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墩文化元素在食品文创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2020-03-27汪鑫张吉祥李作美
汪鑫?张吉祥?李作美
摘 要:本文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和食品加工工艺的特点,将蚌埠双墩文化元素和食品文创产品结合起来,旨在开发有设计感、趣味性、价格亲民的食品类文创产品。
关键词:双墩文化;食品;元素;文创产品
双墩文化距今有7300余年,而如今的淮夷文化更是以其为起源发展而来的。[1]将其与食品文创相结合不仅体现出了双墩文化的魅力,也能让双墩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让文物活起来”,把文化带回家,缩短了消费者与文物的距离。让消费者在食用“文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消费体验,这其中不仅有视觉上的审美,还有舌尖上的美味。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发食品类文创产品,避免留下“起于认识、止于认识”的概念化印象。
1 双墩文化的特征及其代表性元素
在曾举办的《蚌埠双墩遗址发掘报告》学术研究报告会上,部分专家指出,双墩遗址元素符号很有可能是汉字的起源之一。双墩遗址刻画的符号简洁、形象、生动,极具古文字书写特点。而存在于双墩文化中的元素与食品文创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认为双墩文化所记录的元素符号数目众多,意义非凡,但在结构上又较为复杂,甚至有很多符号使用的重复率很高,具有明显的记录性质和表达意象的功能,也因此可以看出双墩文化对现代文字起源起到的重大作用,对现代文字的影响巨大。
在双墩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符号的痕迹,其中主要以双墩文化符号来作为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现代很多研究者都以双墩文化的刻画符号来探究双墩文化对现代视觉符号的传承与影响。其中,李伯谦教授的研究报告中有双墩文化遗址挖掘出土的文物,距今有7000余年,到目前为止,双墩文化遗址被挖掘出土的复杂刻画符号已达到了600多种,这个惊人的发现相较于同时期的国内外考古文化都是特别稀少的。出土于蚌埠市淮上区境内的双墩村双墩遗址现已出土多达640件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写实类符号,而且还有花鸟虫鱼等方面相关的符号,[2]还有叙事类、记录数据类等符号。
2 双墩文化与食品文创结合的起源
在我们整理此次双墩文化所得到的成果时,发现“双墩文化”這个专有名词的由来及其区域遗址。有学者认为,此次双墩文化的最终确定,使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重大进展,让人们在这方面的考古感到豁然开朗。目前为止,双墩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发现了我国内容极为丰富多样、年代较早、形意结构的刻画符号,且大多数刻画在陶器上,这有助于学者对双墩文化的历史进行研究,同时对分析其文字起源及中文的形成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对于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应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蚌埠双墩文化,使传承队伍越来越强大。针对这一点,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结合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找到一条路径:将蚌埠双墩文化元素与食品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双墩文化特色的食品。让食品与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并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将这种文化元素渗透到生活的美食中。经过对双墩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探究,及查阅文献资料后,我们选取了饼干这种焙烤类食品作为双墩文化元素的载体。打造出一款属于双墩文化的食品文创盛宴,让更多的人在食用糕点的同时,能了解到蚌埠双墩文化元素,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人的智慧。
3 双墩文化元素的提取与食品文创的结合
在出土的双墩文物中,考古学家们观察到出土的文物形状大多呈献出不规则四边形和类似于水波纹的形状。在一个出土的陶瓷碗底刻着一个方框,这个形状让人联想到一张捕到了鱼的渔网,渔网的形状与鱼的形状组合,构成了一个符号。专家们认为这些图案或者说符号的出现是因为在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淮河的水产品息息相关,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捕鱼是他们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双墩区域的居民也随着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实践,为自己积累下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为了将自己的经验及心得记录下来,他们不断摸索,在他们的器具上刻画形状传递信息,以便大家相互沟通和联系,前文中提到的“类似于水波纹形状”便是如此。久而久之,视觉符号中某些符号所代表的意思逐渐被固定,人们不谋而合地将其看作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都能理解并且会使用这些符号。这种现象虽然就表现形式和媒介手段在中间过程的使用情况而言,与如今所研究的视觉符号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从符号学角度来说,当年的双墩居民为了传达信息、方便沟通交流而采用在器具上刻画各种符号的方法与现代社会中视觉符号的设计,二者在本意和作用上是类似的。
目前,人们所设计的视觉符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双墩文化所代表的寓意基础上继承并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在如今的诸多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设计中,自然界的种种元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和小发现都会被设计师们用于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对这些灵感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从而创作出一种简洁凝练又富有内涵和寓意的符号语言。有很多品牌的logo设计,其标志性的符号就是其品牌的代表,品牌赋予了该视觉符号特定的内容和寓意。例如,在2008中国奥运会的会徽中,有一个奔跑着的“人”字形符号,其实它是由北京的“京”字形变而成。在赋予其内容寓意上,一方面是中国人热爱运动、拼搏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又赋予了14亿中国人民共同祈愿和祝福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的期盼。该代表性的符号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变形,生成一个简洁又有内涵的标志。这样的视觉符号语言,与当年的双墩居民为了传达信息、方便沟通交流而采用在器具上刻画各种符号的方法,在本意和作用上是类似的。又如在北京时尚大典的logo中,设计师了解潮流紧跟时代的脚步,巧妙地把当时引领潮流的英文“IN”和中国古老的印章文化相结合,“IN”同样是个变形,“ing”最原始的意思是在英语语法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一种持续状态,它与我国的印章文化相融合,体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变更,北京这个有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城市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3]
双墩文化的核心元素就是其图案含义。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将双墩文化运用到食品当中,具有创新和实践意义。普通食品图案单一,没有特别的含义,消费者不会重视这方面。但是把双墩文化图案和食品的外形结合起来进行制作,这在目前的市场上还未见到类似的创新产品。由于食品外形上的创新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使消费者对其产生好奇感,还可以提升食品的销售量,可以赋予食品一定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双墩文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并了解它,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对双墩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做到传承和弘扬本地的历史文化。[4]
目前,双墩文化与食品的结合生产方面不是很多,一是由这些食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如一些无一定形态的食品,像液体和半固体之类的食品,无法造型,另一些固体虽然有形,但是表面粗糙,质地松软,无法凸显双墩文化元素符号;二是由于人们历史文化意识淡薄,一些人还不太了解双墩文化,更不用说和食品结合了。
4 结语
本文试着在双墩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食品研发,把古典的视觉文化元素与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融合,如将其运用在食品的创新中,使中国地域文化与现代的文创食品相互碰撞、相互结合,让人们品尝到的食品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从而树立蚌埠市的文化形象、增强地域特色和群众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黄德宽.蚌埠双墩遗址几何类刻划符号试释[J].东南文化,2012(3):86-91.
[2] 牛清波.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 徐大立.试析双墩遗址植物类刻划符号[J].文物研究,2006(6):68-72.
[4] 董小伟.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N].南方日报,2016-11-11.
通讯作者:李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