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特点及解决方案

2020-03-25祝言卿

法制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刑事犯罪 防范意识

作者简介:祝言卿,新疆石河子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44

在我国《刑法》第17条中对未成年人犯罪所需要承担责任的年龄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中表明在我国,十四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此条法律本是为保护未成年人,但是近些年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对被害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案例

1.未成年人的教育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外界的不良诱惑和干扰辨识度不够高,判断力不够强。较为突出的是校园暴力。2009年11月在济南一小学,六年级的三名学生长期勒索同学、收敛钱财,如果其他学生反抗就拳脚相向或者用烟烫等施以暴力。近年来,校园暴力的事件屡见不鲜,也越来越收各界重视,校园暴力就是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缩影。这种校园暴力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滋长为刑事犯罪。校园暴力的恶劣性已经不再是校园内可以有效管控的事件,必须通过追究刑事责任的手段进行管控。

2.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目的为侵犯他人财产,以解决自己的消费问题,例如:上网、抽烟等费用问题。安徽省怀远县火星小学,一个六年级班级12岁的副班长多年以各种理由逼迫学生吃屎喝尿,收受学生“贿赂”高達万元。班里原本有二十多名学生,但现在只有七名,在他的逼迫下很多学生不得已转学。这类的案件中,受害群体也是未成年人,遇到侵犯自身权益的事件一般会因为恐惧和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等原因不反抗、不处理。

3.2019年10月20日,大连市沙河口区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0岁女孩补课后回家走在路上,却被13岁男孩带至家中并想要与其发生性关系,遭女孩拒绝,男孩愤怒之下便将女孩杀害。女孩身中7刀,并被抛尸在住处对面的灌木丛中。但是男孩杀人时并不满14周岁,按照法律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男孩在杀人后的态度,以及男孩家长嚣张的态度让被害人家属寒心,也然社会各界愤怒此后又爆出男孩经常尾随女孩,掀女孩裙子等事件。此事件一出,引起各界高度关注,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

二、当前社会背景下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依据

(一)刑事责任年龄设立依据

受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影响,刑事责任年龄的设立依据除生理年龄这一基本条件外,更应该注重未成年人辨认对错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1979年《刑法》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这一内容到现在四十年间没有出现过变化。

(二)社会环境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影响

1979-2019这四十年间,我国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互联网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智能设备使用率越来越广,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全面落实。未成年人在社会环境的改变中也在不断变化。除了他们接受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其辨别与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这四十年间不断地变化着。相较于几十年前,我国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都发育提前,越来越早熟。从教育层面来看,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部分地区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未成年人在十四岁之前基本已完成小学教育,对于违法犯罪具备一定的认识,自我行为认识以及控制能力都比以前的同龄人有所提高。但目前为止刑事责任年龄没有改变,这与刑法设立之初的依据不相匹配。刑事责任年龄没有随时代变化而改变,现在未成年人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与日俱增,使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陷入困境。

2019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对于现在热议的“未成年人应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一话题发表声明:相关部门已经着手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个问题。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从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人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呈现出年龄小、受教育程度低、团伙作案、性质恶劣的发展趋势。未成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强奸和故意伤害这四种类型。在14-15岁未成年罪犯中,涉及以上四类犯罪比例达到92%,在16-17岁未成年罪犯中比例为85.1%。

(一)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提高和科技不断进步,未成年人身心发育提前,其犯罪年龄分布特点为:10岁-12岁开始出现恶劣行为,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7岁成为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数据显示,14岁往往是未成年犯罪的初犯年龄,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处于小学和中学教育的交替阶段,他们处于身心上的“叛逆期”,开始有独立的意识,渴望独立,对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抗拒,不想被规定“束缚”,这一时期如果对于未成年人的“越轨”行为加以及时制止和改正,往往会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受教育水平低

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是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受教育程度低是其抵制不良影响能力差和辨别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已审结的未成年罪犯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0%,中专文化程度占20%。受教育水平低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普遍现象。

(三)未成年人犯罪手法趋于成人化

近年来,影视作品通过多种渠道的传播,带来正面作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以血腥、暴力为内容的负面作品,也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行为,比如携带各种刀具。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未成年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犯罪手法越来越趋于成人化。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法由过去的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发展到抢劫、盗窃,甚至发展到团伙作案、所犯数额也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最初从不敢到尝到“甜头”,再到犯罪数额不断增多,胆量也越来越大。随后发展到团伙作案,产生严重的违反刑法的行为。

(四)未成年人犯罪形式趋于团伙犯罪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处于弱势地位,独自犯罪可能不占优势。由于对于金钱好的渴望以及哥们义气等情况,使得未成年人相互联合,进行共同犯罪,弥补个人犯罪的弊端。未成年人一開始形成的犯罪团伙仅有几人,随着犯罪团伙的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结构完整、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甚至是犯罪集团,继而呈现出黑社会性质,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给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五)未成年人犯罪趋于科技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犯罪手段如网络电信诈骗等案件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的科技化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未成年人通过新兴技术手段犯罪的隐秘性、简单性等特点,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犯罪的人群中也出现了未成年群体的身影。二是因为互联网的影响,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未成年人可以接触到的犯罪途径也越来越多,例如网络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的传播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一)酌情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上文已经提到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对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各项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年龄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后逃避法律责任的“保护伞”。不仅在我国,未成年人身心早熟、犯罪低龄化已是全球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近年来多发的恶劣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对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刑事犯罪人群低龄化的特点日益明显,刑法应当适时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给受害人和家属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刑事责任年龄本意是保护未成年人,但是刑事责任年龄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而适时改变。

(二)司法机关重视未成年刑事犯罪问题

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也责无旁贷。目前,我国司法机关面对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增多的情况,处理这方面案件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比如:送法进课堂、设立少年法庭、开办阳光学校等。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减少社会危害方面做出了贡献。

(三)家庭教育和监护作用十分重要

现在的家庭结构较几十年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的家庭中下离异、单亲、再婚等现象屡见不鲜,家庭结构的缺失导致家庭功能缺失。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可能在物质和精神上缺乏对孩子的关心,没有尽到对孩子道德监护义务。这种情感和物质上的缺失就会导致未成年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找寻存在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要发挥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预防作用,家长就应重视家庭教育和监护作用。

(四)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辨别能力

学校是管理未成年人的主要场所,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层面,学校的作用不容小觑。未成年人接受到的教育来源于学校,学校除了文化课的教育以外,还应对照未成年人的年龄开设相应的法律课程,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提高未成年明辨是非和自我行为控制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浏览健康网页,查阅健康内容的书籍。未成年人的犯罪大多从校园开始,前文中已经提到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开端,学校应加强监管,制定相应措施,避免校园暴力引发的犯罪问题。对于经历过校园暴力受害的学生应注重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疏导。

五、结语

对于频频出现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一些弊端。恶劣的刑事犯罪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被害者家庭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常常令人难以置信,这样的作案手段出自于一个未成年人之手。深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找到预防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对策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周振晓.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范围的理性探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黎灼祺.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周发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