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贲门癌放疗后椎体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2020-03-26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放化疗放射性椎体

姜 鹏

胃癌的辅助放疗应用日益广泛,但很少关注椎体损伤,该损伤一旦出现,容易误诊为肿瘤转移。笔者报道1例贲门癌放疗后椎体损伤,并进行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

图1 2015年放射治疗剂量分布图

图3 2016年11月患者CT影像图

患者,男,88岁,因“上腹部烧灼感6个月”于2014年9月胃镜示:“贲门处可见直径约2 cm的菜花样肿物”,病理示:“印戒细胞癌”,诊断:“贲门癌,SiewertⅡ型”。 给予替吉奥口服,40 mg/次,2 次/d,用6个周期。渐出现进食梗阻感,胃镜检查,病变较前进展。遂于2015-03-18对病灶行姑息性放疗,靶区范围仅包括病灶周围约2 cm左右的胃壁及约2 cm的下端食管。剂量:45 Gy/25次,5次/W;剂量分布及各椎体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如图1、图2;T9、T10、T11、T12的CT密度与邻近椎体无差别;其平均受 照 剂 量 分 别 为 :16.37 Gy、34.73 Gy、29.20 Gy、10.43 Gy;放疗过程顺利。2016年11月,胃镜示:“食管下段至贲门可见菜花样肿物”,诊断:“贲门癌放疗后复发”;CT(图3)见上述4个椎体密度明显低于临近椎体,未见椎体皮质破坏,因为与照射野相一致,考虑放射性骨损伤,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制动处理、随访。2017年7月,再次复查,改变同前(图4),确立放射性骨损伤诊断。

图2 椎体受照剂量体积直方图(DVH)

图4 2017年7月患者CT影像图

2 讨论

放射治疗对正常骨的影响包括:骨质疏松、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放射性骨髓炎(radiation osteitis,RO)以及衰竭骨折(insufficiency fractures,IF)等。原因包括以下因素:放疗减少了成骨细胞数量,阻滞成骨细胞周期进程,增加成骨细胞凋亡,骨质减少,骨小梁减少,骨髓脂肪浸润[1];胃部照射可加重营养吸收不良,加重骨质疏松[2];高剂量照射直接损伤骨质血供,同时,病灶区局部溃疡导致的感染进一步加重椎体损伤,如手术介入,会进一步损伤椎体血供[3-5]。

目前,放射性骨损伤的报道多集中于骨盆、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关于胸腰椎的报道非常少。

Noel-Savina等[11]报道了1例复发性肺癌放疗4个月后出现胸椎压缩性骨折。靶区剂量66 Gy,疗效评价:完全缓解。4个月后患者出现背部疼痛,MR示:T5、T6、T7压缩性骨折,T1加权为低信号, 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强化。给予椎体成型手术,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细胞浸润,可见坏死骨。原因可能为:部分椎体受照剂量较高;患者存在慢性阻塞型肺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Wei等[12]发现,受照射椎体 CT值的下降幅度与所受照射剂量有关。对42例腹部肿瘤 (食管4例、胰腺9例、胃9例、胆系20例)放疗合并化疗前后的T7~L5的椎体CT值进行观察。随访1年后发现,未照射椎体的CT值未发生变化。受照射椎体CT值的下降幅度与受照剂量呈线性关系,受照剂量 5 Gy、15 Gy、25 Gy、35 Gy、45 Gy 分 别 会 导 致21.7%、31.1%、40.5%、49.9%、59.3%的 CT值下降幅度;5例出现了压缩性骨折(放疗后38 d、241 d、286 d、449 d、1008 d),均发生于照射野内。

而Yaprak等[2]发现,胃癌的术后同期放化疗不仅仅对照射野内的椎体带来损伤,还会对照射野外整体的骨密度带来负面影响。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同期放化疗前后的腰椎以及股骨头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发现,术后放化疗后1年的骨密度(腰椎、股骨头)较单纯手术组下降明显(P<0.001)。7/73例于治疗后12~36个月出现衰竭骨折 (T122例、L22例、L33例),均位于照射野内,潜伏期12~36个月,平均剂量在 30 Cy 左右(39.30 Cy、32.03 Cy、36.35 Cy、38.12 Cy、29.85 Cy、31.24 Cy、35.25 Cy)。 原因可能为,胃部手术可以引起营养吸收不良、骨质疏松,放化疗的加入使得这一情况更加严重。

放射性椎体损伤的诊断主要通过结合放疗病史、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全身情况及随访情况确立。尽量不进行活检,原因如下:活检确诊率低、可以导致骨折或新发骨折的发生、放疗后局部血供差导致感染的发生[6]。

临床上,当患者出现RO或IF或合并相应区域的感染时,会出现相应区域的疼痛。

影像学方面的研究结果集中于盆腔、头颈部放疗后。骨扫描表现:发生IF后,累及骨99m Tc-MDP摄取增多,呈典型或变异的“H”形态;SPECT显示局部骨硬化区99m Tc-MDP摄取增多,由于有CT的协助,可以发现骨折线及周围的骨质硬化区,准确性增高[13]。CT表现:RO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斑片状骨硬化区、中心溶骨性改变伴以周围骨硬化等表现,形状不规则;IF时,可以发现骨折线。MR 表现[7,14,15]:受照射骨髓呈黄骨髓改变,T1加权、T2加权为高信号,脂肪抑制呈低信号;其间可有局灶性红骨髓,T1及T2加权均呈低信号,脂肪抑制呈高信号,增强后不强化;有学者将放射性骨损伤的MR表现分为3型:a型 (RO):T1加权为等或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增强后强化;c 型(ORN):T1加权为中心低信号,外周高信号;T2加权中心等或低信号,外周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中心等或低信号,外周强化;b型介入二者之间。骨折线T1、T2加权均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的水肿带包绕低信号的骨折线,增强后,骨折线周围强化。PET-CT表现:IF或ORN后,PET-CT表现为局部高代谢,多低于4.7,低于肿瘤复发,随着炎症的消退,代谢减低[16]。

在鉴别诊断方面,主要需要与肿瘤转移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误治。(1)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放射性椎体坏死一般为连续性,可累及关节间隙,多双侧。相反,肿瘤多仅累及椎体,不累及关节间隙,可见椎体骨质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2)可见硬脑膜累及。(3)尽管有学者发现放射性骨坏死可以出现椎体旁肿块,但肿块很小且对称,而水肿却很广泛,与咽后壁溃疡连续,反映了炎症改变,经随访后,多渐消退,与肿瘤复发不同[3,5]。 (4)放射性骨坏死可以表现为骨质硬化,而肿瘤复发可见实性或囊性肿块[15]。(5)局灶性红骨髓改变在 T1、T2加权均为低信号,脂肪抑制呈高信号,不强化,信号强度类似其他红骨髓[6],与强化的肿瘤复发不同。

该例患者于照射1年余后发现,骨质密度明显下降,但骨的形态完整,未见椎体旁软组织肿块,考虑与照射后局部的骨质疏松及黄骨髓改变有关,经随访观察的方法证实。发生原因考虑:(1)年龄大;(2)胃部放疗后营养吸收障碍;(3)放射线对骨的直接影响。该病例发现椎体改变后,曾有医师诊断为肿瘤转移。这就提醒大家,对于放疗后照射野内出现的骨质异常,要警惕放射性损伤的改变,注意与肿瘤转移鉴别,以免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不良甚至灾难性后果。

同时,Wei等[12]以及 Yaprak 等[2]报道胃癌术后同期放化疗的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5/42、7/73,值得临床警惕,在计划设计时,注意对椎体的保护。另外对于胃癌的术后放疗的指证仍需进一步探索,以给患者带来最佳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放化疗放射性椎体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全程营养护理管理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浅述食管癌术后及放化疗后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化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