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研究
2020-03-27张敏杜英
张敏 杜英
摘要:近年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康县在生态文明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文章从建设理念、目标、原则、类型以及措施等方面具体阐述康县模式的内涵,并简述康县的建设成效及启示,以期为其他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康县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目标,作为一个农村地区广阔、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 要完成“美丽中国”这一目标, 就必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2015年6月1日农业部参与起草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开始施行, 从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9个方面确定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就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提出了21项具体的量化指标, 规范了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标准,成为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也为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目标性、框架性以及技术性指导。
2013年12月, 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计划》 (甘发〔2013〕20号) , 从总体上对“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改善行动做出全面部署。2018年2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特别提出要继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建设内涵,提高建设标准, 健全管护机制,广泛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后出台《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项目审批办法》、《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验收及奖励办法》等制度,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扩大建设的覆盖面,截至2019年2月,350个行政村中,已建成的美丽乡村317个,达到全县村庄总数的91.7%。康县整合资源,立足现实,摸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建设经验,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
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所有材料基本都以宣传介绍为主,并且相互之间大多有重叠现象,真正从理论层面对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及成效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拟从理论上对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成效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能为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康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环境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巴山区南麓,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有耕地31.26万亩,林地339万亩。康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境内山多地少、河坝相连、土地分散、耕地贫瘠、空间狭小是康县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地形复杂,集中连片平坦的建设用地稀缺,决定了康县不适合采用整村集聚的方式建设美丽乡村。
(二)经济环境
康县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入不敷出,主要依赖于国家转移支付,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比重大,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典型的国家扶持贫困县。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只有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00元。财政困难,建设项目资金十分短缺,决定了康县不适合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来建设美丽乡村。
康县农村从康北、康中到康南,从公路沿线、河坝地带到高半山区,各地生产生活条件各异、生活习俗习惯不同、群众乡土观念浓厚,大拆大建以及整村集聚模式都行不通。因此,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只能因地制宜,灵活地选择美丽乡村建设类型。
(三)生态环境
康县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湿润,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全县现有森林约339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70.04%。县内有近百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之一,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宜旅游目的地”及“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称号。占有康南2/3面积的古老原始森林、阳坝镇茶园风光等景点景区,被称为“陇上西双版纳”。康县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适合建设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
(四)气候环境
康县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雨量充足,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生物种类十分丰富,被称为甘肃的“万宝山”,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西北蚕桑重点基地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康县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适合于建设产业培育型美丽乡村。
三、康县模式的内涵
(一)建设理念
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村庄特色和风格,坚持“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整县建成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全面发展理念,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 建设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整治村容村貌,更应该深入推动农村产业的培育与持续发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提升,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推动农村文明新风的全面创建。因此,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秉承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宗旨,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生态环境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文明的传承与保护。
1. 具体目标
以重点区域重点村建设为重点,把美丽乡村建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把整县按照生态旅游大景区来打造,在2020年前把全县行政村全部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生活富裕、生活品质高雅、乡风文明高尚、乡土文化繁荣、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方式先进、基层组织充满活力、群众普遍满意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2. 最终目标
把康县建成高标准的美丽乡村,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地区,从根本上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原则
在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依从以下原则:
1. 统一规划,全面惠及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做到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审批,没有审批不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县域发展实际来制定,形成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各项系列专题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2. 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根据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和群众自筹能力,按照以公路沿线优先试点,再由公路沿线向川坝河谷、由川坝河谷向高半山区、由高半山区向边远山区延伸的次序分阶段梯度推进,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建设层次和水平,确保建设一批就成功一批。
3.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浓郁的文化特色,在村庄建设上体现康南、康中、康北的不同风情,防止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4.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及物力。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康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从多个渠道筹建资金,包括上级列项、县级财政支持、扶贫整村项目、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单位援建、村民自筹等,形成项目资金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都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作为为农民群众谋实惠的项目,建设美丽乡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一定是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在发展中受益。
6.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美丽乡村建设要着眼于农村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地區,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解决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问题。
7. 严格标准,动态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制定科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以考核来促进和巩固建设成果,对已建成的村庄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建设成果良好的保持。
(四)建设类型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借鉴、山水风光与田园耕作相互融合,坚持因地制宜。在建设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异地搬迁型五种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的类型。
1. 生态旅游型
对那些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庄,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建设,充分尊重村庄原有的自然生态和风貌,发展农家乐、农家休闲旅游以及农事体验游等旅游体验项目,建设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41个,较典型的例如王坝乡大水沟村、城关镇凤凰谷村等。
2. 古村修复型
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重点关注基础设施的完善、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在保持当地自然和民俗的同时,充分探索和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如一些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区、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充分展现村庄的原始风貌。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古村修复型美丽乡村29个,其中较典型的如平洛镇的药铺沟村以及铜钱乡的铜钱坝村。
3. 产业培育型
对一些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建设档次比较高的村庄,立足于农业资源优势和传统的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扶持特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加强主导产业的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培育型美丽乡村。截止2018年9月,全县已建成产业培育型美丽乡村64个,其中,阳坝镇宋沟村因茶叶产业而闻名。
4. 环境改善型
对一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没有太大优势的村庄,重点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房屋改造、道路硬化、空地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干净卫生的环境改善型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环境改善型美丽乡村74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坝镇长坝村。
5. 异地搬迁型
对分散在高山边缘等交通不便地区,以及一些灾后原址重建困难的村庄,实施整村异地搬迁或者适度撤并集中布点,统筹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主导产业,建设异地搬迁型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异地搬迁型美丽乡村28个,比较典型的例如岸门口镇的青岗坝村以及何家山村等。
四、康县模式的建设成效及启示
(一)康县模式的建设成效
康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有效破解了农村发展中一系列的难题,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康县也连续四年在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1. 农民生活品质提升
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行,康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不断完善,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康县主要经济指标较建设之前都有大幅增长。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9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9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6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78元。
康县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解决了贫困农村脱贫致富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当地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全县呈现出村容村貌整洁、巷道院落干净、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新形象。
2.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在已建成的317个美丽乡村中,村村都实现了道路硬化,解决了村民通路难的问题;村村都实现了安全饮水,完成了村网改造工程,村村都建有综合服务中心、乡村休闲广场、超市、卫生所、理发店和阅览室等,逐步实现了美丽乡村中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项目全覆盖。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做到了“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突出保护原生态。康县已建成的美丽乡村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注重历史文化元素的传承,注重保持和体现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生态特色,注重建设样式、风格、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各项事业得以统筹协调推进。
4. 项目资金实现最大效益
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源,将各个渠道的资金聚集在一起,由财政、农办统一划定支出范围,使用资金。通过整合项目,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在一起,统一管理、规范使用,避免了项目资金“撒胡椒面”的老大難问题,有效发挥了政府投资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香菇资金的效益,充分显示了项目建设在美丽乡村建没中的聚合效应,极大地凝聚了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力量。
(二)康县模式的建设启示
1. 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尊重民意
尊重农民、放手发动农民、充分依靠农民,与农民一起讨论规划,这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康县的经验告诉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同时作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农民群众,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更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规划先行,城乡统筹
建设美丽乡村,规划是关键,康县按照不同的片区,实行“一村一品”,实现了接地气,顺民意,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实拥护。康县的经验告诉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依据当地特色来规划,要坚持规划与管理并重的原则,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推进、科学管理,打造社会和谐、管理科学、制度民主、城乡同步发展的美丽乡村。
3.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
美丽乡村建设量大面宽,康县以农业、林业、扶贫、环保、交通水利等项目单位为重点,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等各类资源,各项目单位、联村联点单位、联乡包点领导之间,形成了左右互动、上下联运、合力打造的运行机制,才使各种要素形成合力,在全县范围有效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全面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品位和质量。实际上,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涉农项目和资源,但在行业归口管理之下,这些项目资源没能够形成合力,使得资源的使用效果打了折扣。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整合资源可以实现“1+1>2”的效果,这也是康县模式最重要的启示,值得学习、推广。
4. 保护生态,就地取材
在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碎石块、旧瓦片、老农具、枯树根、竹片子等都成了建筑装饰材料,既实现了废物利用,又整治了村容村貌。这也启发我们,只要转变观念、用心去发现,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源到处都有。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坚持就地取材,降低建设成本。
5. 动态管理,强化监督
美丽乡村建设质量要保证,品位要提高,不能建了就丢,成果需要现固,方法需要推广,机制需要长期运转,才能保证已建成的点不返脏、不返乱、不返差、不返贫。康县为了做到这些,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靠实工作责任,坚持督促检查不走过场、不落俗套、不留死角,不是一味地大忽悠、雷声大雨点小,而是真抓实干、真查实看、敢于碰硬、不怕亮丑揭短,及时检查、现场点评、立即整改,这才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出了一大批精品亮点工程,带动了全盘工作及社会各项事业共同发展,实现了经济转型跨越,把美丽乡村真正建设成了群众满意、美丽幸福的新家园。
参考文献:
[1]崔峰.陇南康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混合模式调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0).
[2]马得旺,闫丽梅,满红.做足特色文章 推动跨越发展——访中共甘肃省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文元旦[J].发展,2011(09).
[3]吴晶英.全域视角下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探讨及经验启示——以甘肃省康县乡村全域旅游为例[J].北方经济,2018(07).
[4]苏银康,张赟.康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16(17).
[5]李堋. 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N]. 甘肃日报,2015-09-25.
[6]黄爱东.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破解思路——以厦门市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2).
[7]张泽林,陈祖贵,任旭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康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J].发展,2017(09).
[8]刘光华.甘肃发展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9]应珊婷,郑勤.《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解读[J].大众标准化,2015(06).
(作者单位:张敏,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杜英,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