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态文明校园中涵育“和谐”的人

2020-03-25付晓洁

中小学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和谐文明理念

当前,中小学如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发展的需要,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已成为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作为由教育部、团中央、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在推进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秉持“生态育德”的理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培养学生在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和谐相处中,涵养健全人格,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收获了一些思考与启示。

一、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文化,形成“立德树人”的环境氛围

中国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呼唤,也是新时期赋予学校德育的历史重任。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使学校成员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

我校的育人目标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紧密相关。我们希望培养健康、自信、友善、担当,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学子,也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能够关爱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具有反哺自然、回报社会的责任担当。

1. 科学建设“和谐”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学校从2004年开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2008年正式挂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十多年的生态文明教育探索发展之路,既是寻求办学新路之举,也是校园生态环境变化之旅。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与自我和谐”的生态理念融入环境建设,希望以充满自然之美的校园生态环境来陶冶性情、塑造心灵,使师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其一,基于生态化理念,设计校园景观。环境塑造人,也起着涵养人的作用。校园里如果有草地、鲜花、林荫,有池塘、湿地、果园,那么书香会更有味道。这些年来,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生态景观的建设,先后建设了“银杏大道”“循环水鱼塘”“屋顶种植实验田”“葡萄藤阅览亭”“生态科技成果展示区”等,这些地方早已成为学生课间的最爱;我们还将在旧楼拆除处建设小型“循环水湿地”等景观。环境养人,我们希望以“生命、环境、发展”为内核,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让校园既是学生愉快学习和生活的亮丽景致,也是学生充满乐趣去体验和探究的绿色空间。

其二,基于多功能应用,建设“生态教育大楼”。我们认为,校园建设应该从过去单一的满足功能性需求,过渡到节约材料、土地、能源的规划设计,实现从美丽校园到环境友好的生态化学校建设。2014年,学校建设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环保型“生态教育大楼”正式落成,展现了全新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也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座大楼采用微风发电技术、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热水系统、透水砖、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每天的发电量足够学校基本照明使用,太阳能热水能满足食堂和体育馆的日常运转需要。除了节能减排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座大楼还是学生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楼。生态教育大楼突破了一般学校对楼宇的常规认知,成为能源的产出基地,也成为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全方位、立体的宣教平台和研究平台。

2. 系统构建“生态育德”制度,规范学生生态文明行为

我校秉持“生态育德”的思路,基于“承載希望、奠基人生、筑构幸福”的办学理念,探索将“学习生态文明知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和养成生态文明习惯”融入学校德育目标任务之中,围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这一中心,系统化构建“规范管理”的德育制度。

例如:我们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班队会活动的制度建设中,既有基本要求,也有具体的细则和实施流程,以此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如小学部1~2年级的班队会重点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小学部中高年级的班队会则重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涵养学生健全人格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我们探索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构建生态课程观,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1. 明确课程目标,引领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

我们希望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态理念,关注生态热点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养成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具有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能力,能够探索保护生态的方法;成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和谐相处的个体。

2. 梳理课程结构,架构“必修+选修+研修”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们构建了“必修+选修+研修”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研发了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例如:开设了“生态文明知识知多少”“保护生命之水”“生态文明教育大课堂”“生态与生活”“植树与碳汇”等必修课程,通过学科融合、知识讲座、理论学习等方式,普及生态文明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区域和全球生态问题及影响,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开设“中国沙漠化防治”“中国湿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一米花园”“地球熄灯一小时”“留住一桶水”“灭绝动物挽歌”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基地实践、专题调研、社团活动等方式,形成思考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反思日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友善、担当的道德品质。

此外,我们还开设了“科学型教室的设计”“校园楼顶的绿化”“电池、人、自然”“生活污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住宅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调研分析”“雾霾成因分析报告”“媒体广告中的生态文明”等研修课程,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养成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确立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

3. 保障课程实施,构建高品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体系

我们一方面充分开发地域资源,为学生提供自然课堂和深度体验的空间;另一方面则充分挖掘跨界教育资源,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实现书本知识与校内外体验的深度结合,让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实施与社会资源联合育人的培养方式,构建了丰富多元、纵深贯通、开放整合的“1+10+19+N”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体系。

其中“1”即学校的生态教育大楼,如今已成为师生课程资源开发的基地。“10”即学校重点建设的大运河公园、白浮泉湿地遗址、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等10个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基地。“19”即建设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及资源,形成19门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其中正式出版校本教程5种,校内印刷指导手册14种。“N”即支持即时性课程开发的资源。学校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环保局、北京林业大学等社会资源合作,共同开发了多元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行动,拓展学生成长空间

近年来,我们探索多维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通过规范设计和有效操作,搭建起“自主教育、自主体验、自主成长”的活动平台,从而将责任、和谐、仁爱等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浸润到学生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其一,围绕校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设计系列活动,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浸润学生心灵。例如:新生进校园时,校团委结合新生入学第一课,在食堂开展“爱大米”节粮主题教育活动;初三毕业学生会将自己的校服洗干净,整理好,请学校送给贫困地区的中学生;高三毕业班学生“捐书”(参考资料)给贫困山区中学生,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的课本送给低年级学生循环使用,等等。此外,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环境生态宣传作品,如甬道与楼道里的全球环境资料,厕所里学生自创的节约用水宣传画,食堂里节约粮食、拒绝一次性筷子的宣传画和倡议书等,早已让生态文明理念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融为一体。

其二,浸润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悟生态道德。我們探索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关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使生态道德理念通过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得到更好的诠释,由此深入学生内心。例如:历史教研组成立了“保护环境—通惠河采风小组”,八位教师周末带学生考察地区水资源,调查、搜集、分析水污染数据,还利用寒假到京杭大运河苏杭两段进行实地考察;美术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节能减排”漫画比赛。学生们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设计学校、家庭节水方案,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使生态道德从学校辐射到社区。以“爱水、节水、惜水”为切入点的活动逐渐延伸到护树、节粮、节物,学生们也从关心自然到关心人,从爱生命、爱集体走向爱学校,爱我们生活的世界。

其三,融入自然体验,助力学生提升生态素养。只有让学生身处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在对自然万物的感知中更加热爱周围的世界,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进而努力改变世界,让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围绕“水、空气、阳光”等自然要素,开展了“生命之美”的主题德育活动。例如:在“动物之美”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认养濒临灭绝的华南虎幼崽;在“植物之美”活动中,我们开展濒临灭绝植物的图片展和摄影比赛,增进学生对濒危珍稀植物的了解,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此外,我们还围绕“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变化,并结合我国传统的24节气,开展了“人生成长”的主题德育活动,使学生在认识“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活动体验中,感受人生成长的“苦与乐”。

其四,对接真实问题,促进学生共建生态社会。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应有之义。例如:我们围绕“环境污染、浪费资源、追求奢侈”的社会现象,开展“从我做起”的系列主题德育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实验室,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当前在绿色低碳、生态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实践;连续多年开展“碳汇科普林”“地球一小时”“模拟气候大会”“光盘行动”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从意识到行为的转变,使绿色生活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情感: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有我一份,从我做起。

人物小档案:

付晓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学区理事长,曾任北京市金盏中学、北京市第十六中学校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兼职研究员。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发展工程成员,教育部第12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成员,北京市朝阳区“凤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获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开拓者奖、“全国环境教育突出贡献人物”、第五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先进个人、“首都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出版《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我眼中的校长》《因教育相遇 为更好生长》《教育管理:本立而道生》《教育:和谐的生命律动》等专著。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课程体系建构”(课题编号:CDDB1616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和谐文明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用心处事
对不文明说“不”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