同认识和不平等待遇。汉语中很多在表示男女的词语并列出现的情况下,遵守的一般是“男先女后”的顺序规则,如:男女、夫妻、夫妇、父母、子女、公婆、兄嫂、祖父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才子佳人、男婚女嫁、男耕女织、夫唱妇随、郎才女貌等。
而女性地位提升的同时,却又因为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女性地位并未与男性地位完全齐平,加之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由此引发了“娘”字意义价值的转变。如当下流行语“女汉子”被认为是褒义词,可“伪娘”就是贬义词。女性身上具备的男性特质是一种提升,反过来,男性身上所拥有的女性特质是一种贬值。在现实中,人们对易于接受“女汉子”的称谓,并展现出了赞扬的态度。而对“伪娘”的接受程度很低,并展现出了贬低的态度,原因可追溯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熟语作为特定的汉民族观念意识的产物,既存在着性别差异,又表现出大男子主义的封建思想和男尊女卑的性别观,体现出厚男薄女的倾向。如:“英雄救美人”“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男不和女斗”“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夫唱妇随”“妇人之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红颜祸水”“寡妇门前是非多”“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三个女人一台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大不中留”“最毒不过妇人心”“头发长见识短”“婆婆妈妈”“残花败柳”“女子无才便是德”“进得厅堂入得厨房”等等。
人有男性、女性之分,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差异。就此问题而言,社会语言学认为其原因是受千百年来封建父权主义的影响,社会对妇女的能力价值、行为方式等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最终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文化定型面进入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这不仅仅是语言使用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定型意识的反映。进一步说明了人们潜意识里的定型观念一般都认为有名望的专家、有地位的官员应该是标准的男性。另外,还有一些词语“女流氓、女贼、女烟鬼”等等,类似的说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一一举例。
参考文献:
[1]夏晔.从汉字中看“男尊女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2).
[2]别样红.对“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10).
[3]曲宁宁.从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汉代妇女理论转向及其成因探析[J].思想戰线,2016,42(02).
[4]闫娟.我国女性称谓中所体现出的男尊女卑[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