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真实性的景观营建策略研究

2020-03-27桑敏

艺术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差异化

摘 要:本文从感知乡村景观真实性的角度切入,研究乡村景观,以差异化作为研究手段,分别从溯本求源、变迁脉络、消费人群及多元价值4个方面实现乡村景观的异质性,从而解读真实的乡村景观。

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真实性;差异化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农耕文化的国家。乡村不仅是乡村居民的居住场所,还记录着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作用下人与自然的有机对话。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乡村进入了从传统乡村到现代乡村转变的过渡时期,这对乡村景观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乡村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城市化”,[1]一方面促进了乡村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及乡村功能多元化的发展,另一方由于忽略了乡村自身的特质而逐渐走向衰败。

基于乡村城市化的大背景,大多数乡村景观外化为一种“伪真实”的景观。究其原因,对乡村景观的片面解读才是关键所在。针对造成“伪真实”现状的原因,笔者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乡村景观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较少考虑乡村语境,具体表现为片面地追求模式化的景观,将景观等同于简单的视觉感知;二是乡村景观规划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景观建设与生态、历史脉络相分离,导致乡村生态失衡、文化消逝、乡村山水格局破碎化等问题;三是乡村空间形态的趋同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景观风貌特色的缺失,建设与乡村真实生活脱节。

1 乡村景观的内涵

乡村景观研究最早是从研究文化景观开始的,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2]乡村景观亦如此。自然景观是显性的,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形态是隐性的,源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既包括物质景观形态,又包括非物质景观形态。物质景观形态由乡村聚落景观形态、乡村生产景观形态与乡村自然景观形态三者构成;非物质景观形态包括乡村的风土民情、节庆活动、饮食习惯、语言景观、民俗等。综上所述,乡村景观是融合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3]

乡村景观研究需要考虑时间的维度,注重共时性和历时性,将地区性乡村景观的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未来规划进一步融合。[4]当代乡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乡村整体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存在的,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提出的一种概念,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景观可能越来越趋向于城市景观,但可以在动态变化中寻找岁月的变迁。因此,乡村景观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不能根据某一个特定时期的乡村景观营建模式进行整个乡村的景观规划。

2 乡村景观的真实性营建

乡村景观的真实性,即自然、乡土、本原,意指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原真性。这种真实是随着时间自下而上发展而存在的客体真实,也可以是基于历史不断创新所构建的真实。乡村景观最大的魅力不仅仅是景观带来的视觉效果,更多是通过物境带来意境,继而形成认知意象,而意象可以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怀旧之情。笔者认为乡村景观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第二自然,因此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模仿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山水精神,总结了几点乡村景观真实性的营造手法:

2.1 模仿

模仿相对来说是一种直接的显性设计手法,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对广阔的自然景观进行客观的写实。模仿不是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拟构景元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概括,从而表现不同地域所具有的典型的自然景观。这种模仿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的方法,通过提炼乡村自然群落中乔灌草的配比,创造丰富而又稳定的乡村植物群落结构,从而反映出疏散和谐的生态美以及生产性植物的丰收美。

2.2 再现

再现是对乡村景观遗址的恢复,需要调查现状和查阅乡村相关的地方志等资料,把前人历史记载(诗词歌赋、文学典故)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本文所述的再现不等同于复原,是基于历史,通过现代造景手法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一些传统的古村落一般都保留了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景观遗址,并运用景名、匾额等手段对景观直接点题,如久负盛名的安徽“呈坎八景”、江西婺源清华古村的“清华八景”等。

2.3 隐喻

隐喻,即创造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起鉴赏者类似的情感和理念联想。隐喻强调的是由物境衍生出来的意境,需将环境心理学融入乡村地域文化,因此鄉村景观更加注重乡愁景观的氛围烘托。乡村景观作为人们情感的载体,可借助文字信号传达视觉感受,或通过通感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达到以味入景、以声入景等效果,使人们脑海中能够浮现出“象外之旨”“景外之情”。具体而言,抽象是对乡村文化、自然的抽象,利用人们的联想与情感,从而实现人们对乡村记忆的景观外化。

3 乡村景观差异化的营建策略

中国乡村景观源于农耕而兴于当代,其真实性是不同时期异质文化的融合渗透。差异化是实现乡村景观异质性的一种手段。[5]传统的乡村景观是生存需求之下景观营建的自发性与随机性带来的结果,乡村景观的差异化是很难被“设计”出来的,而是人们根据实际用地条件、顺应自然不断改造逐渐形成的。[6]传统乡村景观的形成是自然演进的过程,基于地形地貌选址定居,最终随着自然演替形成村落景观。当下乡村景观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营造方式,营建主体是具备专业知识的群体。然而由于营建主体误读乡村景观,过于“整容式”的设计呈现的只是视觉层面的景观异化,并没有展现文化层面的地域特色。当代乡村景观的规划需要我们反思,只有探究真实性的乡村景观才是睿智之举。本文分别从溯本求源、变迁脉络、消费人群及多元价值4个方面研究乡村景观的真实性。

3.1 溯本求源

溯本求源方能知其精。景观的表象下有丰富而客观的成因,只有真正了解乡村的成因与发展历程,才能正确理解乡村景观的形成。乡村最初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地源、血源、业源。地源型乡村景观的营建源自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景观的营造尊重自然,能够充分融入自然基地,形成山嵌水抱、借水生景的乡村聚落景观。血源型乡村景观十分尊崇宗族文化,由于风水文化兴盛,所以景观的营建具有一定的秩序,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业源型乡村景观的形成往往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业源型乡村往往商业经济兴起,交通便利。当代乡村的形成更多是这3种类型的交织,自然背景、生产环境、生活要素都是形成景观的重要因素。

3.2 变迁脉络

乡村景观注重历时性,从时间的维度追溯乡村景观的变迁脉络是有必要的。乡村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期的需求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主导乡村景观的变迁。由于地域文化不同,所以不同乡村的“生境—生产—生活”之间形成的景观空间格局就会有所差异,不同地域下“山—水—田—村”的格局,反映出人地相互作用的景观生态过程。[7]通过回溯乡村景观从农耕文化下的田园意趣到当代乡村景观提倡的“乡愁意境”的演进过程,我们可探寻中国乡村景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成因由。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景观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的影响,外显于田、园、庐、墓的空间形态。在前工业时期,人们在耕读文化下形成“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因此此时的乡村景观呈现出可居、可观、可读、可游的山水田园意象。在当代思潮下,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乡村景观已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景观。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景观商品化[8]进入乡村景观的演化过程,乡村景观的规划既要有抓人眼球的内容,又要有抓住人心的品质。

3.3 消费人群

乡村景观的消费人群并非是单一的,应是中国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乡村居住者、旅游观光者、返乡人群这3类人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乡村的3类消费人群的占比,从而构建一个综合各认同体的符合认同模式。乡村居住者意识下的乡村景观反映的是当代乡村景观的本质面貌,承载对生活需求的理解,体现着居住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们需要关注乡村居住者的行为模式,转变他们的环境观,即从消耗的意识转变为保护的意识,使他们参与到乡村景观的日常管理和经营中。旅游观光者更关注乡村景观的舒适度、美景度和适宜性,向往回归田园的、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因此在旅游观光者的观念中,乡村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返乡人群反映的是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的“意境型”特征,营造的是一种“乡愁景观”。构建“乡愁景观”是在本质上传承乡村本土文化。能够勾起返乡人群乡愁情感的往往是家乡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和劳作方式,这些形成了返乡人群的感情色彩。

3.4 多元价值

乡村景观最终外显的价值是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主要展现的是乡村自然景观之美与人文景观之美。审美价值作为外显的价值,并非仅仅指视觉上的形式审美,而是乡村景观其他多元价值的综合外在体现。多元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等。乡村自身的条件、特性、优势决定了乡村景观的价值是多元的。在规划乡村景观时,我们需要綜合这些多元价值,形成复合的乡村景观。

4 结语

王澍曾提出:乡村环境的和谐,既需要民族的审美,也需要时代的创新和表达。[9]当代的乡村景观应该挣脱快速城市化下“伪真实”景观的束缚,通过融合多元价值,努力赋予现代乡村景观新的时代生命。在保证乡村本质与地域性特色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建设可持续化的乡村景观,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复苏与繁荣。在不改变乡村本质面貌的同时,乡村景观是平衡的生态环境、传统的文化意象、现代化的生活三者的叠加。

参考文献:

[1] 肖少英,任彬彬,许峰.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文化景观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04):117-118.

[2] 朱玲.乡村景观感知真实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3] 王立群.生产性景观要素在乡土景观中的再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 侯晓蕾,郭巍.场所与乡愁——风景园林视野中的乡土景观研究方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4):80-85.

[5] 郑风田,杨慧莲.村庄异质性与差异化乡村振兴需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1):57-64.

[6] 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

[7] 陈思思.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8] 玛莉亚·乌西塔洛.游客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景观的感知差异——来自芬兰拉普兰耶拉斯的案例研究[J].斯堪的纳维亚酒店与旅游杂志,2010,10(3):310-333.

[9] 王雨昕.基于在地研究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实践[D].青岛理工大学,201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PAPD;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PPZY2015A063

作者简介:桑敏(1994—),女,广东珠海人,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差异化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