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视域下的黑龙江“东北大鼓”传承机制研究

2020-03-25李煞

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力资本

李煞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文化工程,行之有效的保护举措不仅是对相关文字记录、史料实物、音像等物质性的资料数据进行保存,更重要的是使之以鲜活样态生存于民间。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北大鼓日渐萧条,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也为东北大鼓的传播带来了可选择性的生存路径。本文以黑龙江的“东北大鼓”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保护的传承管理机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献留存 人力资本 传承机制

近些年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设日趋成熟,行之有效的举措相继出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带来了契机。然而,真正有效的保护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仅是对相关文字、史料、音像等物质性的资料数据的保存,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是使之以鲜活样态生存于民间。“东北大鼓”为关东百姓喜闻乐见,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东北地区的文化名片,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文化工程,那么黑龙江东北大鼓目前留存状态如何?对于东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目前在黑龙江采取怎样的文化保护策略?当地政府具体的管理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笔者在相关课题研究中直面关注,并加以研究、思考的问题。

一、文献留存保护以人为本

在信息科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与运用的今天,对黑龙江东北大鼓的保护需要建立在本真性、系统性、可解读性的基础上。挖掘收集东北大鼓的相关文献资料,尊重它的原始样态,挖掘其文化内涵,弘扬其内在价值,使其传承发展达到真正的保护目的。由于黑龙江东北大鼓的资料分布零散、内容模糊,真实、完整地保存它的文献记载,是一项首要的根本措施。可见,第一步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做好东北大鼓文献资料的采集、整理与留存,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做法。相关文本的收集整理、文献留存可以有效发挥它在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中的独特作用。然而像东北大鼓这样生于民间、传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在非遗文献留存保护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即文献资料数据所占的比例不高,而以掌握东北大鼓技艺的传承人为主要传承手段的内容却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在相应的保护手段中不仅有对文字、图片、影音等相关音视频多媒体资料的留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活态传承,以人为本,所以“世代口口相传”成为民间艺术留存的一种文化样态。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对东北大鼓进行文献收集留存,也是要根据当下传承人的真实样态去记录整理,而不仅仅是仅依靠文字记录,应该通过各种先进技术记录下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方式、传承内容等多方面活的文化样态,甚至包括传承人(技艺承担者)的生存状态,比如其生活环境、谋生手段、人际交往、人生态度等,这些都与非遗传承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即使文献留存也应以人为核心。那么,说到以传承人为本,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必须要谈到黑龙江首批被批准为东北大鼓项目传承人的夏晓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肩负着东北大鼓传承使命的她是如何将自身技艺传承给后辈,又是如何顺应时势,尽己之力发展东北大鼓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记录留存的活态文本。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东北大鼓的传承机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领域打开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即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等总和。其核心内涵是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调整发展策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其实这一理论不单只适用于经济学范畴,个人认为在目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由上至下的管理体系已经将具有“地方性知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转变成了“人力资本”,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从无意识的“习得”和文化濡化过程转变为有意识的管理、投资、运营过程,已经在顺应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而采取有意识的资本投资、资本激励等传承手段、措施。如充分利用这种人力资本转化,在政府干预下借用一些合理的经济学原理,依托适合目前经济环境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方法,为日渐萧条的东北大鼓带来新的契机,也是一种顺应时势的尝试。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人物和中坚力量,也是最好的“活资本”。突出传承人的价值,提高传承人的地位,改善传承人的生活、为传承人培育良好的受众群体,这些都是政府进行资本投资和激励的主要策略。尊重传承人,激励他们自觉、主动地承担传承责任,调动和发挥传承人的积极性和才智,充分开发其自身潜力及创造力,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延续。例如黑龙江东北大鼓传承人夏晓华,依靠自身能力,利用政府制定的传承机制,把握多元文化发展方向,创造性地将民间艺术传承转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增加传承途径,加大对东北大鼓传承研究的工作力度,从而推进东北大鼓的可持续发展。

夏晓华出身东北大鼓世家,一生与东北大鼓结缘,是第四代传人,东北大鼓项目的领军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师级传承人。她对东北大鼓进行改良和创新,将鼓曲唱腔与戏曲表演相结合,使这门民间艺术真正成为一门表演艺术。她将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后辈,培养了黑龙江第五代东北大鼓传承人。同时四处奔走,努力将东北大鼓引入大学艺术课堂,分别在天津曲艺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开设东北大鼓课,首创了东北大鼓走入高等艺术院校的先河。多年来她坚持活跃在舞台上,无论是官方出演还是社会活动,夏晓华带着她的弟子们积极出现在各种场合,她是将东北大鼓唱到北京长安大剧院的第一人。通过多种媒体做节目,在电台播唱自己创作的《呼家将》《杜十娘》等,是在广播电台演唱长篇作品的第一人。她无偿到喜欢东北大鼓的地方去演唱,积极推广普及东北大鼓,为东北大鼓传承开辟新路。在向下传承的同时,她亦向上走遍省内有老艺人的地方,自费为东北大鼓的老前辈录音录像,挖掘整理长篇书目三十多种,段子二百多个,杂学二十余万字,并将这些宝贵资料自费出版成书。此外,她著作出版的《东北大鼓音乐艺术论》,填补了我国东北大鼓理论研究的空白,成为出版该音乐理论专著的第一人。黑龙江夏晓华这些传承经历,就是一种人力资本转化的典型范例,作为传承人,她不但完成传的使命,同时她亦在为东北大鼓保护、发展方面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资本转化,为后人开放传承路径,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夏晓华对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传承人中的卓越者,为黑龙江东北大鼓传承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夏晓华之所以能“放得开”,不拘泥于民间小范围传承方式,也是时势造就的。一方面是时代的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开放及大力扶持,采用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激励机制,为夏晓华等人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承平台。

三、政府部门的保护机制

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法规、政策积极出新的时候,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也先后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的保护法规,建立了保护机制。

黑龙江省于 2004年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工作委员会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组,针对本省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做了散点式调研,制定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逐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体系,并提出保护工作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激励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突破。施行提高传承人的地位,对传承人的生活进行经济扶持,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宣传、推广的平台,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等策略。

政府会主持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如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享誉全国的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在这些文化活动中邀请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广大百姓面前得以展示、推广,使得大众百姓更加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艺术院校积极参与规划之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高校中从事教习、传承工作,媒体教学设备大量投入,以及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室,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便利的平台。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市场经济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日益明显,社会与经济的开放,对诸如东北大鼓这样的传统艺术也带来了冲击。可是我们无法割裂历史,改变以往,也不必抱怨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文化。东北大鼓的存在已经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需要在存在中求发展,且要在遵守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顺应经济规律才能够得以存活。躬身自问,如何能使东北大鼓这样的民间瑰宝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自上而下的长期共同努力,从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科学合理地建立良性的传承机制体系,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護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美】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M].中信出版社,2007.

[2]张居兰.文献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天中学刊,2017(6).

[3]杜青青.鼓曲激扬荡九洲,薪火传情育后人[J].艺术研究,2013(3).

[4]毛海英.东北大鼓传承之构想[D].硕士学位论文.

[5]搜狗百科:夏晓华,https://baike.sogou.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名称:人力资本视域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黑龙江“东北大鼓”保护与传承工程微观机制的研究,编号16YSB0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力资本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新形势下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