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患者实施康复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03-25张竞争
张竞争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宿州)
0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比较多发常见,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性腰腿疼痛,临床治疗手段也很多,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牵引治疗等[1]。虽然这些治疗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症状,但并发症问题不能得以解决[2]。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类患者的康复效果,我院在其康复干预中增加腰背肌锻炼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入选的患者都经各项影像学检查等诊断,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髓核严重性脱垂、伴有严重性器官疾病或精神疾病者、不愿意配合者予以排除。其中对照组(40例):包括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在40~88岁,平均(56.7±3.6)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2.5±0.6)年。观察组(40例):包括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36~83岁,平均(56.1±2.9)岁;病程5个月至6年,平均(2.9±0.7)年。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氯诺昔康、甘露醇、甲钴胺胶囊、美洛昔康等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针灸、推拿、牵引、中频电疗、微波治疗、艾灸、刮痧、拔罐等康复治疗。患者俯卧位下进行推、拿、按、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紧张。使用短杠杆微调手法对脊柱侧凸、前后滑移等进行纠正。取患者仰卧位按揉痛侧的髂腹韧带,最后摇动环转患者双膝双髋,注意牵抖下肢。针灸治疗选择腰阳关、夹脊穴、上髎、大肠俞、秩边、承扶、承山、委中为主穴,每次留针50 min,每天1次。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腰背肌锻炼干预,首先让患者处于仰卧位下,以五点支撑的方法,两侧上肢处于身体两侧、屈膝屈髋,并拢双下肢,挺髋,躯体呈拱桥状,双膝夹紧并拢。其次,让患者在俯卧位下以飞燕点水法,抬头挺胸,先后伸展上下肢,再缓慢抬起下肢,仅腹部着床,躯体呈弓形。最后,让患者直立位,以连续后退方式锻炼腰背肌,但要以下肢可承重为宜,避免锻炼期间出现不适。
1.3 观察指标
①康复效果评估:3个月后症状及体征消失,腰部和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可以正常劳动、工作,为优;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腰部和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对正常劳动、工作无影响,为良;症状和体征缓解为好转;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则为无效。②干预前后VAS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本次研究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观察组康复治疗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②两组干预3个月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的VAS评分(2.1±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
注:(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χ2=5.0000,P<0.05);(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t=10.3633,P<0.05);(3)与本组干预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
?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多发、常见,主要原因是一定程度上的腰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等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受到外力作用而破裂,导致髓核组织经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和椎管内,刺激、压迫相邻脊神经根,腰部出现疼痛,肢体发生麻木、疼痛[3]。研究专家认为在康复治疗期间要充分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太长时间保持某一个姿势,适当更换体位,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更好地改善局部循环和调节椎间盘压力,腰椎稳定性也更佳。我院在腰背肌锻炼中应用的五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均不会产生纵向压力,尤其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疾患者练习,对腰椎远期康复都具有重要作用。腰背肌锻炼简便,只要坚持适度练习即可。本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康复效果更高,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有必要结合腰背肌锻炼康复干预,能进一步提升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和缓解疼痛,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