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2020-03-27朱斌王春孟子珅胡萍萍关兵

关键词:听阈血常规粒细胞

朱斌 王春 孟子珅 胡萍萍 关兵

突聋为72 小时内在至少相邻的2 个频率上突发的,且原因未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超过20dB[1]。突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常伴有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听觉过敏、耳周感觉异常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等,我国近些年来突聋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但目前突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有: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2,3],近年来突发性聋的慢性炎症发病机制也得到广泛认可[4]。血常规可反映机体的炎症情况,同时血脂、血液流变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突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水平,探讨突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的治疗及疾病的预后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48 例突聋患者(突聋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7 例,女71例;年龄11~81 岁,中位数为49 岁;病程0.5~60d;同时收集160 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2例,女58 例;年龄21~88 岁,中位数为45.5 岁。对于使用突聋患者及健康人的临床数据均获得其或监护人知情同意。

突聋组纳入标准:符合2015 年突聋诊断标准[1];过去4 周内无急性炎症性疾病、无传染性疾病、无梅毒、无急、慢性肾衰病史、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等;无中耳炎、耳硬化症、传导性聋,无耳毒性药物服用史。所有突聋患者在入院前均未接受过治疗。选择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年龄、性别与本研究对象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本研究中年龄、性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纯音听阈的测定与分型

对突聋组患者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包括治疗前和治疗10d 后的纯音听阈,根据治疗前的纯音听阈水平采用2015 年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分型标准,将突聋组患者再分为四组(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①低频下降型:1 k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0.25、0.5kHz 处听力损失≥20dB HL;②高频下降型:2 k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8kHz 处听力损失≥20dB HL:③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0.25~8 kHz 平均听阈≤80dB HL;④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0.25~8 kHz 平均听阈≥81dBHL[1]。

1.3 血液相关指标检测

于入院24h 内检测突聋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MPV、PLR、NLR)及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同时搜集对照组的血常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数据。

1.4 影像学检测突聋患者行头颅MRI 平扫检查排除内听道占位病变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年)治疗[1]。

2.1 低频下降型及高频下降型

①0.9%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1 次/d,连用5d 后停药;②0.9%生理盐水250ml+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 次/d,连用10d;③0.9%生理盐水250ml+天麻素注射液0.6g,静脉滴注,1 次/d,连用10d;④甲钴胺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1 次/d,连用10d;⑤鼓室内注射:0.9%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隔日1 次,连用3 次。

2.2 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

①0.9%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1 次/d,连用5d 后停药;②0.9%生理盐水250ml+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 次/d,连用10d;③0.9%生理盐水250ml+天麻素注射液0.6g,静脉滴注,1 次/d,连用10d;④甲钴胺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1 次/d,连用10d;⑤鼓室内注射:0.9%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隔日1 次,连用3 次;⑥0.9%生理盐水100ml+巴曲酶注射液,隔日1次,首次10BU,之后每次5BU,共5 次,每次输液时间不少于lh,每次使用前检查血纤维蛋白原,如果低于1g/L,则暂停ld 后再次复查,高于1g/L 方可继续使用。

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分级标准为:①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dB 以上;③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30dB;④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不足15dB[1]。将所有突聋患者的治疗效果按治疗10d 后的纯音听阈来评定,分为治疗有效组(包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组。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两变量相关分析(Spearman 秩相关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各组突聋患者发病到治疗时间的对比

低频下降型:6.74±7.89d,高频下降型:8.67±11.99d,平坦下降型:5.75±6.83d,全聋型:5.38±5.60d,统计学分析显示四组间发病到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突聋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的比较(见表1、2)

突聋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MPV、NLR、PLR、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全血粘度中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突聋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MPV、NLR、PLR、总胆固醇、全血粘度中切均较对照组升高,淋巴细胞、甘油三酯较对照组降低。

突聋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突聋组与对照组血常规相关指标的比较

表2 突聋组与对照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比较

3 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比较(见表3、4)

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MPV、NLR、PLR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与对照组血常规相关指标的比较

低频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坦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全聋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频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与对照组的甘油三酯、血浆粘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与对照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比较

4 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不同疗效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突聋组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突聋组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比较

低频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全血粘度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低频下降型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比较

高频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高频下降型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比较

平坦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浆粘度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表8 平坦下降型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比较

全聋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PLR 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

表9 全聋型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比较

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治疗有效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无效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5 突聋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见表10)

突聋组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 与预后呈负相关性,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与预后呈负相关性。

表10 突聋患者血常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突聋是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发生的听力损失,患者在三天内听力出现突然的下降,同时伴有耳鸣、头晕等不适。虽然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是目前学者们比较认同的有病毒感染学说以及内耳微循环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认为:①病毒通过血循环、脑脊液或中耳等途径直接感染耳蜗组织或蜗神经;②亲神经病毒感染后潜伏于耳蜗神经元,适时再次激活;③全身或局部病毒感染使循环配体或炎症因子增加引起细胞应激通路病理性激活;病毒感染也可以通过影响局部的微循环而损伤内耳[5,6]。内耳微循环学说是指机体内耳的主要营养血管为迷路动脉,迷路动脉无侧支循环血管,单一的迷路动脉一旦发生血管痉挛、血栓等疾病,则会影响内耳血供,造成其缺血、缺氧以及微循环障碍而引起内耳损伤,从而引起耳聋的发生。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在临床上经常通过观察血液中有形细胞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它是临床上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目前认为耳蜗损伤与炎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由于NLR 已被证明可以作为心血管系统慢性炎症的确定性标志之一,较高的NLR 表明较高的慢性炎症水平[7]。而PLR 则可作为外周血管内皮损伤的指标,较高的PLR 表明较多的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壁,血管内皮的损伤,易引起血管痉挛、血栓的形成,从而影响机体局部的微循环,进而影响内耳的血供,导致听力的下降。而MPV 是反映血小板活性的重要指标,MPV 越大,其活性越高,含有更多的小颗粒,更容易形成血栓。故血常规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MPV、PLR 及NLR 可能用于评估机体的是否存在感染或慢性炎症刺激、血管内皮损伤。高脂血症也是突聋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8]。高水平的血脂致使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而且脂代谢异常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较大[9]。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粘度,血液粘度高低反映出机体血液循环的优劣及血液供应的情况。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全血粘度水平的测定可以为临床中的许多疾病提供参考, 特别是血栓前状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10]。血浆粘度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其水平升高,全血粘度必然增高[11]。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耳的血供。故本研究将突聋患者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探讨突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的治疗及疾病的预后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认为突聋治疗的疗效与初始治疗的时间有关,郑芳菲[12]通过277 例突聋患者来研究发病到初次治疗的时间对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影响,发现在发病1 周内突聋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刘慧茹等[13]认为突发性聋最好在14 天以内得到治疗。目前对突聋初始治疗时间无统一说法,但均认为尽早治疗最好。本研究中突聋患者初始治疗时间有所差别,跨度在0.5~60d,但统计学分析显示四种类型突聋患者(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间初始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我们认为各类型突聋患者初始治疗时间是相匹配的,鉴于样本量较少,未能对初始治疗时间进一步细分(如小于3d、3~7d、大于7d)是本研究的局限之处。突聋患者在入院前均未接受类似的系统治疗(如使用激素、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巴曲酶溶栓等可能对患者疗效有影响的药物),均在入院后的24h内完善血液检查,我们认为突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基本可排除药物对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中发现突聋组、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较对照组升高,淋巴细胞较对照组降低。众所周知,白细胞参与机体防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周血中白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性粒细胞。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可见于细菌和某些病毒的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中毒等。李璠等[14]通过对70 例突聋患者的外周血进行检查,发现突聋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同。我们分析淋巴细胞的降低可能因为检查前期病毒感染或者合并其他的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降低。傅窈窈等[15]通过比较突发性聋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发现突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突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分析其原因可能和突聋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因素的参与有关,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中发现突聋组、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的MPV、NLR、PLR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婷等[16]通过比较148 例突聋患者MPV、NLR、PLR 的水平,同样地发现突聋组的MPV、NLR、PLR 均高于正常组,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同。突聋患者的MPV、NLR、PLR 升高表明机体存在慢性炎症的刺激、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性大,从而引起微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内耳缺血、毛细胞损害而引起听力下降。

研究中发现突聋组总胆固醇、全血粘度中切均较对照组升高,甘油三酯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建国等[17]研究发现突聋患者的总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同样的,本研究中突聋组总胆固醇较对照组增高,这说明突聋患者存在脂代谢异常可能性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同时高水平的血脂会使血粘度增高,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本研究中发现甘油三酯较对照组降低,而甘油三脂受饮食、气候环境、饮食等影响较大,可能干扰实验结果。各类型突聋患者治疗无效与有效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差异,故并未分析突聋患者血脂与其预后有无相关性。袁进等[2]回顾性分析了123例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发现不同预后组间血脂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认为突聋患者的血脂水平不能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同样的,朱晓月等[18]比较102 例突发性聋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发现不同预后的突发性聋患者中,各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结合以上分析,我们推断突聋患者存在可能脂代谢异常,但其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本研究中仅分析血脂中的两个指标,并未分析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需进一步完善。而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各类型听阈曲线突聋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不同,可能与各类型突聋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不同、各类型突聋患者的样本量差异有关,目前研究认为各类型突聋的致病原因: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1]。各类型听阈曲线突聋血脂、血流变学的差异有待于我们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研究中突聋组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 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李璠等[14]发现突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及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的患者治疗效果则明显较差(P<0.05)结果相同,但本实验中并未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进行比较,需要下一步完善改进。宋少鹏等[19]回顾性分析203 例突聋患者的NLR,发现未恢复患者的NLR 比恢复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都说明突聋患者机体存在炎症感染,同时其感染程度可能影响其预后。突聋组治疗无效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朱晓月等[18]比较102 例突发性聋(突聋)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发现血流变异常组较正常组的突聋患者远期预后差,与我们研究结果相似,我们推断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突聋的发病机理有关,血粘度增高容易发生内耳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造成内耳循环功能的紊乱,影响毛细胞功能的恢复,从而影响突聋的预后,全血粘度中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样本量有关。但本研究中并未对比治疗前后血流变的变化情况,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而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的其他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考虑与各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的发病机理、样本量有关,有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关性研究中我们发现突聋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 与预后呈负相关性。目前研究的观点中认为NLR 与突发性聋的预后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NLR 值越高,突聋患者的预后就越差。宋少鹏等[19]发现分析了203 例突聋患者的NLR 和PLR,发现突聋组的NLR 和PLR 高于对照组,且未恢复患者的NLR 和PLR 比恢复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eo 他们发现,NLR 和PLR 在复发性突聋和非复发性突聋中均比正常人高,并且在复发性突聋中更高[20]。这与我们的研究相符,说明突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 较正常人升高,其机体可能存在炎症,且炎症水平可能与突聋的预后有关。我们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PLR 与突聋预后有相关性,但突聋组、全聋组患者的PLR 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聋型的发病原因目前考虑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其PLR 升高的可能更明显,其他类型听阈曲线的突聋患者PLR 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发病机理有关。突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与预后呈负相关性。王平等[21]对比220 例突聋患者与健康人,发现突聋患者血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的,杨斌[22]研究发现突聋患者治疗前听阈与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呈正相关,突聋病人可能微循环血流压降低,流速缓慢,在低切区易发生红细胞聚集,形成结构粘度,从而使低粘度增高。这些都提示血粘度高引发的微循环障碍既会诱使突聋的发病,同时还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突聋患者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脂代谢异常及血流变学异常,同时发现突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对其预后能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突聋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突聋预后的因素很多,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同时关注突聋患者的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给予抗感染、降低血粘度等治疗,可能有助于其预后。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各类型突聋患者没有再按初始治疗时间细分再作疗效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些混杂因素,故我们下一步应该增大样本量按初次治疗时间分段进行总结。②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各类型的突聋患者样本量有明显差异,且没有比较治疗后各组这些指标的变化, 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猜你喜欢

听阈血常规粒细胞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上海市青浦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状况分析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血常规解读
更正启示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