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国际融合创新模式探析
2020-03-26王汝佳薛宇敬阳王一沫
王汝佳 薛宇敬阳 王一沫
(江苏理工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1 前言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结构变化。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概念在政府和政策界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大学作为研究性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要贡献者的社会经济价值的认识。除了现代社会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外,许多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的知识生产过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认为传统的知识模式以强调基础研究、学科科学之间的明确区分和等级以及科学家的自主性已经被一种新的模式所取代,即知识生产是社会性的分布式的、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受多重责任约束的。
随着传播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出现,高等教育研究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发展的影响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层面的形成,包括世界或部分世界的知识和信息流动系统、网络以及机构和系统之间的人员流动,同时促进了跨国界研究合作的迅速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始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当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提出,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取得了许多成功。我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应当继续充分利用在国外获得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经验,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模式形成和发展。要逐步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知识、技能和战略远景的综合队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技能的关键是国家高等教育实现其人才国际化的目标,该目标必须积极参与世界各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将全面发展战略的所有方面纳入国际内容。
国际化观念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成,以及如何在高等教育课程中体现。随着建设交通强国步伐加快,我国正在逐步打造一流设施、技术和人才,加强教育领域的教学策略,特别是针对交通专业学生的教学策略,需逐步适应国际环境,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将跨文化或全球化的国际视野融入到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中,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学校逐渐把课程国际化作为大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提高大学质量的基础。通过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不断完善。
2 高等教育国际融合创新模式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满足人才国际化的需要,发展中国家正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国际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提高国际教学模式的融合。例如在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方面,加强与各国的联系,使各国人民的观念不仅能融入到与各国学生的交流项目中,而且能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同时,实现学校的多元文化发展时间充裕,也使得国内学生更好地了解他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技术生产的国际化,即,科研人员的国际化促进了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外国留学生也能为国家的发展带来直接和长期的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或学科的融合。为了适应全球化日益增长的要求,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角的教师和人才。为国内学生提供在国外学习的机会,同时解决资助及语言等问题。目前我国家高校部分课程中缺乏一些灵活性,我国学生在外国大学的教学模式中不适应。语言技能不足,对高等教育缺乏兴趣或缺少关注。
3 高校交通运输学科国际融合教育创新模式
针对以上部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学科角度,通过国际区域合作的方法,使得国际融合教育系统更务实,更具规范性。例如,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促进国际学习的发展;将外语学习纳入课程和项目的制定;支持和促进教师在教育课程国际化中的作用;将国际和多样化研究纳入学生的实际活动。以下将针对这几方面,探讨交通运输这个学科国际融合教育创新体系模式。
3.1 交通运输学科创新模型衡量指标建立
交通运输学科国际融合教育可以通过合作而产生,包括提高声誉创新模型构建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更高的质量,更广泛的范围,更快或更经济地进行更高质量的研究,促进国际化学习发展。如表1所示,为交通运输学科国际融合教育创新模型的衡量指标。
表1 交通运输学科国际融合教育衡量指标及结构
以下分别从语言、师资队伍、实践活动和课程四个方面对创新教育模型进行详细展开。
3.1.1 语言
语言是国际合作关系的主要途径,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学生交流和教师之间的科学合作,这是促进国际化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3.1.2 师资队伍
国际化未能充分融入其发展核心职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评价和鼓励教师参与融合教育模式创新的制度。为了使教师能够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我国高校应采取适当措施,改进对教师参与国际化指标的评估方式,使其便利教师参与国际化活动。例如通过规划教育目标和结果,将国际化与学术目标联系起来;将国际化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明确界定国际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全面评估专业教师国际和学术活动;通过招聘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将教学内容纳入全球化进程的,来自不同文化的具备运输专业工程背景的教师,从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进而运输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3.1.3 实践活动
将国际和多样化教育纳入学生的实际活动,在促进学生国际化的同时,学生国际化经验的主要发展形式是将国际化内容纳入课程的时间活动中。利用动态和有效的方法发展知识,通过全球化促进通过加强学校学生与国家学生之间的联系,国际间高校内部的多元文化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3.1.4 课程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目标的建立,更加需要在高校运输专业为国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和国际化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运输专业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国际科学教育体系。
通过借鉴教学大纲改革的经验,将课程内容与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包括:
1)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提高国际化的可见度和对全球化的认识,并至少开设一个关于与运输专业相关的国际化双语课程;
2)在国外提供优质教育,与友好学校合作开办培训或培训方案,使课程评价和管理国际化。利用国际公认和具备可比性的课程,采用国际公认的国际化方法,该方法可以反映在技能发展目标、课程设计、内容编排等。
3)教师队伍,特别是外国教师或访学回国教师,在国际学校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教育的发展只能通过鼓励教师的参与来实现。可以应加大招聘外国知名专家的力度,为教师提供在国外继续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并实现他们的国际化思想和想法,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国际化。
3.2 交通运输学科国际融合创新模型
图1 国际融合创新模型(以高校和高等教育系统为基础)
跨学科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协调教育/创新系统各级的活动。即使是对大学新结构和新课程模式的更富有想象力的建议,也往往无法构想出一个协调的系统。跨学科大学的基本结构可以设想为基本上建立在三类单位之间的反馈互动基础上,这三类单位都包含了各自的统一教育/研究/服务职能。图1为以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学校结构为基础建立的国际融合创新模型。
图1中,与现在的大学结构过分关注知识本身以及(在技术学科中)关于“专有技术”的知识不同,该创新模型将强调“知道什么”,“知道去哪里”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以学科为导向各部门将采取新的、有 意识的“知道为什么”而不是“诀窍”,强调对系统设计的基本潜力和局限性进行调查,特别是社会和技术的“联合系统”。
系统设计层:汇集了物理和社会科学、工程和管理、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法律和政策科学的要素。他们的任务不会被明确界定,而是会被分配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人造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信息和通信系统”、“交通/通信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城市生活系统”、“教育系统”等,且这些领域相互交叉。
功能设计层:分析为满足这些领域的需求而选择特定技术的效果,以及“系统有效性”的评估社会系统背景下的相关技术。
学科融合层:主要设立在教育/创新体系经验层面的基础科学学科和结构科学,包括计算机科学等新领域。
4 结语
专业学科的国际融合是知识革新的源泉,在理论方法、学科和新技术成熟时,往往伴随着方法的突破和技术的革新。把高校从社会各要素的服务者,逐步发展成一个自由、具备重要品质积极机构的过程,尽管存在上述固有的问题和不确定性,但教育的实践性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和学习收益,远远超过其相关的成本。如果最大程度培养学科融合的发展,将有助于不断获得知识进行生产区域性合作、社会融合和培养区域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