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药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用药安全的作用
2020-03-27周君婷
周君婷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s),简称“慢性病”,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为代表的,以病程长、迁延性、无自愈性等特点的一类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而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服药过程中有时难免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病情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用药安全是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关注的焦点。故此,在其服药期间,需提供正确的药学指导,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减轻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避免病情加重[2]。本研究以社区15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药师管理干预,分析了药师管理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6月—2019年1月某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中择取15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标准:患者均临床确诊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在2年以上,年龄在85岁以下,服药种类在2种以上,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上,日常生活可自理;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理解与沟通能力障碍。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7.36±4.42)岁;服药种类为2~4种,平均服药种类(2.61±0.57)种;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4.76±2.38)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中专90例,高中43例,高中以上17例。
1.2 方法
视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讲解与社区讲座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药师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进行上门预约,讲解慢性病的用药相关知识,常用药物配伍禁忌,以及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药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患者的病情状况,调查记录其常用药物名称,组织患者在社区进行知识讲座,由药剂师进行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物知识讲座,让更多社区患者了解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的措施。此外,针对患者的慢病病情、药物过敏史、当前用药情况、家族史、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在调查之后,详细进行记录并建好健康档案和患者的慢病治疗药物档案,对所用药品种类、用法、用量进行登记,药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药学评估,随访的过程中再将患者药物调整情况登记入药物档案。由于慢性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且其作用机制各异,因此要结合各类药物的特点、患者病程、并发症情况、患者的年龄、体质量等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用药指导,在随后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加以调整。
1.3 评价指标
通过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社区药师管理干预前后患者对用药知识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掌握程度好、60~9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掌握程度差;安全用药认知程度情况,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掌握程度好、60~9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掌握程度差;在社区药师管理干预前后,使用Morisky(MMAS-8)药物依从性调查问卷[3]等调查工具,对150例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展开问卷调查,满分为8分,得分<6分为依从性差,得分6~8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好。
1.4 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观察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如恶心、头晕、嗜睡、腹泻及皮疹等发生率,在社区药师管理干预前后,分别对调查结果作好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管理后150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患者对用药安全认知程度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4。
表1 药师管理前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例(%)]
表2 药师管理前后患者用药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例(%)]
表3 药师管理前后患者安全用药认知情况对比 [例(%)]
表4 药师管理前后患者药物依从性对比 [例(%)]
3 讨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进展可造成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受损,使患者丧失正常的劳动能力,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临床以及早发现、及早通过药物等手段加以病情控制为第一要务,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根治较为困难,多数患者在治疗时要进行长期甚至终身的服药,因此如何更安全地用药在此类患者中显得非常重要[4]。相关调查[5-6]发现,在社区尤其是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中,遗忘药物用法用量、不清楚用药注意事项等情况非常普遍,容易造成用药过程中出现过多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而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会使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药物咨询是社区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药物咨询可以增加患者用药所需的知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机率,提升用药的安全性[7-8]。目前,药物咨询往往只存在于医疗机构,而且没有固定的咨询场所,经常是由患者到取药窗口进行咨询。当取药的患者数量较多、取药人员较为繁忙时,药物咨询常常被忽略掉了,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药物咨询仅仅是询问药品的名称、用量和价格等等,而对于用药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咨询人员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属于被动服务[9]。张丽颖[10]研究显示,药师参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用药管理过程,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在社区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具体化的用药指导,具有较好的效果,对这类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形势下,由于社区内医护工作人员短缺,医疗设备相对不足,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对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药服务相对被动和不够个性化,社区居民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知程度也不高,若要改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势必在社区范围内强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宣传,将疾病健康和药物知识教育深入到患者及其家属人群中去,让他们能明确认识到用药安全相关的知识,使其用药科学性正确性得到提高。实施社区药师管理干预之后,还应完善相应的用药访查制度,对众多的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上门或电话、移动互联网访查服务,并进一步提供用药咨询和用药督促,以利于患者病情的长期治疗[11-13]。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见管理后150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理后患者对用药安全认知程度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社区慢性传染性病患者之中实施社区药师管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安全用药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