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 传承创新

2020-03-25彭青黄金勇张秀杰

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审美德育音乐

彭青 黄金勇 张秀杰

摘 要:央视栏目《经典咏流传》大型古诗词音乐节目为研究目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指导,阐述优秀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进一步明确古诗词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的内涵与功能,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相关的借鉴。

关键词:音乐 审美 德育 文化

大型央视栏目《经典咏流传》自开播以来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追捧和热爱,节目以“大型古诗词”赏析为定位,以现代歌曲重新编配、创作等多种手法对我国优秀传统古诗词文化进行“二度创作”(咏唱),歌曲优美动听,栏目独特新颖,在全国人民心中立刻掀起对古诗词热爱的高潮。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经典佳句,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有担当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弘扬。《经典咏流传》栏目以继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对我国优秀传统古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谱写优美动听的旋律为蓝本,以知名歌手进行现场表演诠释为亮点,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些曾留给我们中华儿女的那些宝贵的灿烂文化,让我们从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中,不断守望初心,秉持“文化自信”的坚定立场,激励华夏儿女为全面复兴伟大的“中国梦”不断前行。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经典咏流传》栏目审美定位分析

2018年初,央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重磅推出大型诗词音乐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好评如潮。该栏目节目突出“和诗以歌”、将古诗词、近代诗词以现代流行音乐等手法进行改编创作与演唱,在经典传唱人的演绎中让当代青年领略中国诗词之美以此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文化价值。

央视栏目《经典咏流传》以“诗歌”为契合点,通过改编、创作将中国传统诗词以现代音乐的手段进行重新“诠释”,以此弘扬我国伟大的传统诗词文化,陶冶性情,达到升华人格品质的目的。《经典咏流传》栏目适应了现代人的音乐审美特点,以节目的趣味化、个性化吸引了青年学子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关注和热爱,在感受古诗词音乐带来美感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为我国全面复兴传统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歌曲”艺术审美分析

1.古诗词的美感特性与审美特点

“美感”是专指审美感受,即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由客观的审美对象引起的感情上愉悦的心理状态,是包括感受、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功能在审美对象刺激下交织活动形成的心理状态。{1}

首先,中国古诗词给人民提供精神意识上的观念,通过文字的联想和想象塑造具有人物、事件、动作、心情的完整世界,转化为我们精神上的情感和观念,它不仅充满诗情,而且还具有鲜明的“画意”美感。通过诗词的朗诵,从文字进入画面,从画面进入音乐,把中国文字的经典意蕴转换为可闻性的声乐艺术,从而让观众看清、听懂、理解思想内涵,感受情感的熏陶。如《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根据北朝民歌改编、创作的诗词歌曲《木兰诗》,犹如一幅英雄驰骋战场的画面,观众仿佛被带入大漠边疆,眼前展现出驰骋战场的花木兰形象,栩栩如生,音乐荡气回肠,渲染出词中有画,画中有乐的境界。

其次,中国古诗词传达“韵律美”。中国诗词充分发挥了古代语言音韵美感的特点,要求合辙押韵,主要通过诗词韵位的疏密来表达出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时而洪亮,时而安详,时而欢快,时而豪放,这种韵律是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的强有力的艺术手段。如宋代的词原本就是入乐歌唱的,通过平韵格、仄韵格等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音效果,显示出激越的艺术特色。一言之,中国诗词语言华丽,文风雅致,但却不失口语自然、雅俗共赏的美感特点,虽然注重文辞措意,但却寓意鲜明,抒发情怀,通俗易懂,可说可讲,可诵可歌。

2.审美心理因素分析

“在艺术审美活动中,直觉反应都是最先发生的。在经历直觉反应这一阶段之后,情感体验、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等深层次的审美活动才会相继发生。”{2}首先,感知觉古诗词文字语言形象。在我们感知觉器官中,视觉、听觉是最主要的审美器官,如《经典咏流传》中选用唐代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古诗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仿佛感知到儿童的天真与童趣形象。此作品经过现代流行音乐的编配,当红演员王迅的演唱配之舞台上小朋友的可爱、动态的舞蹈表演结合,使得古诗词歌曲《咏鹅》整体的艺术魅力得到相当大地提升,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让人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其次,在诗词的联想和想象中感受音乐赋予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在审美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它是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语言的产物,又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孙杨演唱东汉刘桢古诗词歌曲《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从描述松树中联想到做人要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 ,在这样的联想与想象中我们获得审美精神上的快感和愉悦,达到“情景交融”的思想境界。

三、《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歌曲”美学赏析

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根据审美对象的年龄层次、性格特点,审美情趣选用一批具有时代与民族特点的诗词佳作,通过主持人撒贝宁“现场吟诵导入”、传唱人“歌手演唱”、“专家鉴赏时刻”,让青年学子在赏析中获得积极的音乐美感,激发了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力量,拓展了我们对古诗詞音乐审美的想象空间。以下选取部分歌曲举例。

1.渭城一曲离别歌“情谊”

这首歌曲《别君叹》是根据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词改编并重新创作的歌曲,诗词表达的是依依惜别的情谊,“劝君更尽一杯酒”道出了对友人的声声祝福和体贴。歌曲由当代歌手曹轩宾演唱,在他深情诉说般的“惆怅”歌声中,我们仿佛看见故人临行的送别场面,歌曲一开始运用地方方言的语调拉开序幕,“渭城朝雨浥轻尘”,运用古曲的吟诵调上扬的语调感觉,进行半说半唱,语言、语气缓慢,非常贴心,音乐抓住古诗词“吟诵”的一大特色,紧接着,钢琴伴奏音乐回到现代流行曲风中,整首歌曲编配精美,如泣如诉,配合曹轩宾打动人心的嗓音,向我们诉说一段故人别离久远的故事。音乐一唱三叹,仿佛不舍得朋友即将远行,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听后让人心之动容,内心深情的惜别情感油然而生,歌曲非常耐听。

2.古典山水之歌“山居秋暝”

这首歌曲《山居秋暝》根据唐代王维著名的一首山水诗篇的诗词《山居秋暝》进行创作,诗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歌词几乎照搬这首诗词,由歌手霍尊演唱,霍尊的嗓音对表现此类风格的歌曲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他那唯美的嗓音似乎是吟中唱,唱中诵,似天籁,犹如一位隐士从远处山谷走来,向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大自然山水中国画面,歌曲开始用“童声”作为序幕,隐喻了诗人内心的纯洁、山野的空旷的美妙。整首歌曲旋律平稳,节奏简洁,反复吟唱,旋律简单而又脱俗,音乐清新、淡雅,印证了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境界“自然美”,又阐述了中国古代艺术所表达的“气韵、意境、中和”的美感,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3.床前明月光“静夜思”

这首歌曲《静夜思》根据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进行改变创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难眠,遥望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句向我们勾勒出一幅明月秋夜的思乡图,歌曲由著名歌唱家雷佳演唱、赵季平编曲创作,歌曲前半部分引用这首诗词,后半部分扩充填词,内容更加具体化,作品篇幅拉大,歌曲旋律的情绪从一开始缓慢的、宁静夜晚“忧郁”的歌声表达中进行,到了歌曲后半部分,旋律的情绪进行到“高潮”,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丰富的管弦乐的烘托下进行最高点的“渲染”,最后,歌曲情绪再次平静下来,音乐令人意犹未尽,整首歌曲为A B A 的曲式结构,值得品味。

四、《经典咏流传》栏目艺术特色

央视栏目《经典咏流传》栏目创办独特,最大特色是“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并邀请当代著名歌手演唱、演员加盟点评。歌曲的创作基本是引用古代诗人的诗词乐句进行重新编配,一类是直接引用唐诗宋词进行谱曲,基本是四句、六句工整等,反复吟唱。另一类是引用部分原作诗词并结合现代人的情感进行重新填词并与原版古诗词融合一体,运用当代流行、民族曲风进行创作、编配,让作品更加紧贴青年学生的审美口味。歌曲播出以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主持人的朗诵、经典传唱人的现场演绎、听众的聆听鉴赏、专家的鉴赏时刻,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诗词文化的博大、深远,让观众在诗词艺术作品的吟唱中去同古人一起去“妙悟、体验”,感同身受,全面升华观众的审美体验,获得心灵上的审美愉悦。

1.突出“旋律至上”+“声乐情结”的音乐审美要素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一首优美、耐听的歌曲旋律是作品迅速传播、推广的必要因素,正由于旋律作为审美情感感知最佳的载体,栏目系列古诗词歌曲以鲜明的“民族化色彩”突出地表达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其鲜明的民族音调诠释传统诗词文化的内涵,引起青年观众强烈的心灵共鸣;中国人美学中认为“歌”即“长言”,是一种音乐语言,可以看中国人对“歌唱”的钟爱,正因有“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经典咏流传》才以“古诗词”咏唱的艺术形式再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这一点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意识追求达到一种完美契合。此外,栏目为了增加歌曲的可听、可看性,请来首唱歌手的演唱无论在古诗词特定的“历史背景”语境的把握下,还是结合自身声乐技巧与艺术处理的方式,都以“唱腔独特、个性鲜明”的嗓音特色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实现了声乐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完美塑造,满足了观众对“声乐”艺术情感审美诉求的期待!

2.“多觉贯通”——“联觉(通感)心理”的审美特点

“联觉”,它是建立在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上的一种无意识,而“通感”则是根据联觉所指引的沟通感觉的方向为基础,再次动用审美主体的经验,进入统觉的阶段,在感觉的空间建构时空交叉的多重复现的意象,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如歌曲《木兰辞》以现代大气的旋律线条结合民族元素(豫剧、唢呐)融合“言之(唱)”出古诗词“木兰辞”文字中描述的“花木兰”形象,使得审美主体借助想象、联想心理活动感受审美对象,产生“视觉”、“听觉”的“通感”效应,从而获得“完整、鲜活的”艺术形象,完成审美体验。由此可见,音乐虽然不能直接描述客观事物,但是它可以通过“联觉心理”达到“以耳为目”的心理奇特效果。

3.以咏带唱   以唱带赏  回归诗词的“歌唱性”

中國的古诗词大多都是可以“吟诵”演唱的,《经典咏流传》栏目正是结合当代青年学生对流行音乐审美的热爱与追捧,将这些古诗词重新谱曲、编配使得成为青年人喜爱的、可以“吟唱”的歌曲,其目的达到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重视与回归。回看央视另一档古诗词栏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它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则更多的是凸显一种课堂的学习模式。而《经典咏流传》则是在此节目基础上引入“音乐审美”这一特色,将古诗词的知识性、文化性的层面上升到赏心悦目的、可视性、可听性高的音乐鉴赏层面,实现“美的音乐人人都喜欢”的审美理念,由此吸引大批青年学生重新审视对我国古诗词的重视与热爱。可以说,《经典咏流传》栏目突出表现“以咏带唱”、“以唱带赏”的特色,从音乐的情感审美中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换句话说,这更是一档优质的具有“思政”文化特色的音乐赏析课程。

音乐与文学在语言和声响上具有一致性,都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中国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曾说过“音乐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音乐的美主要存在声音自身之中,而文学语言表达中的声音仅存在语言涵义之中”。由此可见,《经典咏流传》栏目正是以极其鲜明的动感的旋律、音调、节奏将古诗词中的文学性与叙事性重新表述出来,再通过歌手现场演唱营造“气氛的渲染”来引导大家一起品尝音乐,品尝诗词。显然,该栏目在同类古诗词栏目中脱颖而出,非常成功,赢得了良好的收视与口碑!

五、《经典咏流传》栏目意义

1.提高古典诗词音乐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音乐的审美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诗词的审美,另一个就是音乐的审美。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升华成一个整体的艺术作品来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的一系列古诗词歌曲,无论是流行的、古曲的、民族的、戏曲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音乐风格多样,雅俗共赏,全面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古代诗人对生活的美与丑、爱与憎的表达,从感受歌词、到审美想象,激发了青年学子对美的事物的创造动力,提升了审美主体的完美体验和思想境界。

2.塑造完美人格

《乐记》论乐时提出的“德”与“艺”这两个范畴,其中“德”是道德修养,兼指音乐的思想内容,“艺”指艺术技能,兼指引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了“德”这一礼乐教化的价值取向。{3}《经典咏流传》栏目很好地通过现代音乐“乐教”的表达形式诠释了中国古人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节目通过“寓教于乐、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鉴赏引导我们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达到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

结语

《经典咏流传》栏目的主办是一档有意义的“古诗词歌曲”审美的实践范例,通过音乐让我们对“美”产生深切的体验,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对青年学子的道德、学识、人格并使得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1}王林毅,王威沫.美育与审美[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37.

{2}黄高才,刘会芹.大学生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7.

{3}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0.

参考文献:

[1]王林毅.美育与审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黄高才.大学生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修海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注:本文系2019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基于党的思想道德建设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的发展与推广研究——以“中国梦”系列歌曲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SJYDJ02103。

猜你喜欢

审美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