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
2020-03-24何川
何川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阆苑里的一块园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防止西方不良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腐蚀,更好地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进展,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从传统文化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入手,提出了实现两者高速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高校思政工作做出参考。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20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潮流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样受到了影响。在追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关注自我价值,对社会价值的实现关注得很少。因此,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可以为思政工作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让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提升道德修养。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灌溉式,一种是激发式。灌溉式主要体现为教师讲授、报告会、主题班会等,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吸收。激发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相机引导和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两种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在其中的地位,灌输式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激发式则正好相反,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策划者,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从而推动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融合方式单一
虽然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传统文化在促进思政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融合方式上仍采取灌输式这一机械、单一的手段,各种报告会、班会轮番轰炸,学生的兴趣却未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一旦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或淡化,教学活动只能成为单向传输,效果自然不理想,并且很难让学生将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
(二)融合内容浅显
很多高校将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设为选修课,必修课很少甚至没有。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从思想上不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传统文化蕴含的内涵也缺乏一定的探讨。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课时少、内容浅显,且都是理论知识,实例不多,授课教师大多是一些非专业教师兼职,对文本内容挖掘不够深、不够广,没有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意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表层。
(三)融合效果不佳
一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导致很多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再加上高校的教育力度不大,使得传统文化未能深深地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里。二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美德缺乏必要的了解,重视物质满足,忽视精神培养,强调个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突出自我价值,推卸社会责任,在这种自我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持对抗情绪,认为其“不切实际”“学习无用”,阻碍传统文化的推广。三是西方文化的强烈攻势,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体系,影响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基于以上原因,传统文化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中困难重重,效果不理想。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内容广泛,折射出道德的光辉,它就像一汪清泉,滋润着人的心靈,让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当代大学生的很多思想道德问题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踪迹,因而将其运用在思政教育中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窥探自己的心灵,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对比和借鉴中洗涤心灵、启迪智慧、修身养性,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相比一些快餐文化、泡沫文化,传统文化更像一杯清茶,弥久留香,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更能安抚当代大学生浮躁的心,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审视自我、提升自我,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是我国先哲思想的结晶、智慧的体现,有着深邃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它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从为人处世到治国安邦,从修身养性到锤炼品质,传统文化都有涉足,历史典故、文化典籍、文学作品让传统文化这个大花园五彩缤纷、光彩夺目。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押韵,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让他们一探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将其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再好不过,通过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变革和补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可以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
从不远万里到日本购买马桶盖到一窝蜂出国旅游,国人的思想文化“唯西方的月亮圆”甚嚣尘上,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极其深刻,有些大学生已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产生了质疑,这是非常可怕的。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西方国家也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入侵,如娱乐影响,美国流行音乐、电影等不断地“狂轰滥炸”。对西方的一些节日的庆祝比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还要隆重,圣诞节、情人节大学生过得有滋有味,而中秋节、端午节则相对低调。如能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思想里,就会让他们对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潮产生“抗体”,从而更好地指引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现代理念为指导,加速融合
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先要转变观念,观念是决策行动的先行兵。只有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足够的认识,才能支撑一系列行动。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具体在工作实践中可以借助校广播站、宣传部加大宣传,号召学生学习、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高校教育者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自主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构建文化体系,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速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最后,改进教学方式,摈弃传统纯理论的说教方式,加大实例的教学比重,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学习优秀文化、内化优秀文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活动为手段,加速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说教为主,学生很容易在听的过程中减弱记忆。为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理解,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文化素养,提升道德水准。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一些文化胜地参观学习,相对于课堂上单一无聊的讲解,这种方式更直接有效,同时也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展开。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速融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能够对学生产生“润德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为了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骨髓里,牢牢扎根在学生的心里,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让每一面墙、每一块砖都张口说话,不断影响、内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各个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里。这样既美化了校园,又陶冶了学生情操,一举两得,让传统文化理念真正落地生根。除了校园物质文化外,高校还要重视精神文化的渗透,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如仿照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方式举办《校园诗词大会》、“忆重阳、传家书”“国学达人”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化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愉悦发展。鼓励书法社团、戏曲社团的组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和中华精神之魂。
(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加速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网络的力量加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制作一些带有传统文化的课件、微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网站,让传统文化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源源不断输入学生的思想意识里,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官方网站、微信等平台线上向学生推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落实思政教育目标。
总之,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他们在经济的潮流中不忘初心。这就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文化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倪皓.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刘吉梅.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與创新研究: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J].新闻战线,2017(4).
[3]徐安安.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师范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国学小课堂”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
[4]许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及发展前沿问题探析》[J]. 新闻爱好者,2018(3).
编辑 司 楠