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0-03-27李建平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林局
李建平/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林局
近年来,常州市金坛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以全面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产业兴旺,让乡村“强”起来。一是突出提质导向,抓带动促转型。优质水稻栽培面积占比过半,年均新增高标准农田2万亩,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获评“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薛埠茶香小镇列入省级农业特色小镇试点,黄金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街道)全覆盖。二是突出品牌塑造,抓质量促增效。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将“长荡湖大闸蟹”和“洮湖”商标一并运作至区级层面,持续办好湖鲜美食节等推介活动,“长荡湖大闸蟹”“金坛红香芋”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评定,“金坛雀舌”连年保持全国茶叶区域共用品牌价值50强。三是突出效益优先,抓融合促升级。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号农场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农业创新园区,花谷奇缘入选全省百家主题创意农园,仙姑村、谢桥村获评“省级休闲观光示范村”。全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12家,“茅山竹海”电商平台拓展运营,朱林村、黄金村、圣贝特蜂列入省级重点培育农村电商示范村(企),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有机软米 刘俊逸/摄
围绕生态宜居,让乡村“美”起来。一是“强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宽领域布局农村运输线,2016-2017年建设农村公路120公里,265省道一期、长荡湖旅游大道、直荣公路等重点工程主体完工。长荡湖水厂完成主体工程,改造中西部供水管网163公里。建设千亩以上达标圩堤10公里,龙山水利枢纽竣工投用。完成20家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落实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二是“塑形”,加快改善人居环境。“263”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关闭畜禽养殖场473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内451条河道全部落实河长制,完成白龙荡中心河、儒林河等10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水质进一步改善。扎实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2013-2016年,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9套。全面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农村无害化户厕率达99.9%。三是“铸魂”,着力打造水乡绿城。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构建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生态绿道、健康绿城、生态细胞创建六大工程。大力加强生态水源地保护,实施长荡湖一期生态清淤10平方公里,恢复生态湿地7300亩。2017年,朱林镇、薛埠镇率先创成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上阮村率先创成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仙姑村被评为“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紧扣乡风文明,让乡村“兴”起来。一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镇级文体站建设力度,创成国家一级站2个,三级站2个。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7年建成59家,2018年有效推进34个村(社区)建设任务。积极推动图书馆总分馆制,依托“文化百村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定制打造特色文化队伍,提升基层文化造血功能,全区共有民间文艺团队100多支,形成“一镇一特色”“一村多团队”格局。朱林、直溪、尧塘先后被省文化厅评为“故事之乡”“舞龙之乡”“锡剧之乡”。商周土墩墓、金坛圩村文化、董永传说等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三是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利用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史室等教育阵地,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对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全面推进尧塘中小学、金城、直溪中心幼儿园等新建工程,省级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着眼治理有效,让乡村“活”起来。一是打造过硬队伍。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开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讲坛,推动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基层。稳步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着力打牢基层基础。培育基层党建示范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是转变工作作风。深化“三社联动”,加强“两委”班子建设,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全面推行派驻驻村纪检员制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聚焦强农惠农、扶贫民生、三资管理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农村基层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专项治理。不断深化平安金坛、法治金坛建设,排查整治征地动迁、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突出问题,及时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农村社区协商民主工作,健全群众诉求反馈网络体系,建立“群言堂”“百姓议事室”等协商形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参与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已创成6个省和谐建设示范镇(街道)、26个省和谐建设农村示范社区,农村省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100%。
发力生活富裕,让乡村“富”起来。一是在“减”字上下功夫,持续深化脱贫攻坚。推进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全区共确立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6318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城乡低保提标至760元/月并与常州并轨,扎实开展第五轮结对帮扶活动,近2000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已超过8500元。二是在“增”字上下功夫,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推动村级闲置资金出借到区、镇两级投融资平台,已累计达4.5亿元,为村集体增收近3000万元,获评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成果奖;成功争取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3000万元,有效实施区级增收项目,全区村级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9167万元,同比增长8.6%,黄金村作为全省富民典型在省委全会上交流发言。三是在“均”字上下功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2015年以来,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397人。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80元,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00元,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13.1万人(其中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6.9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98%以上。建成动迁安置房8834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