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中的数字原住民形象建构

2020-03-25王一土

记者摇篮 2020年2期
关键词:非主流原住民媒介

王一土

【摘要】本文以“90后”作为数字原住民形象代表,对其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建构进行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于“90后”微博的发布者身份、微博性质、评论数与转发数、“90后”形象和微博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90后”数字原住民社交媒体

2001年,马克·普伦斯基发表了一篇名为《数字原住民(居民),数字移民》的文章,他将成长于数字时代、对于数字技术和各种通信工具使用非常熟练的年轻人称为数字原住民,将那些没有在成长阶段接触过数字工具,在面对数字科技和数字文化时,必须经历并不顺畅或较为艰难历程的学习者称为数字移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考虑到互联网的普及时代与社会学中的代际划分,为了便于研究,通常将“90后”视为中国的第一代数字原住民。

因QQ空间、博客等在取样上有较大闲难,因而本文选取微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当今的“90后”媒介形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微博中涉及“90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呈现“90后”媒介形象,并尝试与以往研究的“90后”形象进行对比,进行总结归纳。本次研究发现,从第一批“90后”成年的2008年到最后一批“90后”成年的2017年这十年中,“90后”的媒介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研究发现

1.“90后”讨论量高于“80后”与“00后”。利用新浪微博官方分析工具“微指数”,对热词讨论量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90后”这一词组在微博上的讨论量明显高于“80后”的讨论量。而与“00后”相比,“00后”尽管在2017年年末出现了讨论量的高峰,但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时候“90后”的讨论量仍明显高于“00后”。

2017年新浪微博中,“90后”仍是代际讨论中关注的焦点。根据魏莉莉对“80后”与“90后”价值观的研究,相比于“80后”,“90后”更加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倾向,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参与公益行为的比例也更高。“90后”群体本身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更多,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更加熟练。而“00后”目前也未能取代“90后”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

2.“90后”的日常生活、娱乐与消费以及工作最受关注。对2017年新浪微博中涉及“90后”的内容进行抽样后,对微博的主题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发现,新浪微博中关于“90后”的内容,关注最多的是“90后”的日常生活,占样本的24.1%,而关注“90后”的工作、娱乐与消费的也很多,分别占样本的22.4%和23.5%。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成年,相比工作而言,“90后”的学习生活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对“90后”的人生态度、外部环境和犯罪行为的讨论较少。

3.“90后”整体呈现正面形象。对样本中“90后”所呈现出的形象进行分类,得到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7年新浪微博中“90后”的形象以中性最多,占样本的53.7%。其次是正面倾向,占32.7%,而相关微博中呈现“90后”负面形象的则较少,只占13.6%。如今第一批“90后”即将步入中年,“90后”越来越成为网络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交媒体也呈现出了更多的正面形象。

在样本中,评论数排在前十和转发数排在前十的微博,只有一篇微博呈现出的“90后”形象是负面的。这更加反映出了“90后”的形象倾向,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较为热门的话题来看,“90后”的形象均呈现出正面倾向。

参照表1,在样本中,有66篇以“90后”工作为主题的微博,其中只有两篇呈现的是负面形象。“90后”的工作形象是认真、负责的,在样本中,有许多微博赞扬了工作中的“90后”,包括驯兽师、护士、火车司机、警察、消防员等,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职场上的“90后”并不是冲动、易怒的形象,而是沉稳、可靠的。

4.发布者以普通用户为主,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在样本的294篇微博中,有206篇来自于普通用户,在社交网站中,尽管普通个人的传播力度并没有媒体官微、自媒体的传播力度强,但由于数量巨大,远超媒体和官方机构的发布量,同时,普通用户对于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也越发成熟,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也开始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因而当普通用户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念时,也会对群体的媒介形象和现实情境产生巨大影响。

在选取的样本中,纯文字微博有46篇,占总数的15.6%。而运用链接、图片、文字、视频、表情和文字三种以上的微博有76篇,占样本的25.9%。在各种呈现方式中,运用图片的微博占到了最多。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的微博有86篇,占29.3%。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在“90后”相关微博中,纯文字的微博仅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内容依托社交平台,将多种呈现方式进行了组合,从而在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上实现了提升。

5.词频统计:身为“叹老”一族的“90后”。2009年杨莉明的《“非主流”与“火星文”的一代——“90后”网络媒体形象初探》和袁楠的《“9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等早期研究均表明,网络新闻中的“90后”往往作为负面标签使用。在网络新闻中,“90后”的形象常常是怪异、另类、愚昧、不负责任的。“非主流”“叛逆”往往是“90后”的代名词。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可以发现,与早期研究中“90后”的网络形象不同,“90后”的形象更加多元化。工作中的“90后”是沉稳、可靠的,绝大多数都以正面形象出现。而日常生活中的“90后”却出现了“叹老”的现象。

在研究中发现,“90后”群体在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看来仍是年轻人的角色,媒体官微在报道时突出“90后”这一词语,也往往用以强调報道对象的年轻。但在“90后”群体自身来看,却常常自称“老阿姨”“老年人”,甚至出现许多“90后”回忆青春的内容,包括儿时的玩具、零食等,充满了对时光的感叹。“90后”的“叹老”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中的一大现象,无论是自称“老阿姨”,还是讨论“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都是将自己视为了不甘愿成长却被迫变老的人。

二、研究结论

与前人的研究相结合可以发现,早期研究中叛逆、个性、非主流的“90后”,如今在社交媒体中呈现出了十分不同的形象。与前人研究相比,主要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

1.传播主体:形象塑造话语权的下移。尽管在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中,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账号依然发挥着传递信息、监测意见等重要的功能,在阅读量、转发量上也占有极大优势,但由于个人拥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许多热门内容的发布者不再是官方媒体。当社交媒体中的某一群体掌握了话语权,也有可能利用社交媒介发声,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而非完全由官方媒介进行评判。

2.形象倾向:从“非主流”到“引领主流”。在过往的研究中,“90后”曾经是“非主流”“杀马特”的代言人,他们用着“火星文”,追求标新立异,呈现Jm负面形象为主的媒介形象。而在本次研究中,样本中甚至没有出现过“非主流”“杀马特”这样的用词。“90后”不再是叛逆学生的形象,而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工作者。工作、生活成为“90后”的主题,“90后”的形象也以正面形象为主。

3.群体心理:从个性、叛逆到“叹老”。“90后”曾是最注重自我表达、注重追求个性的一代,但随着“90后”逐渐成年、工作,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脱发”、自称“老阿姨”等,都体现了“90后”在巨大社会压力下进行的自我排解。“90后”不再是无忧无虑、可以单纯表达自我态度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注重个体的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各种冲击,处于各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之中,呈现出“叹老”却“不服老”的特征。

“90后”是代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社交媒介中的媒介形象由多元的传播者共同构建,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非主流原住民媒介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