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2020-03-24王秀珍
王秀珍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诊断并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总体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口服治疗;灌肠治疗;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282-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直肠及结肠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临床以结肠黏膜及其下层糜烂性病变及溃疡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腹痛、腹泻、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累积回肠末端及全结肠,严重者可引发消化道出血、肠穿孔、小肠炎等多种并发症,甚至有癌变倾向,因此其治疗受到临床高度关注。目前临床西医多采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及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艾迪莎等水杨酸制剂对其进行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以上药物虽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一旦停药又容易反复,因此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受到临床关注[2]。本研究将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選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诊断并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3~ 69岁,平均(39.8±12.5)岁;病程4个月~13年,平均(6.2±1.3)年。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5~77岁,平均(43.9±9.7)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6.8±1.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发展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治疗组
采用口服中药:黄连6g,仙鹤草20g,当归9g,赤芍、白芍各15 g,地榆30g,乌梅12 g,茯苓12 g,生苡仁20 g,诃子肉20 g,川芎9g,蒲黄(包煎)9g,葛根30g,秦皮15 g。并根据病情、舌苔、脉象适当加减。腹痛明显者加元胡、甘草,适当增加白芍剂量;病程较长出现气短、乏力可加太子参、白术、五味子等;苔厚腻湿热较重者可加黄柏等,加水文火煎取汁400 ml,分次口服,早晚各1次。配合灌肠方:侧柏叶20g,蒲公英20 g,仙鹤草30 g,黄连6g,川芎9g,乌梅炭10 g,地榆15g,三七粉(冲)2g。水煎取汁150 ml左右,每晚保留灌肠1次。4周为1个疗程,4周后复查电子肠镜。
(2)对照组
柳氮磺胺吡啶2.0,口服3次/d;0.9%生理盐水100 ml;庆大霉素24万U;地塞米松10 mg。每晚保留灌肠,4周为1个疗程,4周后复查电子肠镜。
1.3观察指标
便常规、便潜血、血常规、肠镜检查及患者临床症状.各组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对临床症状、便常规等进行记录,并进行肠镜检查,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1.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消失,大便常规正常,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黏膜正常,溃疡愈合较好;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有较大程度改善,大便常规正常,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黏膜病变基本正常,溃疡有较大程度的愈合;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有所改善,大便次数减少,肠镜(或)钡剂灌肠黏膜病变好转,溃疡有所愈合;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肠镜(或)钡剂灌肠黏膜病变无明显改变,溃疡无愈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18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占36%;治疗组中5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占10%;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均为轻度不良反应,可耐受。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西方国家比较常见的病症,最近这些年我国的发病率也相对逐年提高,总体来说,虽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是病情仍然不容忽视。现如今有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因为遗传易感性个体在环境、微生物以及肠道免疫等因素的作用之下而发病。我国最近这几年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在不断的进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视程度。西方国家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年龄表现为双峰状分布,而我国在年龄分布方面和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有研究认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高峰年龄主要现在40~49岁,而且体现为单峰分布,并提示这种病情可能和种族、饮食结构、基因、生活环境等存在关联。中药灌肠主要是通过直肠吸收药物,可直达病所,且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时,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较大的帮助,可以促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