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更多高校成为黄河治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2020-03-27毕雪燕

新闻爱好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播高校

【摘要】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中华民族与黄河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治理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将其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情感陶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高校建成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高校;黄河治理文化;传播;重要阵地

一、黄河治理文化内涵丰富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民族,但同时也是一条害河。黄河治理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黄河宁,天下平”,纵观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治水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灾害作斗争而不断前进的历史。[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2]大凡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

黄河治理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治水精神、治水方略、治水经验、治水教训等。大禹制伏黄患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治水精神;商汤把自己当成“牺牲品”献祭神灵为民舍身来祈雨的佳话;汉武帝亲临瓠子口治河现场,指挥堵口成功,开兴利除害先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利在当代、名垂青史而导致灭国的悲叹;清代管理者高度重视治黄,但“频年修治,频年冲决”却留给我们一些教训。这些都属于黄河治理所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他们将来从严治党、加强党建、解决治国理政等相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二、黄河治理文化传播势在必行

(一)有助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史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变迁,滋养丰富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绵延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中,与之“同向同行”,对于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立德树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黄河文化的育人功能应该充分挖掘、合理运用,与课程深度融合,打造“有高度”“有温度”的课程,有助于使知识教学指向“人的成长”,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增强对其思想启迪、情感陶冶和价值引领。

(二)有利于竭诚为民、担当奉献精神的传播

历史上治理黄河成功的政治家大都能树立“民为邦本”的意识。如大禹治水受命于危难之时,他不因父鲧被诛记仇辞命,而是以公众利益为重,竭尽全力治理水患。《吕氏春秋》中记载:他与涂山部族之女结婚才四天就奔赴工地。《史记》亦云:“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3]其间生了儿子启,他也未能去看一眼。《尚书》记载“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说他劳而忘身,率先垂范,始终奋战在治水第一线。在当时生产力、科技、交通等都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大禹秉承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民族至上的思想,在治水13年的过程中,他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公而忘私,一直战斗在治水一线,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他积劳成疾,指甲脱落,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行走困难。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种励精图治的治水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4]如果能够把他的故事搬进课堂,会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奉献品格和价值取向。

(三)有利于反腐倡廉、吏治清明思想的传播

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下,水利作为资金和人力投入密集的工程,通常只能由国家来组织实施。作为具体组织实施者,官吏的责任心、清廉和治理能力等决定了水利兴修的成败。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和处罚机制,投资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无法避免吏治腐败。这个毒瘤甚至阻碍了治河的顺利进行,进而导致河患频发。清代有“黄河决口,黄金万斗”的说法,治河经费成为官吏眼中的唐僧肉,官吏们乐于从事治河。清雍正时期的治河总督齐苏勒奏称:将领去银营私肥己,兼以请银之时转详之道员,批发之总和各扣十分之一二,以致领银入手已耗十分之五六。治河经费层层盘剥,经过道员和河总的克扣,贪污治河经费至少已经有五六成。还要再经过各级治河官吏的层层盘剥,真正用于治河的费用可能还不足两成。雍正年间,雍正素以吏治严苛著称,到了嘉庆后,治河克扣更甚。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曾受李鸿章之邀,考察黄河水利情况。在分析清政府治理黄河水患收效不大的原因时说:中国河吏是有能力的,尤其精湛于保持河道不断被维修……官吏贪污,玩忽职守是治河形势糟糕的根源,也是治河无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吏治的极度腐败,各级官吏凡与治河有瓜葛者,无不要从黄河决口的巨大灾难中借机贪污,于是黄河在修治以后仍不断决口竟然成了他们私利的来源。[5]相关官吏在治黄过程中的腐败行径给我们治国理政敲响了警钟,我们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少私寡欲,做到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够坚持自然公平与社会公平。

(四)有利于历史经验教训的记取

水利工程兴修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要考虑国家和百姓的承受能力,否则就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因为耗资巨大,老百姓苦不堪言,因而成为一件利国而灭国的事情。隋朝初年,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休养生息的阶段,全国人口不满5000万,去开凿运河的人就达300多万人。為追赶开挖运河进度,河工长期把下肢泡在水中,有人甚至下肢生蛆,导致河工大量死亡。为解决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甚至抽调妇女从事开河。隋炀帝好大喜功,在挖掘运河的同时,还三次征伐高丽,穷兵黩武。不断的盘剥和永无休止的劳役超越了百姓承受的底线,百姓走投无路,社会矛盾严重激化。于是,治水所集聚的劳动力转化成起义的力量。运河凿成七年后,隋炀帝被杀,隋王朝随之灭亡。

清朝全盛时期,丰年全年税收征收4000万两,而治河几乎消耗三分之一,因此搞得国力衰竭,百姓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加剧。仅乾隆六次南巡的33年间,每年因治水消耗的岁修银平均在三百万两以上。正如《御制文二集》所言“河工关系民命,未深知而谬定之,庸碌者惟遵旨而谬行之,其害可胜言哉”。

(五)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理念的有效传播

大凡治水成功者均能够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治水思想和理念。以大禹治水为例,据《国语》记载:“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大禹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经验教训,便改制出新的规则,“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在审慎把握地势、水文的基础上,提出“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略。即他能够尊重自然规律,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性,改用疏导,发明了疏导与筑堤相结合的技术才使治水成功。禹疏导洪水入海以后,很快把治水的主要工作放到农田水利建设上了,开辟出沃野良田,又在沼泽地筑堤贮水,聚成湖泊繁殖百物,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孟子》记载:经过大规模“治水平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所包含的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与哲学智慧,受到后人的重视。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启示,值得借鉴。

(六)新中国的治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明证

古代的治河大多着眼于洪水处理,而治理黄河、除害兴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夙愿和梦想。古老的黄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获得了新生,使黄河岁岁安澜,水利事业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了12次大洪水。毛泽东主席先后于1952年、1958年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黄河,筹划治黄战略。70年来,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使黄河沿岸变成高产良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使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河治理的奇迹,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手上实现了。把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就搬进课堂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子们的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为早日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力量源泉。

三、让更多高校成为黄河治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中华民族与黄河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治理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6]将其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有助于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情感陶冶。所以,要把高校建成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阵地,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长远大计。

在高校进行黄河治理文化传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一)让更多的教师率先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专家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使命,还要通过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其道德品格、人生修为,因而现在需要有更多的教师率先成为掌握黄河文化的专家。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自己专业领域里的专家,但是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却不深不透,对于黄河治理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传播黄河文化的育人观念、责任感不强,缺乏教师应有的黄河文化素养和育人的使命感,这是把高校建成传播黄河文化重要阵地的极大障碍。所以,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师学习黄河文化的任务尤为紧迫。

可以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黄河文化的集中培训,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传播黄河文化的教师队伍。师德的力量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和广博高深的知识面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就难以教人、育人。黄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高校教师应该广泛汲取黄河文化营养并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去传授,这既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问题,也是完成教师育人工作的首要条件。

(二)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在不同的课程中融入黄河文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无论是专业课、基础课还是思想政治课、通识课,都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理想、追求、动机、兴趣爱好、思想状况、思维特点、接受心理,把黄河文化融入不同的课堂,让不同学科的课堂都成为传播黄河治理文化的平台。讲好治理黄河的故事,传播好治理黄河的文化。

在水利专业的课程中,可适当加入水利工程由来、治水思想创新等内容。如”水利”一词出现在汉武帝亲临瓠子口堵口成功以后,水利建设为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当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壮哉,水之为利害也”“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完整提出了水利具有兴利、除害的概念,从此“水利”一词就具有了灌溉、航运、防洪等含义。虽然这只是对“水利”一词的解释,但是明显增加了课程思政化的内涵,丰富了育人环节。

另外,我们还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多媒体、视频、慕课网等优质的网络资源,提高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度和质量。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传播黄河文化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课外文化活动,学子们强烈渴望能够在校园文化中获得有益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启迪,并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我们要学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去引导大学生解读人生困惑,解析社会问题,使他们可以从校园文化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合理解释和富有哲理的启示,学会观察社会,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7]我们只有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主动参与,积极推进、吸取黄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够把黄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阵地,把高校建成传播黄河文化的坚强阵地,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校园文化内容广泛、传播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歌舞比赛、话剧表演、小品展演、动漫设计、微视频制作等。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传播活动,如进行黄河文化知识竞赛、排演表现大禹治水的歌舞节目《大夏》、商朝开国之祖商汤祈雨的大型乐舞《大濩》、汉武帝瓠子口堵水的话剧等,相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可以使更多的高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

[本文为201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立项计划——“黄河流域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YYZD-22)的中期研究成果;河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工作室、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SJGLX289)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人民日报,2019—09—20.

[2]潘子荻.河南考察,习近平提出了哪些重要要求?[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9/20/c_1125017593.htm.

[3]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431—435.

[4]朱海风,等.南水北调工程文化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6—152.

[5]李娜.胡佛论黄河水患治理与清王朝的覆灭[J].史学月刊,2014(5):62—67.

[6]李洪良,周冀宁,吴军.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创造力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6):86—89.

[7]李华,卫国峰.从传播学的角度浅谈水文化在我国的传播[J].北京水务,2007(6):87—90.

(毕雪燕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教授、高级编辑,教育部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化传播”方向访问学者)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传播高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