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

2020-03-26陈君楣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一带一路

陈君楣,袁 媛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2021)

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对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往和文化传播,促进教育服务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其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收益促使各国纷纷利用教育和先进的科技优势,树立和巩固自己的留学生中心地位。据国家教育部统计,中国已然成为亚州最大的留学目的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促进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中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和资助政策,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加强对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现状的研究,有助于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结合实证调研,以数据的方式呈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现状

(一)来华留学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沿线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比例逐年升高

2006年-2016年间,全球来华留学生人数以年均11.04%的增长率快速增扩,从2006的16.27万增加到2016的44.28万人,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已远远超过《留学中国计划》中规划的目标——年增速6.94%。其中,除2010年和2011年较为特殊,来华学历生占全球来华留学生的比例高达62.78%和61.07%外,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逐年平稳上升,从2006占比33.72%上升到2016年的47.42%。但同时也可以计算出,非学历来华留学生仍占全部留学生的50%左右。非学历留学生在华留学时间短,且大部分集中在汉语言类专业,此类学生没有学历的压力,管理难度大。来华留学学历生包括本科、研究生和专科生三类,其在华时间较长,且专业分布较广泛,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衡量指标。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中国政府正努力提升各类学历生在来华留学生总体中的占比,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年增长率是17.98%,是学历生增长的主力军。

(二)准入和考核门槛较低,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发达国家的国际学生高等教育体系秉持“严进严出”的教育政策,对学生在本国的学业成绩、综合表现、社团活动、语言能力甚至科研情况均有严格的审核。而中国高校对留学生的来华政策较为宽松。准入门槛低、汉语水平差、考核标准不高导致了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按经费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奖学金生和自费生。其中,奖学金生经过层层筛选,生源质量具有一定的保证。而广大自费生基本由高校自主录取,甚至部分高校为了经济效益面对自费来华留生来者不拒,降低其毕业门槛,严重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发达国家的国际学生高等教育体系较为完备,所以优秀的欧洲和美州的学子会优先考虑前往这些国家留学,中国对欧美留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较薄弱,其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制约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提升。

(三)管理和教育相对滞后

1.课程体系、教学计划需更新。来华留学生招收进来后,由于教育环境、文化传统和语言背景的差异,亟需一套独立、科学的教育管理系统。从教育培养质量上看,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单一僵化。对于汉语言类专业学生而言,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需求。语言因交际而生,语言交际环境的丰富是促进语言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语言实践课的相对缺乏成为制约留学生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对于非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一般采用中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和班级设置上,有些学校采取境外生单独成班的授课方式,有些学校将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一起混和成班。境外生单独成班的院校,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堂内容陈旧与国外的专业划分不对等。而境内境外混和成班的院校,来华留学生学习吃力,无法跟上集体教学进度。

2.留学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对提升高校跨文化管理水平是个重大考验。正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之间的教育背景、宗教信仰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是提升高校跨文化管理水平的前提。目前,有学者提出,既往对来华留学生安排独立住宿,隔离管理不利于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也不符合“一带一路”中人文交流之要义。但是,由于国民教育背景和语言文化环境的差异,完全的趋同化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比如,由于留学生群体之间的文化宗教差异,容易造成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解和矛盾,这就需要留管人员在隔离和趋同两边寻求平衡。饮食习惯方面,多数留学生渴望自己做饭,虽然大部分高校配备了留学生公共厨房,仍无法满足留学生的需求。大部分留学生管理人员奔忙于宿舍安全检查,签证办理、奖勤助贷等事务性工作,无法真正深入到留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三)跨文化适应问题突显

留学生在国外需经历一系列跨文化适应阶段。马拉阿德尔曼将文化适应分为五个阶段,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和融合阶段。但并非所有留学生都能到达融合和适应的阶段,从而产生孤独、焦虑、抑郁、无能、挫折等一系列适应不良的症状。笔者对426名来华留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该群体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亟需各部门的关注。如下表所示。

表1 留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比较结果

表1表明,除抑郁因子外,在华留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均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各级部门重视。来华留学生远离母语国家,除和本国大学生同样面临学业、人际、情感等压力外,还需应对跨文化适应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学业和心理层面上的压力。既往的研究也表明,用SCL-90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和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多个维度上留学生的得分均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在本研究中,留学生在各个维度:如强迫、焦虑、攻击、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亟需各级部门的重视。然而,据有关调查研究,来华留学生接受心理层面帮助的人数极少。他们获得温暖、亲密和舒适联系几乎都局限于自己的族群。据清华大学报告,曾经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的留学生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05%,仅有5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和接受心理层面帮助人数严重不成比例,后续应在来华留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接受度,面向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方面进行研究。

表2 不同国别、不同宗教、不同性别心理筛查阳性和阴性率的比较

依照SCL-90的计分标准,将评分大于160分的视为阳性,意指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如上表所示,国别变量和SCL-90总分阳性即心理障碍留学生的检出率有显著联系。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而印尼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最低,泰国和菲律宾居中。宗教、性别则和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检出率没有关系。在检出的心理障碍学生群体中,其他国家的心理障碍严重程度大于泰国和印尼(F=9.932,p=0.025;F=10.422,p=0.001),菲律宾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程度大于印尼学生(F=10.560,p=0.041)。上述数据表明少数族裔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来华留学生人数较多的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共37人,来自同一国家的学生只有零星几个,在高校中属于极少数群体。与其他人数较多的群体相比,这些少数群体的思乡情绪、孤独感、人际孤立感更加突出,马斯洛认为,人际联结以及“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被满足之后,个体才能追逐自身潜能的自我实现。少数族裔声音微弱,被听到的机会少,处于游走于学校边缘的群体,其孤独感、人际交往压力较其他较大族群的留学生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留学生普遍从自己的族群中寻求社会支持和温暖、舒适感。而少数族群力量单薄,不足以形成相互支持的网络。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一)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增量”到现在的“增量提质”阶段,即实施内涵发展的时期。筑好“中国高等教育”这个巢,提升留学中国的吸引力,加强高校留学教育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各方共识。2016年,教育部牵头制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提出“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把中国打造成为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2016年至今,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的学校仅有27所,数量还比较少,但这是个良好的开端。从政府层面,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留学教育标准,明确高校的办学资质,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以评促建,打造一批优质的来华留学教育基地,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部途径。而从高校层面,提升自身培养能力,加强面向留学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修正现有的专业划分以符合国际惯例,引进国际化师资,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部途径。

(二)制订严格的招生考核体系,改善生源状况

美国联邦教育将教育划分为三个层面:传统的核心学科,跨学科素质培养,全球化能力。在招收国际学生方面,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中国的高等教育虽不能照搬其模式,但应一改当前“宽进宽出”的状况,加强“严进严出”的管理,严把考核关和毕业关。目前,语言关主要通过HSK考试来衡量,且政府已开设“留学生预科教育”来提升留学生的中平,预科教育作为留学和进入中国高等院校的过渡和衔接,是改善国际生生源质量的重要方式。除严把语言关外,严格审核留学生本国基本教育体系中的学业表现、爱好特长、社区参与、领导能力、心理素质等,逐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招生标准和入学考核门槛。

(三)研究跨文化差异,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经济实力、政治背景和风俗习惯迥异。不同留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学习和生活遭遇的问题不尽相同。高校留学生管理单位要加强跨文化差异的研究,提升跨文化敏感性,针对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开放、包容、尊重”的心态,以“高效、务实、创新”的精神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经济状况是留学生能否在中国顺利求学的基本条件,如今,“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增幅明显,“一带一路”国家总人口约44亿,占世界人口的63%,其中,低收入人口占很大比重。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多数无法承受中国的物价水平。虽然允许国际生在留学国打工已成国际惯例,但我国是从2017年才逐步松动留学生在中国就业的法律,2017年7月1日颁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三十条规定,国际学生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可以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但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但是哪些属于勤工俭学活动的细则还没有制定。高校应敏感地识别到政策的变化,加强留学生经济支撑体系建设,缓解留学生群体的经济压力。

跨文化适应不良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甚至严重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建立留学生心理支持体系。构建留学生朋辈组织——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的三层干预体系。设立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层次,不同生源地的留学生“朋辈互助”员,并进行培训和管理,从上到下建立一套朋辈互助的管理机制。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应具备跨文化敏感性,有意识地了解留学生居住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等知识,以便和不同的留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针对来华留学生群体,心理中心应凭借现有资源,加强对心理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心理宣传和监测,帮助更多留学生走出仅仅依靠自己的族群提供心理支持的困境,寻求更广泛的社会支持资源。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一带一路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