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个维度的中国化演进
2020-03-27郝雨郑立蓬
郝雨 郑立蓬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更加繁荣和深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极为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尤其对于新媒体发展现状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推进与创新。在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及其中国化发展进行总结,从“实践—理论”的中国化深入、“开放—融会”的中国化拓展、“系统—整体”的中国化建构、“价值—意义”的中国化创新这四个维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整体发展脉络,以一个新的视角观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及其相关研究的历史进程,并提出进一步深入和推进的期待与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自19世纪形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日益活跃,研究维度趋于多样。为了更加精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深入研究,本文从四个维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结构性关联及其深化研究的拓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理论”维度的中国化深入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实践性,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首要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从社会现实中人的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践哲学,因此与其他形式的哲学有了巨大分野,并在哲学高度上给出了实践概念科学解释。因而,“源于实践”显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构成之一,甚至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大厦的基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系中,是首要的一大特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观点具体表现为:第一,新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生成的理论来源,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完全是实践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奠基者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自身从事的革命报刊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对新闻宣传一般规律的认识,并依据其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总结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闻宣传方法和理论主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雷跃捷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实践细分为物质性的新闻实践和观念性的新闻实践。“物质性的新闻实践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的新闻报刊实践;观念性的新闻实践则指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观察、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现象的实践。这两种实践活动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共同推动了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2]。当然,这一表现不仅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建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时代。从历史上看,当俄国面临通过创办机关报来建党这一迫切问题时,列宁及时提出了“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在当时极为独特的论断;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胜了法西斯主义,面临着经济建设的迫切任务时,列宁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一系列思想。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积极探索和开辟革命道路,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中国共产党人也同样逐渐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如关于新闻的党性立场、导向作用、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面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时,思想理论界及时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思想,因此,也同样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实践性的重要一脉。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根据新时代条件,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作出重大判断。可见,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征坚信不疑,并始终坚守。雷跃捷认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闻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推向了新时代的新境界。同时,他具体指出这一“新境界”包含了三个鲜明特征:一是按照新闻实践活动遵循“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规律的发展;二是按照新闻实践活动遵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辩证统一规律的发展;三是按照新闻实践活动遵循“真善美”辩证统一规律的发展。[3]在对这三个特征的阐述中,再次强调了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因而,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革命报刊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新闻实践,更是大大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持续发展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得以不断完善和深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实践服务。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其所创建的新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中所作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所在。它给哲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任务,即不仅要在实践中说明世界,还要在实践中改变世界。而这一观念同样能覆盖到新闻实践层面。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实践的产物,其更重要的价值是指导具体的新闻实践,努力解决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对此,习近平在一次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4]。所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者之魂,将其作为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以至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至关重要。
从实践性维度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必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贯彻落实实践第一性观点。具体来说,第一,新闻生产与传播素材应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第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总结了延安时期新闻实践的核心理念,奠定了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前提假设与研究路径。该文指明了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陆定一认为,脱离“事实第一”的原则正是“资产阶级新闻学”和“法西斯新闻学”的根本缺陷。那么可以说,摆正实践第一性,认清新闻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在论述实践性时指出,“实践是经典理论的基石”,凡被实践证明产生坏的效果和反复受到人民质疑的观点,不是丧失了真理性,就是让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担当不能单独胜任的揭示规律的重负,在理论上出现种种破绽。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性使得“任何实践都能验证这种新闻观的真理性”[5]。经得起实践检验,并且也经得起时间检验,才是具有真理性的新闻观,在这样的标准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确经得起雙重检验。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放—融会”维度的中国化拓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非常注重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并且融会不同时代与时俱进的实践和理论来充实发展自己。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程,就是极好的事实证明。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及其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理论奠基过程中,一开始也曾经吸取了一些资产阶级新闻学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成果。如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报刊的批评和监督功能问题,以及新闻自由问题等,就是借鉴了一些资产阶级新闻理论成果。[6]当然,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最重要的品质和风格就是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所以,尽管是在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也完全能够把握和揭示其理论实质,有弃有留。“具体而言,马恩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将哲学改造成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他们将欧文、圣西门以及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予以保留,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们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形成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峰。上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实根底和丰厚底蕴。”[7]
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者,在思想形成过程中也都批判地利用各类已有的思想成果。复旦大学教授童兵分析说,列宁从青年时代起,就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为了吃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列宁还注意阅读马克思、恩格斯与之论争的对手的著作和报刊。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童兵还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久影响。“毛泽东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汲取许多有生命力的遗产,作为从事报刊活动、形成新闻观点的营养。”[8]
历史证明,开放促进发展,保守必然衰亡。对于一个理论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倘若固守自己的理论范型,尤其是不能对新事物进行与时俱进地思考和研究,对于新的理论学说加以批判和扬弃,那么其很有可能会悖离时代的轨道,丧失理论的当代价值。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和反思批判的思维,吸纳着各种科学合理的新闻思想、新闻观念。习近平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9]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中继续发扬光大,必然需要同整个人类社会建立联系,积极接纳、吸收其他优秀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放性的问题上,我国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从全人类发展的视角观察问题,建构起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体系。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把“世界交往”视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对‘世界市场—世界交往的考察,他们不可能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其命运会与他们之前和同时代的空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殊途同归。”[10]陈柯楠具体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从全球视角来观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唯有摆脱狭隘的传统思维才能更清晰、客观地思考与解答问题;另一方面,诚如马克思所言,“工人没有祖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确定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具有本质上的国际性。[11]因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生、发展与其全球化的开放视野是分不开的。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紧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现实问题,展示了理论的历史理性及普遍意义。
此外,国内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丰富创新。其中,第三阶段即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整个发展脉络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之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者、发展者们一串省略号,而不是句号。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持续发展和大量成果。可以说,开放与融会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根本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整体”维度的中国化建构
根据前两个维度的研究,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直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构成,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简单拼合而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和体系有着严格的科学性,有着严谨的整体结构。每一历史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都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系统性理论前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结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系统—整体”性特征。
所谓“系统—整体”性,是从传统系统论的视角,强调部分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统一以及整体的意义。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整体性相对而言更加契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系统化、体系化的高度统一体的特性。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整体性,童兵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因此,其集中探究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包括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的本质;对立统一法则制约新闻传播机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原理规定新闻事业的性质;人民的历史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12]
在理解“系统—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性时,要秉持科学的态度,不仅要避免理论体系脱离时代,还要避免具体观点脱离整个体系。对于后者,刘建明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单独任何一个观点脱离整个体系都会陷入谬误。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章引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词句而删掉更为重要的论述,就会误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3]由此可以理解,既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系统—整体”的,那么其全部观点都不是孤立和独立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晓红等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其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核心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14]并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坚持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前提,如果放弃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正确舆论导向就无从谈起,人民的利益无从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新闻事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新闻事业背离了人民,就背离了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背离了新闻事业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新闻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两条路径,不可偏废。[1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对这四种核心观念的基本逻辑关系则有更为清晰、明确的阐释:“党性原则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观念,是统领性观念;“人民中心观念”是新闻“为了谁”的观念,居于核心地位;“新闻规律观念”是根基性的观念,是新闻宣传的必然要求;而“正确舆论”的标准就是符合党性原则、符合新闻规律、符合人民利益。因此,杨保军总结道:“作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四大基本观念本质上是统一的。”[16]
“系统—整体”性特征告诉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不能任意抓取其中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我们既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分析其新闻思想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揭示其本质的、内在的丰富意涵,发现整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化发展中的历史完整性。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价值—意义”维度的中国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性、开放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创新性。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思想家。首先,他们实现了整个哲学史以及人类思想史上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一向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质。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认为,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重要的是探究其发展创新的规律。因为创新才是它的生命力和不竭动力。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有其自身的逻辑或规律性,它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实现:第一,不断地提出和发现问题,“正确地提出和发现问题,向来是推动理论发展创新的首要前提”;第二,勇于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評,不能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不变的“真理”;第三,能够坦然应对挑战,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是在论战或应对挑战中深化和发展的;第四,善于吸收相关领域的有益研究成果。[17]丰子义所提出的这四种理论创新的实现方式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且不难看出,这四种方式本身也体现了理论形成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其次,他们注重实践创新。恩格斯指出,无论是党的工作者还是党报工作者,都必须随时注意斗争条件的变化,了解群众的看法。根据“活的、经常变化的需要”去寻找适当的法规,从而更加正确地、富有创造性地阐述党的纲领。[18]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具备一套完整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而又在不断发展的革命实践中积极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在新时代新媒介环境完全不同以往的新闻实践基础上,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的创新性,最重要的便是价值坚守、意义拓展、创新驱动三者的紧密结合。而中国化创新,主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创新发展。上海大学教授许正林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19]所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因而,具体到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理论思想的创新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价值意义研究方面成果显著。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吴汉全指出,以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陆定一、恽逸群、张友渔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新闻工作者,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进行了拓荒性的研究和探索,开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先河。其中包括对新闻的定义、性质及类别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自由观的形成等。对于“中国特色的新闻自由观”,吴汉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认为“中国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新闻自由具有相对性;第二,强调新闻自由具有阶级性;第三,提出新闻自由的真理性标准及民众利益原则。[20]
姚成得以时间为轴,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立场的奠基与建构、丰富与完善、强化与拓展做了系统的梳理,认为“把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旗帜和道路、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是新时期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立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其结合习近平“2·19”讲话中的一些新观点、新论断,阐释了习近平对党性原则的创新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新时代条件下赋予新闻舆论工作新的职责和使命,是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立场的新要求、新方向和新目标;第二,对党管媒体的范围进行了扩展,不仅针对党和政府主管主办的主流媒体,而且面向各新媒体;第三,在阵地建设方面强调不仅要巩固阵地、守好阵地,还要发展阵地、扩大阵地。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关于新媒体的一系列探讨和论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过程中顺应时代、大胆创新的体现。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面对新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江泽民提出要对互联网的双刃剑性质有理性认识,趋利避害成为基本方略。胡锦涛就互联网发展多次发表讲话,指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而习近平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关注,则是对当下新闻活动涉及的新问题的回应。他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21]
我国的这些创新成果充分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路径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相契合,也表明了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在坚持实践性、开放性、整体性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创新性。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整体性的基础上,只有以全球化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对新时代的新闻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科学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的未来多维度推进
早在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其与中国具体的新闻历史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带有民族性、本土性和当代性特点的理论话语。习近平新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永久生命力。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22]毫无疑问,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我国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念不会改变,不断拓宽、深入、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步伐会更加稳健地向前迈进。
目前,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积淀。尤其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出版发行。该书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中国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规范读本。这对于推动更全面、更系统、更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样本和出发点。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研究,要更加紧密地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新闻报刊实践研究相结合。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当时参与办报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丰富扎实的办报实践,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其作为一种指导新时代中国新闻实践的重要理论武器,能够为我国新闻史研究开拓新的视野。而且对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发展而言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与党的舆论宣传方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有些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是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的概念。其实,在当今更需要与新时代新媒体条件下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特征。当下,国内外新闻传播环境日趋复杂,各类问题接踵而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否能对新问题从理论上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存在是否有可能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提供新思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否能成为一套适用于多层面、多领域的指导理论?学界可在更加广阔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思考、研究和发展。
对于中国新闻理论界的发展,甘惜分认为要“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23]。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的现有问题出发,“回到马克思”,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好地走入当代中国的逻辑起点。它要求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脉络。它要求研究者集中零散的研究模块,對其进行打磨、黏合,构建较为完善的研究框架,从而促进新时代理论体系化、科学化。“立足中国土”明确告诉我们,践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依据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在进一步深刻理解、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原典的基础上,寻求契合当下实践需求的理论发展路径,切实凸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今,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大国博弈进入新阶段。我国需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多维度的研究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关键阶段,在更好地防范重大风险方面,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第四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ZDA219;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大学共同建设的新闻传播学院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雷跃捷.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与发展动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4):26.
[3]雷跃捷.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与发展动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4):27-30.
[4]童兵.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J].新闻爱好者,2016(4).
[5]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J].国际新闻界,2006(1):5-10.
[6]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记者,2001(5):27.
[7]丁柏铨,双传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2-3.
[8]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在今天的发展[J].当代传播,2014(1):38.
[9]新华网.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
[10]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9-57.
[11]陈柯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境遇与现代观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48.
[12]童兵.试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07-114.
[13]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J].国际新闻界,2006(1):5.
[14]张晓红,周文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中国化的演进及内涵[J].青年记者,2018(5):14.
[15]张晓红,周文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中国化的演进及内涵[J].青年记者,2018(5):14-15.
[16]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103.
[17]丰子义.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自觉[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25-26.
[18]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66.
[19]许正林,李芸.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当代维度与未来取向[J].现代视听,2011(4):11.
[20]吴汉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早期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4.
[21]习近平: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EB/OL].http://www.cac.gov.cn/2018-04/21/c_1122719824.htm.
[2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23]甘惜分.甘惜分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584.
(郝雨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立蓬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